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索

2012-08-15 00:54:40刘建朋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45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实训考试物流

刘建朋(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45)

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索

刘建朋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45)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明确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本文是把多年改革实践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更切实际的教学模式。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以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为主,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现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实务操作的统一,提高学生运用物流管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改革;教学质量;实训教室

高职高专课程改革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创新教学方法来进行的,高职高专要提高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就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是高职高专课程改革的方向,我们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进行了系统化改革的初步探索。但在课程改革实践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同时也获得一些经验。

(一)建立“知识——技能——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要求既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又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既注重知识的培养,又注重职业技能的锻炼。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要求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在工作岗位上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课程体系的建立要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对物流业务流程和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并将岗位能力设计成学习目标,并把学习目标细化成各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重新进行组合设计为课业场景,最后形成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不再有“基础”、“概论”、“学”等课程,直接采用工作任务,如“物流配送管理与方案设计”、“物流信息系统与软件操作”等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高端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但是,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相互脱节,学生所学知识不能适应企业岗位实际需求。我们应从企业调研入手,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物流管理相关的业务流程标准,修订教学内容和设计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有效对接,缩短学生上岗工作的时间。这符合高职高专培养的物流人才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二)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

目前高职高专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很少,即使有的教师参加了教育部“双师”培训,实际操作能力还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研究生毕业直接到高职高专教书,没有物流企业实践经营管理的经验,这将影响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所以,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已成为高职高专学校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当务之急。

虽然现在学校每年都派老师到物流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企业出于商业机密的考虑,很难把实际业务放手交给我们的老师去做。教师的挂职仅仅停留在观察表面现象。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必须在企业干实际业务操作,如:仓库进货员、配送中心拣货员、车辆调度员、客服人员、业务部门管理员等等。只有了解一线业务流程,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业务管理能力,才能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三)进行市场调研,做好学习场景的设计

建立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必须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变化,根据岗位职业技能要求适时调整专业课程内容,将不同的课程内容设置成几个项目。在教学中,将每一个项目划分为若干学习任务,然后每一个学习任务采用模拟场景角色扮演教学、任务引导教学、启发式案例教学、学生游戏教学、沙盘模拟、校内实训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学习场景是以某一项目、任务、服务、活动等为载体,真实反映物流活动完整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场景规划是教师根据职业特征及物流岗位标准来设定任务项目,是将课程内容以某一真实具体执行的任务过程。可以结合教师的能力和专长,进行物流项目或任务的场景设计。

例如:我们将仓储业务流程项目设计为仓库认知、入库作业操作、货物验收、货物堆码摆放、货物保管养护、出库作业操作等6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以标准化作业操作为依据,进行合理化措施、设计码垛方案等来组织教学,并有教师选择物流企业的实际案例为引导,以企业真实的业务流程开展教学活动。通过6个学习任务的操作学习,完成了物流仓储业务流程项目,最终具备物流仓储业务的操作与管理及方案设计的能力,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四)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方法

物流管理的专业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大多是现场管理,许多的管理方法都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在教授学生基本原理和操作规则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不要盲目地、一味地照搬书本理论,要根据现实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努力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所以我们采用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时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处于接受学习状态,但并非自始至终,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帮助下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引导、组织和规范作用,主要是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深刻的兴趣和认知需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经济批量的学习。就是在教师创造和设计的特定情境之下,让学生扮演特定组织中的有关角色,通过体验式学习演练,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

第一,教师设计市场场景,有:(1)零售商;(2)经销商; (3)制造商。形成一个供应链,下游向上游采购商品,同时设计商品买卖价格、库存成本、运输成本、运输时间、延迟成本、订购成本等。第二,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所要经营的企业。第三,老师作为消费者每天到零售商购买商品,零售商根据库存情况到经销商采购商品,经销商根据自己的库存到制造商采购,制造商根据市场信息生产产品。学生要独立完成的任务:(1)计算经济批量;(2)根据市场需求、库存量及运输时间制订采购(生产)量和采购(生产)时间;(3)进行库存控制,缺货将付延迟费用,库存积压将会半价处理。第四,老师根据学生操作的速度,控制操作的时间(以天为单位),防止各个企业有短期行为。第五,任务结束后,学生核算自己企业的经营成本,计算出最终利润。第六,老师对最终成果进行分析、评价、总结。也可以让学生谈谈感受。通过模拟场景使学生了解供应链中运作的实际状况,掌握经济批量的应用,库存控制的方法,了解信息的作用、体会“牛鞭效应”,影响利润的因素等等。学生还要总结在操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五)校内实训基地实际业务操作较少,使用率太低

目前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软件、硬件的配置上都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大部分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工作流程是由计算机模拟完成的,一些现实中对物流商品的影响因素或突发事件,软件在开发时往往不能全面考虑或者难以估计到,从而形成了实训操作的模拟性、一致性,学生很难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实训基地建设的现代化立体仓库也仅仅是一种环境的演示,不能充分体现物流流程的全过程。与物流实际脱节,偏理想化是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共同的问题。校内实训基地缺少一些技能性、操作性很强的实训场地和设备,学生没有办法得到应有训练。

有的学校虽然建设了校内实训基地,但使用率太低。由于实训基地的硬件不多、场地有限。有一门课程带学生到实训基地去学习,其他课程就没必要再去用实训基地,所以实训基地每学期用的次数有限。另外,进入实训室之后,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教师对安全知识的讲解都花费很长时间。然后教师先讲解演示,学生亲自操作。一是实训基地操作台有限,同时操作的同学人数少;二是教师在演示之后,留给学生的演练时间有限,再加上每个班学生太多,学生进入实训室,真正每个人都动手操作的时间并不能保证。所以,为了保证学生都能够独立动手操作一遍,就要将学生分组进行,这样既耽误大多数学生的时间,又影响教学进度。比如一个小班按60人计算,如果每个人都操作(一人至少5分钟),100分钟的上课时间只能操作20人,60人的班级就需要6节课(300分钟),课堂时间显然是不够的。如果要额外增加实训时间,将会影响教学计划。可以采取开放实训室的方法,学生在晚上或周末进入实训中心学习,进行各种设备的操作,这样需要配备专业实训教师值班辅导,还可以向周边的学校开放,资源共享。

(六)进一步校企合作,开发实训教室

目前,许多学校校内实训基地欠缺,校外实训困难,在实训基地建设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开设一些课堂实训解决实训困难的问题。例如,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掌握商品运输的业务流程;了解并能正确填写各种货运单证;熟悉物流公司与发货方、运输车辆及供应商、零售商等单位间的货物交接手续和业务具体操作要求。在进行课堂实训时,我们首先设定岗位,具体有发货方、物流公司、运输车队、供应商、零售商等等。然后,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一小组形成一个业务流程,每个岗位1-2人进行实训。实训阶段要求轮岗,每个学生都要担任不同的角色,完成其本职工作。实训环节能在教室进行的教师可以设计场景,在教室完成;运用设备时,无法在教室完成的,可以到企业拍摄几种不同的作业过程录像,在教室播放,例如:仓库入库作业。由学生提前在校内实训室或企业进行现场操作并录像,上课时播放录像,让学生进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播放一个标准的入库作业流程录像,使学生学习了入库流程,也解决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我们称其为实训教室的开发。

采用实训教室的方法进行教学,还可以在教室设计实训场景。例如:教室就是一个模拟市场,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为一家商业经营企业。教师设计场景:有不同的商品、不同的保质期、不同的价格、不同的销售量。让学生进行采购(量大从优)、库存控制,过期商品将报废亏损。整个市场完全由学生自主经营、自己操作、自己控制。其中比较困难的是库存控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配送中心为企业提供服务,解决采购、库存问题;学生通过身临其中,进行讨论、思考、操作、总结,学习了采购计划、库存控制、配送的作用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模拟实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模拟操作,进行仿真练习,可以加强学生对物流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同时也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成本。这种教学方式经过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已经成为我们实训教室教学的主要方式。

(七)建立目标多样化的评价考核体系

以前的考试,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考核。学生在考试的前几天背一背理论知识,应付考试,考试一结束,所学的内容就抛到脑后。考试成绩既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不能体现学生的专业能力。高职高专评价标准应包括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关键能力目标,作为物流管理专业课,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体系上应加大主观考核和平时考核力度,通过学习过程的考核督促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本着个体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了考试改革,建立了目标多样而又客观、公正、公开、公平的评价考核机制。如:

1.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考试形式由卷面知识考核+课业设计构成,卷面知识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课业设计由学生小组团队完成。总评成绩则由卷面知识成绩(40%)+课业设计(20%)+平时成绩(40%)。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既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交往沟通能力,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采用半开卷的考试方式。考试的时候学生可以带一张A4大小的纸,上面所写内容不限,但是复印无效,必须是自己手写。其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程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由于纸张有限,必须把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找出,这个过程让学生把一学期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找出重点,掌握课程的体系,为以后的工作学习积累经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创新考试模式,由传统的80%考试成绩+20%平时成绩的模式改为平时成绩(20%)+课业设计(20%)+实训(20%)+考试(40%)。还可以针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自身的特点和大学生的特点,考试形式由原来的纯卷面闭卷考试转变为闭卷考试和论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先教学生学会查资料的途径、渠道、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布置论文题目,课下收集资料整理出论文占考试成绩的30%,闭卷考试占考试成绩的70%。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达到了锻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也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全面深入的记忆掌握,达到了考核的目的。

考试不是目的,是手段。把考试作为学习的一部分,考试改革使学生通过考试手段达到了学习并掌握的目的。

F250-4

A

1006-5342(2012)08-0136-03

2012-06-03

猜你喜欢
实训考试物流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 01:05:44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中学科技(2017年5期)2017-06-07 13:01:01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你考试焦虑吗?
中学科技(2015年6期)2015-08-08 05:35:38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现代企业(2015年2期)2015-02-28 18:45:09
准备考试
决战“最后一公里”
商界(2014年12期)2014-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