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艺菲
(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河池总规涉及河池(政府驻地金城江)、宜州两座城市,为了推动河宜同体的总体规划,首先需要分析自身面临的机遇与困难,进行行政区划调整。
从区域规划可看出,目前,河池市成为桂西北交通枢纽、产业基地、资源富集、黔桂经济带城镇群及柳来河区域形成一体化城市,河池市的区位、交通、产业与区域其他城市形成同网、同兴的发展战略。河池市将迎来城市大发展、大建设的态势,而目前河池市较于来宾市、柳州市、百色市的发展及城市规模滞后,河池市需向柳州市、来宾市等大城市发展靠拢,立足桂西北。迈向大城市规模。
河池市地形地貌复杂,属云贵高原的过度地带,通过GIS 地形条件评价、生态敏感性分析、交通条件等叠加因子的评价,河池市政府驻地金城江区目前已经没有可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区域,城市发展遇到现状城市地形限制的窘境。河池城市用地适宜发展方向为金城江区、德胜、怀远、宜州。
河池市中心城区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城区周边的大型工业企业大都为“三线”建设时期留下来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创新活力。受制于资源条件特别是土地资源条件的束缚,河池市中心城区近年来的工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寻找城市新的发展空间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办法。“河宜同城,跨越发展”是指河池中心城区跳跃出河池政府金城江,与宜州实现空间同城、产业同城、交通同城,环保同城。进行四大提升策略:
(1)策略一:河宜同城的高效、紧凑发展模式
由金城江-德胜-怀远-宜州组成,形成“一城两区两组团”的空间格局,通过便捷的交通联系组成一个城市实体。空间形态上形成带状串珠式。
一市:指金城江区(河池市城区)和庆远(宜州市城区)两个相对独立的城区,通过便捷的交通联系组成一个城市实体。对区域实行战略性分区,合理安排分区功能。
两区:指金城江区(河池市城区)和庆远城区(宜州市城区)。
金城江区:结合中心城区现行的功能分区以及自然地形地貌的情况分析,规划将金城江区分4 个功能组团,构筑以“山—城—江”的空间格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龙江发展轴为城市拓展主轴为骨架,沿山形及交通干线呈带状组团式发展结构。
宜州区:围绕大河池中心主城区为核心,将配套与大规模城市相匹配的综合功能设施,以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和文化、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发展创意经济与特色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提升河池大城市的整体功能。两组团:指德胜工业组团和怀远科教、旅游基地组团。
德胜工业组团:德胜镇位于金城江河宜州的中间位置,区位及建设条件较好,规划为独立的产业园区。以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节能、电子信息、建材、机械加工等产业为主,并结合交通枢纽站配套完善的生产服务设施。
怀远组团:怀远镇位于宜州东侧,临近宜州市,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将规划为河池市大学城及旅游服务基地,用地主要围绕小环江及龙江布置。
(2)策略二:交通同网的快捷、便利立体交通
河池发展高速交通网的市域交通和快速交通为主的河宜同城交通网,建设多式联运的城市枢纽,形成TOD 公共交通为主体的交通模式,推进河池—宜州交通同城。
未来中心城区高速公路网将形成“一环五射线”,打通中心城区与柳州、桂林、贵阳、百色、南宁五个方向大通道,提高河池市对外辐射能力,铁路“南连北引,周边辐射”,黔桂铁路北接贵阳,东连柳州,同时建设贵阳至河池、河池至南宁高速铁路,在宜州区设高铁枢纽站。
河池区及宜州区的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山地地形限制,河池区受到的地形限制比较大。城市道路功能明确,交通性干道与生活性干道有所区别。建快速路环路,形成中心城区与各组团城区快捷联系通道。主要干道应顺直取宽,次干道支路灯生活性干道应尽量顺应地形,灵活布设,使得河池宜州的道路等级、性质能够同城。
(3)策略三:产业同布的集聚、规模经济体系
依托河池多式联运立体交通网络,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市场条件,以交通条件的改善带动产业的快速发展,承接产业转移,打造现代产业体系。规划形成“一廊两带多基地”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廊:宜州-河池-南丹工业走廊。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将构建丹宜百里工业长廊,接受南宁、柳州及北部湾经济区的辐射带动,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化工、食品加工业和茧丝绸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
两带:红水河旅游产业发展带和九万大山国际生态养生产业发展带。以红水河丰富而独特的地貌景观为依托,以建立“东巴凤旅游特区”为战略目标,突出“生态”、“长寿”、“红色”的旅游文化;以九万大山独特的地貌景观为依托,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积极发展生态型工业、生态农业。
多基地:建设有色金属基地、现代物流基地、旅游商务基地、产学研基地、高新产业基地等。
(4)策略四:环境同治的生态、绿色环保机制
一是减少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减少“三废”的影响。二是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人类居住环境,提高绿地的生态服务能力,提高交通环境方便程度,提高社会亲和能力等。目前整个河池市域工业相对分散,通过整合河池工业园区,环境同治,实施零排放、低能耗、无污染的技术系统,实现河池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中心城区为为对象,研究对外围环境最低的依赖度转换为自身提供生存能量,形成“最低的生态足迹”,建立一个相互连通的绿色网络。居民可在生态廊道中穿行,进行日常的体育锻炼和通勤,满足人们接近绿色生活的可能,使之成为生态城市与其所处环境是友好的可持续的生态城市。
此次探讨研究区域同城化,坚持生态优先、协调发展、功能互补的原则,做到行政推动与基础配置相结合。按照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的基本思路,逐步实现城市同城、产业同城、交通同城和环保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