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林 □曹玉侠(夏邑县水利局)
夏邑县地处豫东平原,辖24个乡镇,总人口118.09万,农业人口107.9万人。全县总土地面积1481km2,其中耕地面积101.3千hm2,有效灌溉面积83.38千hm2,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2.3%。是一个农业大县,粮食生产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全省24个农业生产重点县之一,2005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县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南微倾,海拔高程为34.00~44.50m,地面坡降1/6000~1/5000,土壤母质为黄泛冲积物。属暖湿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762.4mm,多年平均蒸发量1172.8mm,降水量少,蒸发量大,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14亿m3,可开采量为1.88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为264m3,耕地亩均水量207m3,人均、耕地亩均水量仅占全省平均值的50%,远远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1000m3警戒线,属于重度缺水县域。
由于夏邑县气候变化异常,旱灾频繁,致使工农业用水量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匮泛严重制约着全县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传统农业普遍存在着灌水技术落后,管理体制粗放,水资源浪费严重,要从根本上解决该县水资源紧缺问题,必须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夏邑县节水灌溉工程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主要以防渗渠道为主,分布在王集、太平、骆集、韩道口、孔庄、何营、曹集、胡桥8个乡镇。喷微灌起步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主要分布在济阳、李集、曹集等乡镇,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作为一种新兴的节水灌溉方式,被列入国家发展的重点。2003年以来,夏邑县结合国家级节水示范基地、小型公益农田水利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农业综合开发和国土资源整理等项目工程建设,全县共发展节水灌溉面积7.43hm2,其中:渠道防渗灌溉面积0.34hm2,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5.32hm2,喷微灌面积1.11hm2,其它节水灌溉工程面积0.66hm2。通过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一方面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项目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项目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改善了生态条件,减少了水土流失,缓解了项目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和水的生产率,节约了水资源,促进了水资源的动态平衡,对项目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对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今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紧缺问题将更为突出。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途径,一是开源,二是节流。但夏邑县在短期内不可能有新的水源。因此,实行全县和全方位节约用水,已成为当务之急。
2010年全县总供水量1.48亿m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1.12亿m3,占用水量的75.7%,占我县用水量的比重最大,浪费现象也最严重。生产手段落后、工程不配套、价格调节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灌溉用水效率极低,水资源浪费严重。尽快改变传统落后的灌溉方式,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提高保浇程度,改善土壤结构,降低物质消耗,实现增产、增效、增收,是从根本上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尽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和有效途径,是农业发展的长远大计和根本任务,也是抗旱保丰收的当务之急。
根据2010年夏邑县水利统计年报资料分析,全县节水灌溉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9%。数据表明夏邑县农业生产节水潜力很大,随着国家对水利工作的愈加重视,2011年中央1号文件更是明确指出“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建设节水示范工程,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等具体要求,为夏邑县进一步发掘节水灌溉潜力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4.1 国家对节水灌溉工程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地方和群众的筹资能力有限,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由于受资金的限制,致使现有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规模偏小,难以集中联片,规模效益不明显,发展滞后,节水灌溉面积增长缓慢。
4.2 重建轻管现象依然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管理主体缺位。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兴修的田间节水灌溉工程,由于所有体制与农村土地分户经营的体制矛盾没有解决,维护管理责任很难落实,造成节水灌溉工程,有人用,没人管,老化、损坏严重。
4.3 各项节水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很不完善,尤其灌溉用水的市场机制不健全,群众节水意识淡薄,灌溉用水随意性大,用水量得不到有效控制,农用水价偏低,体现不出水的资源价值,无法调动群众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4 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户专业知识水平较低,有待进一步加强培训。节水灌溉工程的技术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不到位。投资建设了节水灌溉工程,有时候却得不到足够的技术培训,甚至由于各种原因,得不到后续的技术支持,对作为使用者的农民群众来说,节水灌溉工程就等于毫无用处。
5.1 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群众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节水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事业,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发展节水灌溉是不现实的。为此,在争取加大国家投入力度的同时,制定扶持节水灌溉的优惠政策,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吸引和鼓励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兴建节水灌溉工程,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新机制。
5.2 统筹安排,合理发展、突出重点、改分散为集中规模化建设。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取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扩大其整体示范效应,以便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发挥示范工程的综合规模效益。
5.3 深化节水灌溉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产权改革步伐,对已建工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当地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模式,在改制形式上,依据工程规模的大小,采取租赁、拍卖、承包等方式,落实管护主体,确定工程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建立管护组织,制定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护制度。使该工程走上规范化、市场化的道路,建立起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确保工程效益的可持续发挥和利用。
5.4 加大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提高群众投资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加强节水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节约用水意识。加快节水制度的建设和水价改革措施,加强节水灌溉中的管理环节,逐步实现以水养水,达到节水的良性循环,通过管理降低成本,理顺体制,提高节水效益。
5.5 农户是节水灌溉工程的直接使用者,由于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到节水农业的发展,为此,在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时,要多渠道广泛宣传,以及举办各种培训、讲座等,提高农户节水意识,引导农户发展节水灌溉,使节水新技术、新方法得到合理运用,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