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荣芳,张 玲
(河北联合大学体育部,河北唐山063009)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随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很多学校已经建立了学校体育俱乐部模式。学校体育俱乐部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产物,在培养学生体育行为和锻炼习惯的养成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体育需求。在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体育俱乐部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为各个学校开展学校体育俱乐部活动提供了经验。
教育学理论认为,广义的课程概念是指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其中既包括显性的课程计划、科目、活动,也包括隐性的教师的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既包括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也包括非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
我们认为现代学校体育课程应该是一种广义的课程概念,是一种大课程概念。学校体育课程应不仅局限于体育课堂内的教学。体育课程应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参与和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三大部分,应融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的、活生生的、有特点、有个性、有层次、多样化的课程。针对我国学校体育目前的情况,试图想提出学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建设的构想。试图既满足国家强制性体育课知识的传授的要求,又满足学生体育课外的体育运动需求和体育兴趣。学生知识丰富和指导了俱乐部活动,俱乐部对体育课授知识的践行也提高了体育课教学质量,进而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目的性,就在它们相互作用中使诸多问题自然解决。如选课项目人数过多或过少的现象,就可以在其对立统一运动中使学生认识各项目进而产生兴趣而得到解决。
所以,我们在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时,始终坚持将显性课程与潜性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以体育教学俱乐部为中心和主线,使体育课向着即强身健体,又娱乐身心的方向发展,使体育课内与课外溶为一体,促使学生积极自愿的参加体育运动,鼓励学生通过参与课内、校园、社会的各种体育活动,在体育实践中学习体育知识、提高体育运动技能,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研究和综合分析文献资料,发现我省高校体育俱乐部虽然叫法不尽相同,但大致可分为课内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俱乐部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三大种类型。
(一)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
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一般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组织的体育俱乐部,打破原有班级,由学生选择运动项目、学习时间和授课教师来完成教学,每周安排2个课时,排入课表,学生必须参加,学期末考核学生体育成绩,是我国当前高校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由于国家教育部规定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必须开设体育课,所以全国很多高校只针对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实施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我们在文献资料研究和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高校在大学一、二年级实施的体育教学俱乐部又存在2种情况:一是有的高校从大一开始就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有的高校是采用一年级上统一的体育基础课,二年级再开始实施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有专家发现并提出,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应试高考,体育课成了忙起来不要的辅助课程和“肋骨”,学生的体育教育基本缺失,它与高校体育教育存在脱节和断裂现象,所以高校有必要在学生大学一年级进行体育基础课教育,为以后高年级实施俱乐部教育奠定基础。如果大一学生一入学就实施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体育认识、理解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学习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相对传统班级授课情况而言,从学生的角度看更加注重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进行体育内容选项,这样学生愿意上体育课,学习积极性高,出勤率也相对提高。从教师视角分析,避免了教师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教师教有所专,既利于学生学习又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实际水平。但从技术层面来看,它仍然没有解决学生“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在教学方向和目标上同分层体育教学模式、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选项课体育教学模式和“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没有本质区别。同时,它同其他教学模式一样都没有脱离教学的思维模式,把三、四年级的学生排斥在外,错解了实现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出发点。如果只是单纯在一、二年级实施体育教学俱乐部,实施2课时的俱乐部教学,在课外时间对于学生的锻炼活动没有2-3次很好的辅导导向,对三、四年级学生没有很好的俱乐部引导机制,同样会使得一大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体育锻炼。
(二)课外体育俱乐部
课外体育俱乐部一般是指以体育爱好者自发性、自主性结合为基础,服务对象面对一至四年级的学生,活动内容和过程不受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限制,活动时间有时固定有时不固定,采用会员制,需要交纳一定的会费,为了增进健康、满足体育兴趣等而进行体育活动的组织。它是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出现的最早雏形,组织形式多样。一般包括爱好者自由组合、学生团体和社团组织、班级组织、体育教师组织、个人组织等等,形式比较灵活,是活跃于课外体育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它是面向一至四年级学生所组织的俱乐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没有体育课同学的体育锻炼需求,并增进学习个体的联谊。但它们在具体组织联系过程中,由于是有的聘请老师指导,有的则是学生群体中特长生自行指导,锻炼效果参差不齐,活动的体育场地也需要与体育等部门协调,很多的时候活动受限。
(三)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一般是指把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相结合,课内教学内容安排以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理论知识、专项运动基本技术、技能及其理论知识、裁判知识等,课外内容则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项锻炼、表演和比赛为主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也是很多高校采用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一般是由学校提出大体要求,学校直属体育部负责具体运作,每个俱乐部设立主席1名(教师),副主席1名(学生),指导教师若干名,宣传部长1名(学生),核心委员3-5名和会员。俱乐部主席负责总体调控俱乐部的发展方向和计划安排,同时和指导教师负责完成课堂教学和指导、组织、管理会员的体育活动。副主席负责上传下达,反馈意见,组织、管理会员的体育活动。宣传部长负责各项对外宣传工作事宜,核心委员协助副主席完成下达和指导任务。
体育教学俱乐部应该基本包括四大方向的目标:第一,体育运动参与目标。引导学生喜欢运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或运动处方,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和欣赏能力。第二,运动技能目标。教会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二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水平;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置方法。第三,身体健康目标。掌握养生保健方法,能自测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有效知识和方法;能合理选用自身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并能利用网上等信息资源科学指导健身。第四,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健康性格和心理特质制订强化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体育学习和锻炼目标;对突发事件和来自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所造成的不良心理,能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锻炼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磨炼自己的思想意志品质,并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第五,社会适应目标。通过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主动关心、积极参加学校内外体育公益活动。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需要学校具备较高的教学条件和较好的教学环境做支撑。体育俱乐部的具体实施状况好坏一般由教师水平、学校体育器材场地条件和师资状况几个因素决定,场地器材和教师水平起决定性作用。体育俱乐部一般应具备以下的特点:第一,场地要求高标准,俱乐部崇尚人人参与运动 (Sport for all)的理念,这对场地的提出了高要求。第二,师资水平的高要求,俱乐部制要求教师既是一位专业性非常强的教师,是一位学生体育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同时又要是一位和学生打成一片的“对话者”。第三,组织形式的自主性,学生自发组织形式,教师提供专业性指导;第四,学生根据自我需要自愿参与各个体育俱乐部的锻炼。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实施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或是实施结果不理想,不能达到体育俱乐部的教学目标,或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慢慢变成流于形式,反而起不到锻炼学生身体、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作用。
怎样建设高校体育俱乐部,各个高校都在摸索和探讨中。在体育俱乐部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对于发展体育俱乐部的必要性、可行性的认识也还不一致。纠其原因主要在理论方面存在三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认为高校体育俱乐部与传统体育课在诸多方面相抵触而否定俱乐部的保守主义。第二种是盲目引进国外在该领域的先进经验进而以俱乐部替代体育课的急进主义。第三种是把体育俱乐部纯粹当成是体育课教学,把二者混为一谈。在这三种错误理论指导下产生了三种负面实践:一种是全盘否定俱乐部,一味按部就班传统体育课。第二种是全盘否定体育课,致使学生技术及技术知识匮乏,在俱乐部竞技中逐渐丧失了运动兴趣,结果,在俱乐部中成了观赏比赛的观众。第三种是既不像体育课也不像体育俱乐部的一种奇怪的结合。很多高校的实践证明,这三种方法都没有取得良好效果。
同时,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与学生需求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师资素质和学生自我健身意识有待提高、体育课程安排困难等等都限制了学生选项的要求,也影响了公共体育课的开课率。
(一)严格制定学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体育活动管理制度条例。
(二)根据区域性特点吸纳体育教学和俱乐部的优点,因地制宜的完善场地设施建设与俱乐部教学大纲的修改。
(三)合理安排体育课,增加学生选课单元时间,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学、辅导、群体竞赛相结合,打造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
(四)拟建立涵盖教学、体育锻炼常识、及成绩查询等栏目体育教学俱乐部网站。鼓励和推动学生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和学习,在更大的空间和时间上实现体育课堂的延伸以及教学和学生的合理互动。
[1]Mavondo,Felix T.Tsarenko,Yelena Gabbott,Mark.International and Local Student Satisfaction: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2004,26(1):41-60.
[2]周登嵩.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综览[J].首都体育学报,2005,17,(3):1-7.
[3]邹继豪,季克异,林志超等著.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4.
[4]贾思敏,刘秀红,马策.对深化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4):26-27.
[5]胡吴进,牟顶红,关晓印.江西省独立学院体育选修课调查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6):42-43.
[6]Debnaty,Roma.Students Satisfaction in Management Education:Study and Insights[J].Journal of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2005,27(2):105-127.
[7]黄璐,杨淼,兰健,等.高校体育产业化的社会责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135-140.
[8]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