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洋
河南许昌市人民医院普外科 许昌 461000
局麻下疝修补术在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中的应用及疗效
郭德洋
河南许昌市人民医院普外科 许昌 461000
目的探讨局麻下疝修补术在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应用及疗效。方法对40例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行疝修补术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行分析。结果均在局麻下顺利完成手术。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手术部位的血肿,自行吸收;1例切口轻微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控制。阴囊血肿1例,经穿刺抽液后痊愈。术后尿潴留者3例,留置尿管2 d后拔除。40例患者术后均随访6~12个月。传统的疝修补术15例,复发2例。无张力疝修补术25例,复发1例。结论在局麻下对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行疝修补术疗效肯定,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疝修补术;复发性腹股沟疝;老年人
由于老年人肌肉、韧带、肌健等组织萎缩变性以及脂肪组织增多,腹壁及盆腔组织松弛,加之多伴有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前列腺肥大、习惯性便秘等,往往导致腹内压力增高,容易使老年人发生腹股沟疝,而且修补术后复发率较高。2007-01—2012-01,我院对40例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行修补术,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中男34例,女6例;年龄57~78岁,平均68.3岁。均在术后6~12个月复发。直疝32例,斜疝8例。单侧复发疝34例,双侧复发疝6例。嵌顿性疝4例,绞窄性疝3例。伴有原发性高血压17例,伴糖尿病1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4例,前列腺增生症5例。
1.3 治疗方法
1.3.1 术前准备:请相关科室会诊,有效控制血压、血糖、心肺疾病、泌尿系疾病等,以达最佳状态。急症患者争取术前纠正。术前30min静滴头孢曲松钠。
1.3.2 手术方法:本组均采用局部麻醉。①传统的疝修补术:显露疝囊颈,在内环口高位结扎后切去疝囊。本组8例用Ferguson法,在精索前方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以修复腹股沟管前壁。7例患者用Bassini法,提起精索,在其后方把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置精索于腹内斜肌与腹外斜肌腱膜之间。②无张力疝修补术:本组25例患者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所用材料均为美国Bard公司生产Bardmeshperf ix plug网塞。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本组21例,取腹股沟斜切口,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后不做广泛剥离,寻找疝囊后游离精索,若疝囊小则提起疝囊,在距其底部1~1.5cm处切开横筋膜,剥离至腹膜前脂肪下,使疝囊高位游离,再经疝环口返回腹膜腔,并植入充填物[2]。疝囊巨大者距疝囊颈4~5cm横断疝囊,行高位游离后再缝合,并将其返还腹膜腔植入充填物。缝闭残端将大疝囊变成小疝囊,内翻疝囊后给填充物留以足够空隙,以免局部张力高,术后疼痛不适。若疝环直径>4cm应用二个网塞。复发性疝应固定6~18针。在精索后方放置补片时避免放置在神经暴露部位,网片裂孔不宜包绕精索过紧,否则,易引起精索血循环障碍,可致缺血性睾丸炎和睾丸萎缩[3]。术后用沙袋压迫切口6~12 h,同时用阴囊托托起阴囊。术后应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5 d。
Stoppa手术[4]:本组4例,在腹股沟处置入一块较大的补片以加强腹横筋膜,通过巨大补片挡住内脏囊,后经结缔组织长入,补片与腹膜发生粘连实现修补目的。用于老年复发疝效果较好,
本组手术时间60~120min,平均84.7min,除较窄性疝外,患者术后12~24 h进食,8~24 h下床活动,术后6~9 d出院。有2例患者出现手术部位的血肿,自行吸收消失;1例患者出现切口轻微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控制。阴囊血肿1例,经穿刺抽液后痊愈。术后尿潴留者3例,留置尿管2 d后拔除。40例患者术后均随访6~12个月。传统的疝修补术15例,复发2例。无张力疝修补术25例,复发1例。
老年患者的高血压或糖尿病应在手术前控制,稳定后方可手术。术后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7.8 mmol/L左右。对于绞窄性疝、嵌顿性疝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纱布垫保护手术区不受肠内容物污染。肠切除吻合还纳腹腔后用消毒液聚维酮碘多次清洗手术切口,必要时在皮下或补片周围放置乳胶半管引流。缝合线为多纤维编织丝线时,纤维之间有可容细菌藏匿附着的空隙,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和抗厌氧菌抗生素。即使术后发生感染也不一定要取出补片,经局部引流、换药仍能够愈合,并且无复发疝发生。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6-398.
[2]尹晖明,韩洁,张钦增.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的应用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11):1182-1183.
[3]刘忠俊,张宁夫.无张力疝修补术[J].中国社区医师,2011,(14):27.
[4]付春玉.聚丙烯网状平片无张力修补术25例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5):34.
R656.2+1
A
1007-8991(2012)04-0034-02
(收稿 201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