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名词动用的语义关系*

2012-08-15 00:54刘彩玲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动用宾语

刘彩玲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基础部,广东 广州 511442)

古代汉语中名词动用的语义关系*

刘彩玲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基础部,广东 广州 511442)

古代汉语里存在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该文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用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三种类型,论述了名词动用后所产生的一些语义关系,并且在整句的译文中可以看到名词动用后由于词性的变化所带来的相应的语义变化。研究古代汉语名词动用的语义关系,对探求汉语词义引申规律乃至探求词源,都有重要意义。

古代汉语;名词动用;语义关系

在古代汉语里,大量存在着一种语言现象,那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作为一种学说,首先是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开始的。其中的“字类假借”中有这样的论述:“动字既类,其用不紊,其为体也无方,名字、代字、静字、状字皆假借焉。”[1]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称之为“字类活用”,正式以活用对待。我们要谈的是名词动用。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以及时、地名称的词,名词的基本特征和用法,古今汉语是完全相同的,都能用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可以受形容词、数量词和代词的修饰。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但原有的名词意义并没有消失,只是增加了相应的动词意义。这种名词与其活用的动词之间存在着某种深沉的语义关系。所谓语义关系是指语句内部成分与成分之间的逻辑意义关系,如动作、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语义关系是一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意义,它只能体现在句法结构当中。离开了句法结构,孤立的词语不存在这种关系。

古代汉语名词动用这种语法现象与语义问题密切相关,廖振佑的《古代汉语实词的特殊用法》[2]和康瑞琮的《古代汉语语法》[3]中对名词动用都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本文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把名词动用分为三个部分,即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同时在整句的译文中可以看到名词动用后由于词性的变化所带来的相应的语义变化。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用法

在名词的三种动词用法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用法最为普遍。廖振佑把名词动用的一般用法归纳为两个类型:人士名词和方位名词用作一般动词。[2](P8-10)康瑞琮把名词动用的一般用法归纳为三个类型:普通名词、方位名词和识别名词动用。[3](P17-22)张志华把名词动用的一般用法归纳为四个类型:对象结果类、工具方式类、处所类和时间类,从理解的角度给出了相应的形式标记。这是想尝试换一个角度来解释名词动用的现象,这几种类型可以概括主要的名词动用的语义类型及其形式特征。[4]庄荣贞则分了十个类型来鉴别名词的动用。[5]本文尝试对名词动用的一般用法进行如下分类,并研究相应的语义变化。

1.名词后面若有代词,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因代词不能与名词紧密相连,只能同它前面的动词构成动宾关系,所以名词后面若有代词,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由于词义的变化,必然引起相应的语义变化。例如:

(1)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

名词“肘”其后有代词“之”,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表示其本意,而是“用肘碰”的动作行为,活用为动词了。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该句中的名词“王”后面跟着代词“我”,因而“王“活用为动词,可译为“让……称王”或“拥戴……为王”。

2.名词后面连用同一名词或别的名词,而句子没有谓语动词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当两个名词连用,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时,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同时句子中没有谓语动词,那么便可以考虑他们是主谓、动宾或者动补关系。这样,其中一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名词词性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语义关系相应的变化。例如: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这里“衣帛”是两个名词连用,“衣”活用为动词,改变了原有的本意“衣服”,表示“穿”的行为动作。

(2)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史记·淮阴侯列传》)

“都”和“彭城”是相连的两个名词,他们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名词“都”活用为了动词,意思是“建都”;“彭城”表示处所,充当“都”的补语。

3.名词前面若有能愿动词,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由于能愿动词本身不能充当谓语,也不能同名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若有能愿动词,而又找不到另外的动词时,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1)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论语·雍也》)

名词“后”的本义为“后面”,它的前面有了能愿动词“敢”,且在句中没有其他的动词,“后”就改变了词性,活用为动词,其意变为“落后”。

(2)汉王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史记·鸿门宴》)

名词“王”的前面是能愿动词“欲”,且在句中没有其他的动词,所以“王”就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

4.名词前面若是副词,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由于古代汉语名词是不能受副词修饰的,但动词却可以受副词修饰,所以副词如果放在名词的前面,这个名词便失去了名词的词性,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鲁庄公十年》)

名词“福”的前面用了否定副词“弗”,于是“福”改变了其名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意为“降福”的动作行为。

(2)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词“甲”的前面有副词“悉”修饰,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发生了变化,不再表示其本义“铠甲”,“甲”意思是“穿着铠甲”,活用作动词。

5.名词的前面或者后面若有介宾结构,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由于介宾词组经常放在动词前面做状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所以当名词的前面或者后面有介宾词组,而名词的后面或者前面又没有主要动词时,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1)(项羽)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史记·淮阴侯列传》)

此句名词“王”前有介宾词组“以亲爱”作状语,而名词的后面又没有其他的动词,因此名词“王”活用为动词,意为“为王”。

(2)(公)请自刃于庙。(《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名词“刃”的后面有介宾词组“于庙”作补语,所以名词“刃”改变了其原指“兵器锋利的部分”的本义,活用为动词,意为“杀”。

6.连词“而”连接的前后两项,若一项是动词,则另一项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由于连词“而”的主要功能是连接两个动词或者动词性词组,因此“而”字连接的前后两项,如果有一项是动词,那么另一项也应该是动词。若另一项是名词,则活用为动词。例如:

(1)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此句中的“而”连接动词“举”和方位名词“东”,由于“而”的前项是动词,所以后项也应该是动词。“东”于是由方位名词变为了动词,意思是“向东方进发”。

(2)若厥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这里的连词“而”连接动词“见”和名词“隧”,由于“而”字的后项是动词,所以前项也应该是动词,“隧”于是由本意“隧道”转化为了“挖隧道”。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中有一种含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它具有使动作行为的对象产生某种动作或变化的作用。在句子中如果主语使其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成为这个活用为动词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者事物,那么这就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可译为“使……为……”。古汉语表示使动意义的动词有“使”、“让”、“命”、“令”、“遣”、“召”、“拜”等。例如: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这里“使”让名词“屈原”产生“造为”的动作行为,因此“使”用作使动动词,意思是“让”。

(2)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史记·项羽本纪》)

句中“王”后面是名词,因此活用为动词,是使宾语“之”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王之”就为“使之做王”。

(3)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句中“肉骨”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相当于“使白骨生肉”的意思。名词“肉”活用为使动动词,使它的宾语“骨”产生了与这个名词“肉”有关的动作。

三、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带有宾语。如果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就是活用为动词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那么这就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把……当作……”、“认为……是……”、“以为”、“以”等。例如:

(1)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

獉獉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心下》)

此句中名词“宝”因为带有宾语“珠玉”而活用为动词,动词和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它表示当事人主观上把宾语“珠玉”看成了名词“宝”所表示的事物。因此“宝珠玉”意思为“以珠玉为宝”,名词“宝”就活用为意动动词了。

(2)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句中名词“功”带有宾语“之”,因而活用为动词。它表示当事人主观上把宾语“之”看成了名词“功”所表示的事物,因此“功之”意思是“认为对赵国有功”,名词“功”活用为意动动词。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最初可能只是出于表达需要的个人的、偶然的、临时的语用行为,但是,“这种变化反复出现,它一旦被使用语言的社会集团承认并接受,就再也不是……个别的、临时性变化了,而成为长久的、固定的变化。”[6]本人认为,名词动用主要是为了丰富语言的表达:活用的名词在句子里除了表示它所替代的动词所指的动作行为,还会传递出动词意义之外的与这个动作行为相关联的其他信息。

通过对古代汉语名词活用现象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一种语言现象,无论是语言学的科学价值,还是与周边学科的接触,都还有着极其广阔的发掘空间,本文所讨论的,多是名词动用之现象而现象,其不精当之处,只能留待方家批评,与日后修正矣。

[1]马建忠.马氏文通(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4:243.

[2]廖振佑.古代汉语实词的特殊用法[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3]康瑞琮.古代汉语语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张志华.试论古汉语名词动用的语义类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21(4):51 -55.

[5]庄荣贞.古代汉语中名词动用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1):83-85.

[6]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5.

H109.2

A

1006-5342(2012)07-0183-02

2012-04-25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动用宾语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及练习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基于波前快速推进法的页岩气储层动用预测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
致密砂岩油藏流体赋存特征及有效动用研究
汽车起动用蓄电池健康诊断及应急点火仪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