赖菊兰
(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河源 517000)
要如何抓住学生的胃,使他们喜欢吃教师做的“语文大餐”呢?关键还是在料上下功夫。《语文新课程标准》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构建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享受到学语文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可见语文大餐中最重要的料是“兴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很会用料,他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怎样用好“兴趣”这个料,把中职“语文大餐”做到美味可口,让中职生乐意享用呢?
《致橡树》是当代女诗人舒婷的作品。本篇课文教学目标是要启发中职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作品中,“橡树”是男人的代表,“木棉”是女人的代表。诗人通过“橡树”和“木棉”的意象,歌颂了平等,独立,互相依存又相互扶持,既珍惜自身独立人格又理解和尊重对方的伟大而坚贞的爱情。
讲授诗歌时教师是否引导得好,学生感悟能力是否够强,是课堂成功与否的重要表现,这对语文教师是一个考验。就本篇课文而言,如何让学生把“橡树”“木棉”与男女形象联系起来,同时还能启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决定利用网络论坛上的一则征婚广告作为本篇课文的切入口。
这则征婚广告是这样的:
主题:[征婚]木棉女人期待橡树男人
内容:两颗心要有怎样的碰撞,才会擦出爱的火花?
两个人要经过怎样的磨合,才能携手共度一生?
相识,已属不易;相爱,更是难得;而相处,却是一道难题。
在茫茫人海中,我期待一个安静的拥抱,渴望一份宁静的幸福。
请相信,你的付出有我的执着与专一,你的爱我用深情来回报。
橡树男人,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自己能拥有木棉花般的品质,期待能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从这则征婚广告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木棉和橡树作为女人男人的形象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接下来,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几个问题:(一)为什么用木棉形容女人,用橡树形容男人?(二)木棉女人与橡树男人各具有什么素质?于是后面就开始讲授木棉与橡树的知识,以便为课文的深入讲解打好铺垫。
课堂的效果证明,对网络表现出不同程度痴迷的中职生,对教师这些“非主流”的课文导入方式抱以浓厚的兴趣,为学生享受整篇课文起到了唤起“食欲”的作用。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著名散文家梁实秋的作品。作者形容这位叫做徐镜澄的国文老师“相貌很古怪”,人称“徐老虎”。课文是这样描述他的相貌的:“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对于这样“古怪”的外貌,学生单靠想象显得苍白无力。既然作者曾给老师画过漫画像,于是我也试着带领学生给徐镜澄老师作肖像画,并且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对于这种“好玩的游戏”非常兴奋,跃跃欲试。通过文字与图画的对照,学生对于梁实秋笔下的人物记忆深刻,这就达到了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千万不要就此打住,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以我为“模特”,进行现场作文练笔,通过白描的手法练习肖像描写。如果堂上的教师不介意自毁形象的话,还可以现场朗读学生的大作,亲自验证学生的观察力。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开始享受语文大餐。
《外交部长李肇星与公众网上交流》是一篇网上对话的文字实录,属于网络应用文。在完成了解网络应用文知识这一教学目标后,接下来是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学习李肇星部长的语言特点。为了完成剩余的两个教学目标,我决定运用模拟现场法,即是选几位普通话流利,表演能力强的学生轮流模仿李肇星部长,在讲台上坐着接受台下学生的提问,台下的学生当然就是所谓的网友了。为了体现人人参与宗旨,网友提问方式多样,可以小组集体提问一个问题,也可以个别提问。老师的角色呢?既是此次访谈的主持人,也是对所有问题与解答的解释者。
课堂证明,这种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师与学生都参与到了这个访谈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活跃,在台上表演“李部长”的同学惟妙惟肖,乐在其中,既注意了语态的模仿,也兼顾了动作的模仿。台下提问的网友更是情绪激动,你来我往,不时爆发出喜悦的笑声。当然教师这个主持与解释的工作也要做得恰到好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李肇星部长说话的魅力。
中职教师利用“兴趣”这个料来做语文大餐的方法当然是多样的,以上仅是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心得。但教师要谨记,做好语文“大餐”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扩展教学形式,使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分抓住学生的胃,使学生变“要我吃”为“我要吃”。这样的话,语文教师就不用担心做好的“语文大餐”没人光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