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君,吴义启,邹 伟,孔东波
(咸宁市中心医院外科,湖北咸宁437100)
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我科行后腹腔镜肾切除术78例,其中56例术中应用 Hem-O-lok结扎夹处理肾蒂血管,均获成功,术中无一例转为开放,术后无大出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本组56例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21~76岁,平均58岁;左侧29例,右侧27例;肾癌21例,肾盂癌6例,输尿管癌3例,肾结核12例,重度肾积水8例,萎缩无功能肾6例。行后腹腔镜单纯肾切除术26例,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21例,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9例。术中均用Hem-O-lok结扎夹处理肾蒂血管。所有病例术前均经泌尿系B超、KUB+IVP、逆行尿路插管造影,CT或磁共振成像,膀胱镜或输尿管镜检等方法证实,健侧肾脏形态、功能正常。
全麻气管插管后,取健侧卧位,于腋后线12肋缘下(A点)切开皮肤约2cm,用血管钳钝性扩开腰背筋膜,手指深入分离腹膜后间隙,放入自制球囊,注水400~500ml,维持5min,建立后腹腔间隙,放水后取出球囊。在示指引导下分别在腋前线肋缘下(B点)置入5mm Trocar,在腋中线髂棘上2横指 (C点)置入10mm Trocar,A点置入10mm Trocar,缝合封闭切口,三点处放入监视镜及相应的操作器械,充入CO2,维持压力在12~15mmHg,单纯性肾切除术时,监视下沿腰大肌上行,识别腹膜,腹膜外脂肪,肾周筋膜,用热能刀或超声刀打开肾周筋膜及脂肪囊,沿肾周脂肪与肾包膜间隙钝性分离至肾蒂,重度肾积水影响操作者可先行放水减压,游离肾窦脂肪组织,暴露解剖出肾蒂动静脉。再沿腰大肌表面往下游离输尿管至其上中段,尽量在靠下的位置用钛夹夹闭输尿管并离断。于肾动脉近端靠近主动脉处上Hem-O-lok夹2枚双重结扎,暂不离断,待肾脏完整游离出来后,靠近肾脏处上钛夹后离断肾动脉。在肾动脉前下方,找到肾静脉,在其近端上Hem-O-lok夹2枚双重结扎,靠肾脏上钛夹后离断肾静脉。扩大A点穿刺孔,取出肾脏。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时,先紧贴腰大肌与肾周筋膜间隙分离至肾蒂处,在此处打开肾周筋膜,游离肾窦脂肪组织,分离解剖出肾蒂动静脉,同法用Hem-O-lok处理肾蒂血管后,在肾周筋膜外游离,完整切除肾脏及周围组织。肾结核及萎缩肾均可在肾周筋膜外游离肾脏。肾盂癌行常规肾切除后,尽量向下分离输尿管,改平卧位,做腹部斜切口5~7cm,游离输尿管直至膀胱,袖套状切除输尿管及部分膀胱,从切口取出患肾及全段输尿管。
56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者。术后无结扎夹结扎不全或松开脱落,无大出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为 100~260min,平均170min;术中出血量为100~500ml,平均200ml;住院时间9~16d,平均11d。术后临床疗效满意,随诊6个月无并发症出现。
后腹腔镜肾切除术为泌尿外科常见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是分离结扎肾蒂血管。近年来,多种结扎材料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上,主要包括钛夹、腔内直线切割器及Hem-O-lok结扎夹。在腹腔镜操作中它们比传统的丝线结扎更加简单快捷。钛夹是一种金属结扎夹,最早应用于结扎血管,但其咬合面光滑,容易滑脱,特别是当血管直径较大时,钛夹不能完全包绕血管,更易脱落导致大出血。而腔内直线切割器处理肾蒂血管则安全可靠,但是价格昂贵,患者一般难接受,无法广泛应用,并且有个别报道术中出现腔内直线切割器功能故障,造成严重并发症。Hem-O-lok是一种新型血管结扎夹,由不可吸收的聚合物材料制成,对血管组织无切割作用,质地坚韧,而且具有安全扣锁结构,能安全夹闭2~13mm的动静脉,不易滑脱,结扎夹的钉腿设计成弓形,使结扎时具有伸展性,增加了结扎范围。结扎夹内层还有防滑齿,使其更加牢固不易滑脱。我科56例术中应用Hem-O-lok夹处理肾蒂血管均获成功,术中术后无结扎不全、结扎夹脱落或松开等情况出现。使用Hem-O-lok时,应尽量注意看到结扎夹的末端,以确保看清扣锁关闭时的状态,当手术者手部感觉到“卡塔”的关锁声时,说明已安全夹闭,可退出结扎钳。Hem-O-lok结扎夹操作方便,手术过程更安全可靠,能显著节约手术时间,患者出血少,恢复快,术后效果满意,充分体现了腹腔镜的微创性及安全性,而且价格合理,只有腔内直线切割器十分之一,术后X线、CT/MRI检查无散射及伪影。它的应用在临床上具有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