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东民
河南长垣县中医院外一科 长垣 453400
老年急性阑尾炎的手术治疗体会
薛东民
河南长垣县中医院外一科 长垣 453400
目的 探讨老年性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经过,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年龄超过60岁的9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6例患者经术前检查,除1例肾脏功能不全,1例血压过高,1例阑尾周围脓肿接受保守治疗外,其余93例均手术切除阑尾。32例(34.4%)出现并发症,切口感染14例(15.1%),腹腔残余脓肿6例(6.5%),粘连性肠梗阻8例(8.6%),因阑尾系膜结扎线脱落出现腹腔内出血1例(1.1%),并发肺炎3例(3.2%)。均经相应治疗痊愈。结论 老年患者应抵抗力降低,身体各器官功能低下,阑尾切除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抢救措施。
老年;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病死率为0.8% ~8%[1],阑尾切除术为主要方法。由于老年患者常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穿孔率较高,并发症也较多。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治愈率是十分重要的。2009-01-2011-12,我科共手术治疗老年急性阑尾炎93例,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93例患者,男59例,女34例;年龄60~79岁。急性单纯性阑尾炎58例,化脓性阑尾炎29例,6例出现阑尾穿孔。
1.2 诊断过程93例患者均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相关检查而确诊。临床表现:18例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史及麦氏点压痛和反跳痛。11例发病早期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或者里急后重6例。3例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体温>38oC,心率增快。59例右下腹有不同程度的压痛,2例有腹膜刺激症状,右下腹扪及包块12例。结肠充气征阳性33例,腰大肌试验阳性8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呈增高不明显至轻度增高。超声声像表现:“靶环征”图像改变或具有盲端的低回声管状结构[2]。
1.3 手术方法术前均常规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和心电图等检查,确定患者身体能耐受手术后,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采用硬脊膜外麻醉,麦氏切口,寻找阑尾。结扎阑尾系膜,切除阑尾,荷包缝合阑尾残端。手术过程严格遵守“有菌观念、无菌操作”的原则。病理结果显示,93例患者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58例,化脓性阑尾炎29例,穿孔性阑尾炎6例。术后静滴抗生素,预防感染。
93例患者中,32例(34.4%)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14例(15.1%),并发腹腔残余脓肿6例(6.5%),出现了粘连性肠梗阻8例(8.6%),因阑尾系膜结扎线脱落出现腹腔内出血1例(1.1%),并发肺部炎症3例(3.2%)。均经相应治疗痊愈,本组无死亡病例。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的常见病,更是外科最为多见的急腹症。老年人因免疫功能低下,各脏器逐渐萎缩,阑尾开口变细,管腔较窄,肠壁肌肉收缩功能降低,神经功能紊乱致肠管蠕动减慢,常常出现便秘等症状,导致肠管排空能力下降,粪石等更容易进入阑尾,引发阑尾的急性炎症。阑尾一旦出现炎症,因老年患者阑尾淋巴滤泡萎缩、局部防御功能降低,炎症容易扩散,导致其他部位的炎症,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增加了患者的病情。
老年急性阑尾炎容易发生坏疽和穿孔,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老年人神经兴奋性较低,对疼痛的敏感性也减弱、腹部肌肉萎缩,检查时,体征常不明显,临床症状也多不典型,较为隐匿,常发生漏诊、误诊。有资料显示,老年人急性阑尾炎发病率已上升到4%,成为了老年人的第二大急腹症,并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准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治效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本组资料显示,老年人急性阑尾炎患者不仅临床症状不典型,还具有各自的特点,其疼痛常常较轻,腹肌紧张不明显,发热和白细胞计数常常升高不显著,而胃肠道症状却相对较突出,心率常常增快。而且老年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穿孔率和腹膜炎也比较常见。因此,老年急性阑尾炎应该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3]。急性阑尾炎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病变阑尾,但必须准确掌握手术指征和禁忌证,提高治疗效果。
由于老年患者抵抗力差,术后恢复较慢,更应该重视术后的情况。我院93例患者术后切口感染14例,为了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几率,我们要尽早手术,术前使用抗生素,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切口暴露的机会,同时,手术过程中动作轻柔,以减少对切口的挤压和牵拉,减轻术后切口水肿程度,以降低感染的几率。
[1]季涛.老年急性阑尾炎诊治体会[J].海南医学,2009,20 (1):66-67.
[2]何玉龙,徐改春.37例阑尾炎的超声诊断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5,6(4):235.
[3]刘记恩,李晓勇,王宏霞.58例老年急性阑尾炎诊治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6):425.
R656.8
B
1007-8991(2012)05-0064-02
(收稿 201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