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新(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会长)
文化,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而又难以把握的概念。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文化犹如许多细胞构成的一个整体,边缘不整齐、内涵不确定、外延也不确定。目前,对文化的解释和定义有数百种之多,因此研究文化的人都要说明所要研究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中华水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为了解水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我们主要从文化概说、水文化的初步界定、水文化的基本架构和水文化的主要功能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来认识。
在弄清什么是水文化之前先要对什么是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文”在甲骨文中就像一个人,正面站着,人的胸口有一个交错的图案。郑玄注《礼记》中说:“文,犹美,善也。”“化”在甲骨文中为一正一反两人正倒相对,其意为转化,变化。“文”和“化”的作用在我国最早见于《周易》又叫《易经》的这部书。这是一部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影响特别广泛而深远的古代经典著作。《四库全书经部易类小序》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它的创作经历了远古时代至春秋战国的漫长过程,有伏羲作八卦和孔子作《易传》之说。可见《周易》是经过多人、多时的加工编纂而成,是一部看似占卦的筮书,实际上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它通过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等富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在《周易》的《贲(奔音)卦第二十二》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唐代的孔颖达在解释这段话时认为:“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之谓。”这里的“文”和“化”分开讲的,主要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上层建筑。
到了汉代,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刘向,在他编著的《说苑》的书中最早完整地使用了“文化”这一概念。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第四代之孙,开始为谏大夫,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掌议言论的官员,主要的责任是就朝政的重大问题向朝庭提出意见和建议。后多次获罪,官降至中垒校尉,负责整理皇家收藏的经传诸子诗赋。《说苑》就是他校书时,“采传记百家之言,掇其正辞美义可为劝诫者”编纂而成的。是一部劝善惩恶,弘扬教化的书。全书二十卷,其中《卷十五、指武》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是指文德治理,是与军事手段“武功”相应的。古人对“文化”概念的规定性从汉唐时起,一直影响到明清。因此,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身而至于国家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即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的东西。
如果我们从“文”的组成含意中还可以对进一步理解文化的含意得到启示。文的上面是一点(·),代表太阳,代表天;中间是一横(一),代表地;下面是一个乂(念义),按《辞海》解释,这个字有两种意思:一是有才德的人,一是治理,安定。如果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也可以把文化理解为天、地、人的关系,这里揭示了文化的实质是人与客观世界和谐统一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散论》的作者李士生先生对文化内涵的认识也说明了人与客观世界和谐统一的关系。他认为,文化是由“人化”和“化人”两个方面共构,“人化”,是人的主体对象化,即按照人的方式改造整个世界,使任何事物都带上人文的性质,文化就成为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化人”,即以文化人,用全部的创造成果武装人、滋养人、提升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现在人们对文化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社会活动中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社会意识。1999年出版的《辞海》把广义的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把狭义的文化定义为“精神生产能力和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泛指一般知识”、“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对文化下过一个定义,他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基本观点。”(《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4~665页)这里的文化主要指社会意识形态。
“文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名词。在西方,“文化”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为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1871年,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在其名著《原始文化》一书中把文化的涵义表述为:“所谓文化或文明,从广义民族学的意义上讲,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乃是包括人类社会中获得的一切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以作为社会成员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性。”这个概念一直影响着文化研究。
从文化一词的中西两方的来源,可以看出,文化是一个全世界通用的概念。如果把文化说得通俗一些,一般可以把文化理解为是知识、能力、艺术、精神、信仰、财富的统称。
文化是知识。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成果或结晶,是可以通过语言形式或某种劳动产品的形式进行交流和传递的精神财富。一个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越多就越有知识、越有文化。一个小孩上了学,能识字、能读书,对中国的文字、语言有了认识,我们就说他有了一定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化。
文化是一种能力。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指对事物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把文化定义为:“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能力创造”。我国清末民初有位著名的水利专家叫王同春(1851-1925年),河北邢台人。他没有上过正规学校,15岁参加水利工程施工程。由于他在长期的水利施工中积累了经验,他可以从黄河的泡沫中推测出河水的涨落,能从田鼠打洞翻出土的干湿程度推测地下水位的深浅,能利用灯火测量地面的高低,能从观察雨水流向确定渠道的走向。在他开后套渠道中,他主持开挖义、和沙、河丰、济刚、灶王等五条河,开垦荒地万顷。由于他精于水利工,声名远播。民国初年,山西雁北地区兴修灌溉渠道,两次请他前去指导。1914年,担任北洋政府水利局总裁的张謇聘他为水利顾问,参与制定导淮计划。1925年,冯玉祥将军请他主持后套水利技术工作,他不顾74岁的高龄亲自进行现场查勘,为后套水利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可以说一切从事水事实践活动的人,都有一定生产能力,正是无数像王同春似的人物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的生产能力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水文化。
文化是艺术。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一种社会意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无疑是一种文化,所有的艺人,都属于文化人的范畴。
文化是精神。精神即意识,是人的内心世界现象。文化层面的精神主要指思维、意志、感情等有意识的方面,不包括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方面。精神可以产生巨大的动力。大家熟知的一首歌叫《团结就是力量》,说团结的精神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四川汶川大地震创造的生命奇迹和抗震中焕发出的民族精神也说明精神力量的巨大。
文化是信仰。信仰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支柱,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分,但都是一种文化现象。前面提到的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就把信仰作为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信仰的力量也是巨大的,我们的革命烈士夏明翰有首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表现了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的坚定的信仰而勇敢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文化是财富。《中国大百科全书》和《新华词典》都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了知识、有了能力、有了智慧,就能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文化的繁荣必然带来经济的发展,灿烂的文化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的竞争,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有着精神支撑的作用,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谁占据了文化的至高点,谁就能掌握制胜的主动权。
说了这么多文化,那到底能不能对文化下一个统一而权威的定义呢?至今还没有,今后很难有。因为目前对文化的定义有数百种之多,很难说哪一个定义是唯一权威的。但上述对文化的初步认识是大多数人可以认可的,可以作为我们提出和研究水文化基本依据。
如何界定水文化?是水文化研究的重要问题,但对于水文化的界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参照《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新华词典》、《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从对一般“文化”的定义中引伸出对水文化界定,可以作如下表述:广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载体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统称。狭义的水文化是与水有关的各种社会意识,如与水有关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想、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民风习俗、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这个界定内容比较宽泛,除了增加了一个“以水为载体”这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外,其它与一般文化的界定基本一样。因此,这个界定比较稳妥,较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水文化的特色不够显明。
中国的语言文字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越大众化,使用的频率越高,越难界定。比如说文化,比如说幸福,比如说成功等,都很难下一个完全准确,唯一权威的定义,往往是根据不同人的感悟和认识来使用这些概念。毛泽东主席194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855页)因此,对水文化的界定也不要过分追求唯一性、权威性,也有多样性。所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也对水文化作过不同的界定和描述。最早是1988年在治准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对水文化概念最初的理解。以后在《水文化文稿》一书中说﹕“水文化是以水载体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还说﹕“水文化是反映水事活动的社会意识,是对水事活动的理性思考。”2008年出版《中华水文化概论》中对水文化的界定是:“广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水事活动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和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水文化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主要包括与水有密切关系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成果等。”以后我还曾用“水文化是水与人类生存、经济社会﹑治国安邦、生态环境关系的文化。”来表述什么是水文化。
以上无论如何表述对水文化的界定,但水文化总有一个主体或主旋律。水文化的主体或主旋律是一曲颂扬水伟大、水贡献、水精神的高亢赞歌,是一副描绘人水相亲、人水和谐、人水共荣愿景的美好蓝图,是一部记述人们爱水、治水、护水思想结晶的鸿篇巨制。对这一界定和主旋律我们可从水文化的基本架构中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