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亚琼
(河南卫生职工学院医学技术系,郑州 451191)
高等医学专科院校学生是未来卫生保健、健康教育和社区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优秀合格的医学人才的培养,是高等专科院校教育者关注的主要问题。在学生的学习中,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非认知变量。学习动机的强弱与学习效率的高低呈正相关[1]。通过对一线任课老师进行调研,分析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相关因素,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提供参考。
1.1 对象 选择医学高等专科院校任课教师64位,其中男22人,女42人,初级职称21人,中级职称30人,副高以上职称13人,年龄跨度为25~50岁,均为专职一线教师,任教科目从基础学科至专业课学科,主要分布在护理系、医学系和医学技术系。
1.2 方法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在参考文献基础上,自行设计开放式调查问卷对教师进行无记名调查。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和减弱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共发放问卷64张,收回问卷64张,其中有效问卷62张,有效率为96.9%。
1.3 统计方法 分别统计出每个答案的频数,采用百分率进行统计分析。
2.1 学生想学习的内在因素 半数以上的老师认为(54.8%)兴趣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中起重要作用,自我的提高和完善(47.7%),为了就业和改善生存环境的需要(40.3%),理想和社会责任感(17.7%),获得奖学金等奖励(11.29%)。
2.2 学生想学习的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中来自就业的压力占56.5%,教师的影响占51.6% ,在这其中,62.5%来自教师的讲课水平,37.5%的是来自教师的个人魅力和思想引导。排在第三位的是良好的学习氛围50%。其次是来自家庭的影响,包括父母的期望和压力占40.3%。来自社会的影响(24.2%)和奖学金(13.3%)的获得。
2.3 学生不想学习的个人(内在)因素 导致学生不想学习因素仍然居首(51.6%),紧随其后依次为自律性自制力缺乏(45.2%),认为学习无用(19.35%),理想和目标的缺乏(17.7%),缺乏求知欲和动力(12.9%)。
2.4 学生不想学习的外在因素 导致学生不想学习的外在因素主要有社会不良化境影响(46.7%),校园环境影响(37.1%),教师讲课方式(19.4%),校园管理(12.9%)。
2.5 结果分析 动机是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的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力量。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驱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2]。学习动机根据激发因素可以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内部动机的内驱力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外部动机相对于内部动机驱动力较小,持续时间较短,当激发起外部动机的外在条件一旦消失,外部动机往往难以继续维持[1]。
3.1 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 在影响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调查中,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动力,也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内因的抑制和激发作用中,兴趣都占据了半数以上的首要因素。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并由此激发出其他促进学习的正性因素,如自我完善和提高、成就感,并形成良性互动。此类有着强烈学习兴趣的学生,他们对本专业怀有强烈的求知欲、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我完善的需求(47.7%),在学习上往往易于沟通交流,自我管理能力较强。反之,学习兴趣的缺乏则导致一系列负性因素并相互作用。学生刚刚从高中跨入大学生活,一旦摆脱了高考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思想上普遍有所松懈,存在缺乏自制力(45.2%),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情况,再加上自己对专业没有兴趣,不愿意学习,导致学不会,挫败感继而加重兴趣的丧失,形成恶性循环,结果对学习完全失去信心,感到迷茫。在这种情况下,目标和理想的缺乏(17.7%),求知欲和求知动力不足(12.9%)不足为怪。
3.2 就业导向和自我约束力的作用 在让学生想学习的内在因素中,就业和生存需要占40.3%,学生表现出明显而强烈的就业意识,一方面体现出了高专教育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在使学生想学习的内因中,学生的理想和责任感作为促使学习的内在动机仅为17.7%,对比就业需要的重要导向作用,两者之间的差距(22.6%),也印证了高职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从注重理想到注重实用,现实主义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原则[3]。在使学生不想学习的内因中,理想和目标的缺失的影响因素也不大(17.7%)。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影响内因的积极作用中,获得奖学金、学习荣誉等奖励的愿望的激励作用也较为明显(11.29%)。而在影响内因的消极作用中,“学习无用论”的影响也占一席之地(19.35%)。
3.3 就业、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校园以外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外在因素中,居于首位的是就业压力占56.5%,这也反应出自大学扩招以后,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型,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业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虽然兴趣和自我提升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动机,但与将来前途命运相关的个人现实问题更多地成为学习的巨大动力[3],其次家庭因素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占40.3%,主要指来自于家长的期望、压力或奖励,或是为了回报养育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在校生的积极学习。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学历优势逐渐丧失,社会压力(24.2%)也迫使学生不得重视学习,以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外界环境对学习动机的消极影响中,社会不良环境的消极影响也是巨大的(46.7%)。一方面包括在社会上风行的“学习无用论”和“唯金钱论”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不乐观的情况下,一些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如找工作不凭学习成绩和真本领而凭关系,即便成绩很好,毕业以后也很难找到工作。这对初步接触社会的大学生打击很大,也造成了较坏的影响。
3.4 教师及校园学习氛围的影响 在校园环境中,教师的影响和周围的环境影响是巨大的,在让学生想学习的外在环境中,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为51.6%。这些影响中62.5%来自教师的讲课水平,其余37.5%则来自于思想引导和个人魅力等,这说明教师的讲课方式和授课水平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让学生不想学习的外在动机中,教师的影响占19.4%。在现实情况下,假定内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学生对专业学习很感兴趣的情况下,教师经验丰富,授课水平高对学生学习促进作用是明显的,会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即便学生认为教师讲得不好,对高度内因学习动机的学生影响也不大,他们能通过其他方式如课外学习和自学来完善自己的知识。反之,在学生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不想学的情况下,即便教师讲课吸引人,也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而在学生认为教师讲课不好,没有吸引力的情况下,学生会加重对此门功课的反感情绪,此时学习动机的抑制情况是明显的。这也进一步说明内因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但同时也进一步说明,青年学生在大学期间生理已经发育成熟,独立性和自主性增强虽然增强,但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自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周围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作用也是巨大的。由此50%的教师认为周围良好的学习氛围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让学生想学习的外在环境中居于第三位,仅次于就业压力和教师的影响。而在让学生不想学习的外在因素中,不良校园环境的影响居于第二位。良好的学习氛围包括学校、班级、宿舍学习环境和榜样的激励作用等。笔者在对学生的调查访谈中也经常发现,奖学金经常集中在班级的某几个宿舍,或是某一个班级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班级。同样,不良风气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也是巨大的,不少学生沉迷丰富多彩网络世界、贪玩、耽溺于恋爱中无心学习,这种风气的蔓延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也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此种现象的发生跟校园管理有关(12.9%),需要加强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中的漏洞。还有教师认为奖学金的激励作用不明显(13.3%),应加大奖学金在学生奖助补中的比例。
4.1 调动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是内因中的关键因素,应从入学初就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调查,把培养学生对专业兴趣的热爱作为第一要素,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所关注的热点,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改革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师授课水平。着眼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和健全人格,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学风建设和校园管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三观,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4]。
4.2 关注内外因中的重叠因素 部分因素是内外因合并出现的,关注并改善此类因素,可以得到内外因双重促进效果。如学生就业和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在内外因中都占影响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广泛在学生中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动员,加大学生奖学金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1] 朱 丽.109例高职护生学习动机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4):101-103.
[2] 陈 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2.
[3] 刘 健.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与对策高教探索[J].高教探索,2007,3(12):120-123.
[4] 崔冠宇,胡云君.应对方式对高职医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8):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