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贵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功能阐释
王永贵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对“意识形态”一词含义的解释和界定,众说纷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科学地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基本含义并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来源及其本质。秉承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精神,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应从3个维度上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意识形态具有政治导向、经济规制、社会文化整合以及服务于对外战略等功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充分显示了先进意识形态的本质特性。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涵;意识形态功能
全球化的发展使意识形态研究在西方形成热潮,出现了不同甚至是矛盾的解释。西方学者大多持“中性化”的意识形态观来概括意识形态含义,认为意识形态仅仅是一种价值体系或信念体系;有部分西方学者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视角来认识意识形态范畴,有的甚至从否定和贬义上来解释意识形态;西方学者还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视角解释意识形态的含义,在这方面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具有代表性,该学派提出了科学技术就是意识形态的思想;还有的西方学者从意识形态与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的关系角度分析意识形态;此外,在全球化浪潮下西方还出现了所谓“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意识形态观,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意识形态。冷战时期有关“意识形态终结论”之争就已经出现,在“终结论”的争论中,就包含着对意识形态含义的不同认识。他们总体上声称意识形态,特别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乌托邦,是一种“欺骗”和“杜撰”,是“虚假的观念和意识”,甚至攻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
国外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认识,可谓观点各异、差别很大。但总的说来,西方学者的观点大都具有片面性,缺乏对意识形态内在本质的揭示。在西方大多数学者看来,意识形态是与科学对立的虚假意识形态和政治偏见,是为满足狭隘的阶级利益而设想出来的,在有的西方国家甚至不承认意识形态这个词。比如许多美国人承认并且炫耀自己有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却不承认这就是意识形态,并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个贬义词;美国人只承认并炫耀自己的“爱国主义”,而其他国家的爱国主义被他们贬义地称为“民族主义”。这可以看出西方狭隘的意识形态观,他们大多缺乏运用科学的阶级分析方法来分析和界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一直也是国内哲学、政治学等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学术界一方面是大量评介西方的意识形态理论,另一方面就是研究意识形态的各种问题,其中关于意识形态基本含义问题仍然是见仁见智。有的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认为意识形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系统反映一定社会制度的思想体系,并包含多种社会意识形式。有人认为,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它是社会意识中的一部分,并属于社会意识中层次较深的具有理论形态的这一部分。根据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映的不同层次,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两个方面。社会意识中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层次较浅的部分是我们通常讲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中具有理论形态的或者叫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是社会意识形式,它包括政治法律观点、文学艺术、道德、科学、宗教、哲学等[1]。有的从社会政治哲学的视角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理论体系,属于思想上层建筑范畴。有人强调,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观点;意识形态是该阶级、该社会集团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思想理论依据。作为思想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社会意识体系的一个特殊发展形式[2]。在现实的形态上则表现为系统的理论观点、学说体系,是一定社会或集团对社会关系的自觉反映形式。有的从广义和狭义上来解释意识形态。所谓广义的意识形态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广义的意识形态相当于与物质世界对应的精神世界或精神文化和思想观念;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广义的意识形态是指一定的阶级和利益集团为自身的利益需要而表达出来的价值观、思想和主张。而狭义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指一定社会制度下的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提出来的思想体系和理论主张。有的则从对外关系和处理国际问题的角度解释意识形态。这种观点认为意识形态服务于对外政策,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工具和手段。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观念体系,为国际关系和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提供一种世界观和辩护体系。同时,它既可成为某一国际行为的目标,也可作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的工具和手段。还有的从意识形态一些重要特征和构成因素方面去表述意识形态的概念。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就是以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为出发点,以一定哲学(或者宗教)为基础,以一定价值观为核心,以一定政治目标或社会理想为标识,以一定的话语系统表达出来并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确立起来的系统的思想信念。”[3]这就与一般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学说还有所不同。
从上述观点看,他们都从各自所侧重的视角和领域对意识形态的含义进行了解释和概括,表述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是有三点是相近或共同的:其一,从政治哲学方面看,他们大都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和利益集团的“观念体系”、“信念体系”或“思想体系”;其二,从认知的视角看,意识形态都是一定的阶级和利益集团对现存乃至未来社会关系的“系统反映”和“自觉反映”;其三,从社会实践看,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它不仅是统治阶级的一定的理论体系和政治主张,也是其进行实践行动的原则和手段的依据。笔者认为,上述观点都从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意识形态的基本含义,但面对当今全球化不断变革的时代和复杂的社会实践,这些概念又都有些不周全。我们要在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观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解读意识形态的内涵。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给“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做过明确的界定,但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科学地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基本含义,并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来源及其本质。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从3个层面和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
一是作为与唯物史观基本范畴相对立的唯心史观的意识形态,即从“否定的”意义上使用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进行了意识形态批判,强调他们不是从实践出发,而是从幻想的观念出发,从而揭示了他们颠倒存在与认识、生活与观念关系的错误的意识和空想。“德国唯心主义和其他一切民族的意识形态没有任何特殊的区别。后者也同样认为思想统治着世界,把思想和概念看作是决定性的原则,把一定的思想看作是只有哲学家们才能揭示的物质世界的秘密。”[4]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是从否定的意义上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并把意识形态理解为一种剥削阶级的歪曲的意识,这当然不是指意识形态概念本身。
二是指统治阶级为各自的目的和利益要求而提出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和揭示了在阶级社会中基于一定利益冲突而出现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掩蔽自己阶级的物质利益和真正的动机,为自己的思想合理性和政治合法性辩护,通过掩盖社会矛盾及社会的真实基础而为统治阶级服务。这种观点和理论体系马克思称之为具有欺骗性的“虚假的”意识形态和“虚假的”观念体系。
三是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和社会结构基本要素的意识形态,即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及其社会意识形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为社会构成要素,它包括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等。他们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5]525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出现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变革发展的新境界,是科学的意识形态。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是现代意识形态理论的奠基人,他们不仅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性,更重要的成果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基石,使意识形态逐步成为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成为无产阶级认识和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意识形态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的梳理,秉承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精神,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对意识形态的基本含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
第一,应该肯定的是,区分广义上的意识形态和狭义上的意识形态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狭义的意识形态指一定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的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它是主流意识形态,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意识形态”就是狭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广义的意识形态是指特定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或共同体)对自身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表达,以及他们提出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学说。
第二,应兼顾全球化的新背景来认识意识形态的含义。全球化的新背景引发了意识形态变革和重构,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的综合角度解释意识形态的含义。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统治阶级和社会利益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自觉、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乃至国际关系的系统化了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理论学说的总称,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说来,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乃至国家及国家集团基于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国际战略观,为了自己阶级和集团乃至国家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或者为了达到改造世界、建立政权和巩固自己政治统治的目标而提出并确立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念、政治原则、行动纲领和实践战略等。
第三,全球化态势下意识形态实际上还是打上“阶级烙印”的思想体系。自20世纪中叶以来,意识形态似乎出现了“中性化”解释的趋向,事实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当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社会制度之间交流与合作在增多,但意识形态的交锋和斗争并未停止,时而还很激烈,意识形态本身不但没有越来越中性化,反而更加政治化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各国注重发展的问题,我们认为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体系和理论学说,更是一种具有强烈实践指向的理论主张和发展战略;它不仅仅是认识和反映世界的认知体系,更是一种为人类思想和行为定向的目标价值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主动变革,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加快建构能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体系[6]。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秉承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精髓,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基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于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符合人类和平发展愿望的国际战略观,为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或者为了达到改造旧世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目标而提出并确立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念、政治原则、行动纲领和实践战略等。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念和精髓,是对以往社会意识形态的扬弃和超越。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实际上就是指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居于指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包括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导地位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的功能和作用要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第一,政治导向功能。“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7]意识形态能为政治统治提供合法性依据。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崭新的意识形态,由于以先进的科学思想即马克思主义为指南,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因此,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就得到了广泛认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是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支持。同时,当今全球化的发展使社会处在变革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性功能也显著地表现出来,并引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批判功能,它既充当为自己进行论证和辩护的工具,更具有自我批判性,使自己能与时俱进,永葆青春,科学地引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意识形态还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而任何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要把意识形态付诸实践,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需要整个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否则,任何政治目标和政治理想将很难实现。这就需要发挥意识形态的导向性和动员性功能。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11。当前,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奋斗目标,能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唤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提高社会凝聚力,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8]。
第二,经济规制功能。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是作为一定的阶级和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存在的,并为该阶级和利益集团成员共有。道格拉斯·诺思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曾提出,“意识形态是种节约机制,通过它,人们认识了他们所处环境,并被一种‘世界观’导引,从而使决策过程简单明了。”[9]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助于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不良行为,提高市场效率。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其固有的自发性、趋利性和无政府倾向会不时地显露出来,表现为个人、经济组织、甚至社会团体和政府在日常活动中的行为失范,使市场经济的效率无法得到保证。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市场本身的缺陷,其包含的政治经济思想和道德观念等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起到规范个人、组织及政府机构和官员行为的作用,为提高市场效率提供支持,为经济发展创造一定社会环境和运行机制等。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异己意识形态的批判功能和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导向功能可以提高市场经济对抗“西化”和避免走上歧路的免疫力,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第三,社会文化整合功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包容和协调社会各种力量,对社会各因素和各种思想具有整合性和统领性功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统一全党思想、凝聚民族力量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保证,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整合程度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能否稳定和发展。马克思曾强调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0]。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不仅要靠正确和坚强的政治领导、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备的制度和法治,更需要把握主流意识形态,以此武装广大人民群众,使各界社会成员在文化和思想观念上具有认同性和归属感。因此,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使我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具有教化性和疏导性功能,引导人们树立起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得到广泛认同,就会为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四,服务于对外战略功能。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实际上是其国内政策在国际关系上的延伸。所以,意识形态要服务于对外政策,它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影响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西方意识形态的外交功能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对外政策,引发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意识形态能包装对外政策,掩护和掩盖某些国家的霸权野心;西方把其意识形态“普世”化,直至推行“全球化意识形态”;等等。在国际关系和对外交往中,意识形态时常成为某些西方国家掩护和包装对外政策的工具,使其对外政策合理化。因此,“要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不仅要认识其经济基础,也要认识其上层建筑,不仅要认识其变的一面,更要认识其没有变的一面,不仅要认识资本主义各国的‘内政’,还要认识其对外政策。”[11]当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外功能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对外功能截然不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内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对外则反击和批判西方错误的意识形态,明确倡导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积极推进世界和平和世界和谐,努力促进共同发展,因而也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并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认同。
[1]邢贲思.意识形态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2(1):63-78.
[2]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9-10.
[3]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王永贵.对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含义不同认识的考察与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2):146-148.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63.
[8]王永贵.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J].理论学刊,2009(6):4-8.
[9]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53.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9.
[11]胡连生.论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基于对美国的剖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6): 61-65.
B036
A
1671-4970(2012)02-0001-04
2012-03-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KS052);江苏省高校社科重点项目(2010ZDIXM038);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王永贵(1964—),男,山东莒县人,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