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英华,王慧敏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解构历史纪录片虚拟现实包装的意象表现
耿英华,王慧敏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虚拟现实在历史纪录片的包装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是配合解说词简单的影像说明,而是“意在形外”、“意境相融”的意象表现。用中国传统“意境”论研究历史纪录片中虚拟现实包装的意象表现,以“象”的概念理解历史纪录片中的影像表达,解构“象外之象”所传达的意境,探寻历史纪录片表现手法的创新。
历史纪录片;美学;虚拟现实;意象表现
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利用计算机手段模仿、演绎真实生活中的景象。在历史纪录片的包装中,为了再现历史事件,往往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仿和还原当时的情境,达到丰富视听效果,有效传达意境的目的。历史纪录片包装在表现形式上,为了获得逼真的艺术效果,除了对具体事物的模仿描绘之外,还可以通过意象表现来实现。
“意象是情和景的统一,亦既主观思想感情对物象的加工。意象并非一个实在物,而属于主体对某种事物的意识。它始于对客观世界的感兴,形成于主体的内心,并借助于工具材料物化成作品。”[1]意象是将创作者的思想情绪融入到具体形象中,使接受者通过这一媒介形象获得形式之外的精神体验,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艺术效果。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历史纪录片的“象”直观上可理解为“镜头”的组接,即“蒙太奇”剪辑,具体可分解为每个镜头中的“构图”、“色彩”、“音效”关系。综合的解释可理解为影片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叙事结构、世界观的整体表现。历史纪录片与电影不同处在于所表现的“象”是片段式的镜头组合,由不连贯的情节构成,依据解说词而展开。旨在“还原”所描绘的历史事件及人和物,“解说”某一事件或道理。
《周易》在《系辞》中指出“立象以尽意”。这里的“意”指的是“以意写形”、“意在形外”、“意境相融”之意。“象”分“外象”与“内象”,即所表现之 “象”与所传达之“意”、“虚”与“实”、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象”与“意”相互依存,为一整体。历史纪录片中的意象表现在于“还原”。一方面还原相对真实的客观,另一方面“借古说今”,使现代人在观看中获得对人类社会的领悟。历史纪录片所揭示的道理也许并无新奇,重要的是从什么角度去表现,采用何种方式表现,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意象表现主要分为两个角度,一是从导演感觉到的历史去表现,一是从导演主观想要表现的历史去表现。一种是视听上逼真的还原,一种是心理上感受的还原。意境通过有限表现无限,通过有形传达无形,意象与意境的融合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虚拟现实在历史纪录片包装中起到不可忽视作用。因为在任何类型纪录片中都没有绝对的真实,历史纪录片更是如此。导演只是尽可能的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推测和演绎历史人物的心理发展。历史纪录片的美不仅仅止步于记录真实,而在于呈现给观众一次美的体验。这种美一方面来源于真实之美,另一种来源于艺术加工之美。所谓的“艺术加工”不是如电影般的任意想象,而是基于真实历史事件的一次艺术表现。它所呈现出来的真实,不是文献的堆积,而是直达观众内心的体验。“纪录片美学的发展已经从简单的记录,发展至揭示人物内心,表现事件本质的阶段。”[2]
历史纪录片中虚拟现实的“象”不仅有简单的图例解说形式,也需要有表现“意境”的影像语言。在以镜头为表象的形态下,潜藏着没有出现在影像中的“线索”,影像的组接是以某条或多条“线索”为基础。可以理解“线索”为视觉思维逻辑,或是事件发展的逻辑。在历史纪录片中,还可以理解为说明文的叙述逻辑,即解释说明一段历史。导演在说明这段历史的过程中并没有直接陈述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叙述让受众自己去感受他的主观“意图”。而受众在接受导演模拟演绎的历史事件中,依据不同人群所感受到的“意图”是不同的。这两种“意图”,一种是导演想要表现的“意境”,而另一种是观众体会的“意境”。不管是哪一种意境,都构成了意象表象构成的动因。
在历史纪录片中,虚拟现实的意象表现首先在于模拟真实,其次在于艺术加工。依据叙述的手法,将意象表现分类为:
仿象: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历史纪录片《郑和下西洋》中船队浩浩荡荡出航的三维仿真场景就是对历史事件的超写实仿象。这种意象表现手法经常运用与历史纪录片的包装中。又比如《玄奘大师》中对少年玄奘家庭环境的描述,采用真人表演,拍摄地取材于历史真实场景,导演和摄影师尽可能的模仿当年少年玄奘的家庭生活,从而获得历史可信感。还有一种是将虚拟场景与真实拍摄相结合,获得一种现实与历史交错、真实与艺术交融的包装效果,让观众能从现实的镜头中获得体验历史的真实感受。比如历史纪录片《故宫》片头就是从一组真实拍摄开始,镜头拉远至用三维虚拟效果处理的整个故宫全貌,使观众从现实穿越到对历史诗意般的体会中。可以说仿象是历史纪录片包装中运用的最为主要的一个表现手法,其多样而又富有意境的表现是创作的趋势之一。
兴象:指的主要是形象蕴涵的更为深远的意旨,或者说是形象能够引发的超出形象本身的更为深远的情蕴。唐人司空图所提出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3],实际上谈的就是兴象的这一特征。比如在历史纪录片《故宫》第一集是从一组电脑合成的空镜头开始的,月亮矗立在夜空的一角,流星划过,伴随着解说词“是谁创造了历史,又是谁在历史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镜头从夜空摇向地球上的北京城。这一组经过艺术加工的流星与夜空的画面暗喻着历史的兴衰更替,一方面给人带来了美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也引起人们对故宫历史的无限遐想。这种描写自然景观的空镜头经常出现在历史纪录片的包装中,以表现镜头之外的意蕴与内涵。
喻象: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物象,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在《玄奘大师》后期包装中,经常用天气比喻人物的命运,比如描写童年时运用虚拟制作的春天景象,在晚年时运用白雪茫茫的冬天,用虚拟合成的阴雨天比喻生命的垂危,用三维技术制作的狂风天气比喻玄奘求法道路上遇到的险阻。最后用后期加工的阳光,与鲜花映衬下的大雁塔比喻舍生取义的中华精神。导演将自己对玄奘大师的赞美之情透过这些镜头影像传达给观众,是观众在鉴赏历史纪录片的过程中得到艺术的共鸣。
虚拟现实当然也离不开美术效果,精美的画面,和谐的色彩是意境营造的主要手段,在历史纪录片中,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事件的历史,表现的色彩、纹样、美术风格等都不尽相同。色彩依据色相、明度、饱和度、搭配的差异,给人的心理感受也不一样。比如在《玄奘大师》求法的道路中运用以蓝色为主调的虚拟包装,蓝色寓意忧郁、安静、博大、宽广、理性等情感象征;在玄奘游历西域各国的虚拟包装中,以红色为主调,红色寓意激烈、热情、危险、禁止、浪漫等情感;结束时玄奘凯旋,虚拟制作的阳光和长安古都场景,以黄色为主调,黄色寓意光明、快乐、时尚、警戒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崇尚的颜色也不一样,比如东方人认为白色代表悲伤、死亡。而西方人则认为白色代表圣洁。秦朝尚黑色,明朝尚黄色。在艺术形式上,唐朝人以粗犷雄浑为美,明清以纤细繁复为美,具体到建筑、服饰、器皿等具体事物上应依据历史资料进行模仿与再现。依据影片内容选择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或写实或唯美,再进行艺术加工。
[1] 李金成.浅谈中国画的意象造型[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8,(1).
[2] 晨光.1989-2009年电视纪录片美学形态及特征[J].现代传播,2010,(3).
[3] 孙武军.历史纪录片中的艺术交叉[J].视听纵横,2010,(3).
J952
A
1008-7427(2012)08-0098-01
2012-06-11
广东省科技计划社会发展项目《中国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B060700077。
作者耿英华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讲师;王慧敏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