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王旭生,方芳
(河北联合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高速推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如今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据最新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80万,加之往年未就业毕业生,数字会更加庞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地方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转变的主要承担者,在发展中,既有优势,也存在诸多问题。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本文就如何促进地方大学毕业生就业谈几点个人看法。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需在办学特色上下功夫。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适应十二五规划特别是以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超前部署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所需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各高校要立足校情,科学定位,力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形成办学特色,这也正是地方大学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方向。
办学特色不是靠短期行为一蹴而就形成的,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地方大学只有转变观念,与市场需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接轨,把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的重要目标,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才能在高等教育版图中争得优势地位,从而不断发展壮大。形成办学特色不仅是地方大学的生存策略,更是地方大学的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正在不断地调整升级,地方经济也在不断转型,以位处渤海之滨的唐山为例,曾以陶瓷城、钢铁城著称的城市,如今正在打造旅游城市、创新型城市。尤其是创新型城市建设,要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紧密结合,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在这样的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下,职业、职位、岗位不断变化,对人才结构及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四年一个周期的大学专业设置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的步伐,加之一些专业课程的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因此,地方大学要发展,就更要密切关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产业布局为参照,将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在提高优势专业质量的同时,改革创新,适当调整专业布局。
在教育教学上,地方大学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一方面,利用就业反馈信息,做好社会调查与预测,不断提高所设专业学科的课程质量,科学更新教材内容,使之与尖端的科研成果、最新的社会发展趋势接轨,提高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市场变化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与政府及用人单位合作,了解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确定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及发展规模调整的幅度和节奏,革新教学形式,使人才供需畅通,订单式培养人才,保证地方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最后,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检测系统,构建学科专业和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逐步形成就业和招生、人才培养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有基本的实践工作能力,仅有理论知识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在竞争中,很容易被淘汰。地方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为社会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输送着大量应用型人才,学校应放眼于未来,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习力度,统筹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积极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的基地。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把传授间接理论知识的教学环境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此外,校企合作不仅为学生参加实践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场所,也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习、实践对于促进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大学和学生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校企结合的过程中与一些用人单位保持长期的合作,双方签订实习合作协议,学校长期向企业输送学生进行实习,企业也通过这种合作挑选适合的学生补充人才。校企合作这种模式为学校培养将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要的教育指标,为教育成果的验证提供了显性参考依据。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及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其特点是:有知识广度,不仅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理论技能,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管理和人际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知识深度,基础扎实,掌握完整、系统和科学性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知识技术应用能力,还要有应用知识进行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素质方面,不仅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还有非专业素养,如,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
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区域经济、科技、教育要协调。地方大学的地理位置和服务区域的特殊性决定了地方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与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力军,地方大学要为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提供必要的应用型人才。新形势下,地方大学适应市场需要、培养具有时代特点的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服务地方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必然趋势。
地方大学应结合自身实际,植根经济发展,以立足地方,突出应用,着眼发展的构建原则,探索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方面,应以培养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应用为主线构建学生的素质结构,使学生具有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师资方面,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既能从事教育又能从事工程实践、既能教理论又能教技能的“双师型”队伍;在实践实习实训方面,要建立完备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和结合紧密的产学研联合教育基地,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是促进地方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促进毕业生就业,就要把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针对就业服务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加强网络建设,加强硬件建设与管理,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给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要加强网络信息服务,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开辟社会网站就业市场,发挥网络就业的渠道作用,减少学生就业成本,促进就业质量。
地方大学应将就业指导服务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方面,针对不同年级开设并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指导课程,充实教育环节,通过开展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就业模拟等教育和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实施系统性和全程性的指导和培养。另一方面,地方大学还应培养建立一支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定期培训和学习交流,积累案例和经验,或安排教师到企业兼职取经,并邀请优秀企业高管或创业成功典型对学生进行实践讲座指导,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在职业生涯规划或求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指导教师要密切关注就业形势的变化,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适时地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清晰地认识分析自己,正确地认识职业社会,培养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建议、鼓励大学生关注或参与相关行业举办的一些活动,如,参加一些行业的展览会、交易会、博览会、研讨会等,使他们不但对行业有直接感受,还可以积累行业的资源和人脉,为顺利就业积累资本。
完善的就业服务依托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中心应深入了解掌握就业市场情况,加强信息化建设,拓宽就业渠道,建立通畅的信息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定期走访就业市场,让社会和用人单位了解学校,了解毕业生;加强与地方就业部门和用人单位联系,建立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为毕业生就业与创业铺路;加强与校友联系,为收集人才需求信息和毕业生就业开拓渠道。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抓好就业服务工作,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服务到位”,把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良好的就业心理,是求职成功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等教育正加速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因此大学生作为普通的劳动者面向社会要转变就业观念,而地方大学生更应急需转变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地方大学应帮助学生调整好就业心态,鼓励毕业生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对自己合理定位,理性就业,先就业,再择业。
在就业指导实践中,指导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必须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积极进取的态度;帮助遇到挫折的学生克服自卑、浮躁、依赖、恐慌等心理,冷静分析导致择业失败的原因,及时调整目标,争取新的机会,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市场的挑战。
坚实的专业知识是地方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条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地方大学生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不仅要学好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掌握现有知识的同时加强前沿知识学习,努力掌握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加强第二专业辅修、选修和自学其他课程;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掌握知识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可调性,深厚自己的知识核心,拓宽知识领域,适应社会需求。地方大学在鼓励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同时,还应积极培养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一技之长,达到高质量的就业目标。
除此之外,地方大学还可以结合地方企业需求和学生特点,适当鼓励学生通过考取相关资格认证或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如针对计算机相关的网络工程师,针对管理类的人力资源管理员考试等等。这些要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爱好以及职业选择,选择参加合适的职业资格考试,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报考最需要的证书,切勿追求多,尽量以少的时间、物质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增长实际能力。在获得基本的资格证书的前提下,围绕自己的职业目标,补充和职位需要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比如研发、市场、财务、人事等岗位就要求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
总之,地方大学生就业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地方大学应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结合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及各地方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举措,要立足地方,面向社会,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合格人才。地方大学生更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提升就业竞争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一技之长,达到高质量的就业目标。
[1] 叶腾芳.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自身因素分析与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09(1):30.
[2] 刘尧.地方高校发展应体现区域特色[J〗.教育与职业,2007(13):21.
[3] 陈根.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J].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研究,2010(3):40.
[4] 裴倩敏。实施就业系统工程保障就业质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3):20。
[5] 张互桂,王中.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力[J].湖南社会科学,2009(2):51.
[6] 张国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4):10.
[7] 李战国.校企合作何以成功[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
[8] 宋宏福,胡清华.多管齐下全员参与做好毕业生就业这篇大文章[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15):20.
[9] 韩宏华,孟益宏.工作搜寻理论视角下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基于扬州大学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