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河北省高校人才流失现状研究
——以河北省某五所重点建设的骨干大学为例

2012-08-15 00:45:44李金霞韩瑞军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十一五总数河北

何 军,李金霞,韩瑞军

(1.河北经贸大学 科研处,河北 石家庄 050061;2.河北经贸大学 学报编辑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3.河北经贸大学 人事处,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高校人才流失现状研究
——以河北省某五所重点建设的骨干大学为例

何 军1,李金霞2,韩瑞军3

(1.河北经贸大学 科研处,河北 石家庄 050061;2.河北经贸大学 学报编辑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3.河北经贸大学 人事处,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高校人才流失中多为中青年骨干,性别相当,学历层次表现不一。人才流失既有社会原因,学校原因,还有个人原因。因此,应注重改善人才生存环境,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投入,搞好统计分析。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高校;人才流失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高等院校是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科学人才观不断深入人心。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河北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洽谈会的成功举办,充分表明省委、省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加之河北省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加大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全省高校人才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人才队伍的壮大和结构的优化,为提升高校的总体办学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绩固然可喜,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河北省高校人才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其中人才流失问题已经上升到高校的人才战略层次。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河北省某五所重点建设的骨干大学(简称“五所高校”)中人才流失445人①,给学校的发展、教师队伍的稳定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应引起重视。

一、人才流失状况

(一)人才流失多为中青年骨干,且数量呈增加趋势

统计显示,五所高校人才流失年龄结构为:1939—1949年出生的为78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17%;1950—1959年出生的为39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9%;1960—1969年出生的为94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21%;1970—1979年出生的为151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34%;1980—1985年出生的为83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19%。其中30—50岁是人才流失较多阶段。

(二)人才流失性别相当,学历层次表现不一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五所高校人才流失在性别方面差别不大,其中,男性为219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49%;女性为226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51%。在学历上表现出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占比较大,博士研究生次之。具体而言,硕士研究生有172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38%;大学本科生有173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38%;博士研究生有83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19%;专科生有16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4%;博士后有1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0.2%。

(三)学科差异较大,理学最为突出

在教育部规定的一级学科中,工学、理学人才流失最为严重,其次是文学、管理学和经济学,而法学、医学人才流动性较小。在五所高校具体表现为:工学有116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26%;经济学有36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8%;管理学有67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15%;理学有84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18%;文学有79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17%;教育学有27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6%;农学有25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6%;法学有6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1%;哲学有3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0.6%;医学有2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0.4%。

(四)人才流失去向不一,校际间流动特征明显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五所高校人才流失去向中有165人属于高校间流动,占人才流失数量的37%;选择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有54人,占人才流失数量的12%;到公司工作的有13人,占人才流失数量的3%;出国有5人,占人才流失数量的1%;其他情况有208人,占人才流失数量的47%。

二、某五所高校人才流失主要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1.人文环境。由于行政区划的变迁,河北省的一些大学几度迁址,致使河北省历史上一些名牌重点大学分布分散,有的还留在其他省市(如现在天津市的河北工业大学),影响了文化氛围的形成和积淀,使文化人才成长缺乏沃土。在中国校友会网与《21世纪人才报》发布的2011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河北省高校无一进入前50强。排名最前列的燕山大学排名为第90位,河北大学排名为第118位,河北工业大学排名为125名,河北师范大学排名148位。虽然这一排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河北省高校综合实力在全国的位次。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知名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欲在事业上追求突破的高层次人才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人心思动。

2.经济环境。河北省属于沿海省份,但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如东部沿海地区及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由于地缘关系,京津位于河北省境内,河北与京、津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差距十分明显。没有充分利用京津的人才优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导致河北省高层次人才在工资收入、工作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与发达省市的差距较大。在同等条件下,高层次人才向京、津等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省份的流动也就不足为怪。

3.政策环境。近年来,河北省制定了一系列实施高层次人才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出台了《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认真做好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智力引进工作的意见》《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河北工作和为河北服务的暂行规定》《关于面向京津等地引进“一高两型”紧缺人才的实施办法》,成立了“河北省院士联谊会”,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河北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洽谈会,积极向海内外招聘留学人员,设立了外国专家“燕赵友谊奖”,建设了石家庄博士专家楼、院士园区、廊坊大学城等。但这些政策的配套、衔接、具体落实相比其他省市缺乏明显优势,人才管理体制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活力不足。

4.人才的重要性日益深入人心。一方面,高校之间为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和扩硕争博,人才争夺日趋激烈;另一方面,企业为进一步提高竞争力也把目光投向高校,他们不惜提供优越条件和优厚待遇。这对高校教师而言,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在比较收益下,人才往往会离开自己现有的单位到自己能更好发展的地方。

5.社会现象对教师职业的影响。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和国家始终都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始终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师的收入逐年增加,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教师与国家公务员、医生、垄断行业管理者相比较,在政治地位、经济收入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这些差距,易使教师尤其是部分青年人才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又会使人才人心思动,心动思走,动摇教师坚守教育阵地的决心。

6.刚性的退休制度。几十年来高校实行退休制度,使一部分身体状况较好、又有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被迫”退休,转而到私立学校进行二次就业;同时,目前各高校实行的处级干部“二线”政策,也使一部分专业技术人才流失。河北省教育厅《“十一五”期间科技人才流失情况统计表》汇总显示,五所高校共退休110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25%。

(二)学校原因

1.职称评聘制度和名额限制。在现有的环境下,职称是高校教师身份的象征,其与高校教师的工资、福利和课时费直接挂钩,因此,需要晋升高一级职称的教师把相当多的时间用在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上。评聘上高一级职称,教师个人收入增加,面子上也好看,心理上也能得到平衡和满足。然而,现存的高校职称评聘制度是能上不能下、一评定终身,每年都是名额有限,许多优秀的教师只能寄希望于来年。另外,职称评审条件的不断变化,使已经按原评聘条件准备材料的教师在面对变化了新条件时感到束手无策。凡此种种,挫伤了参评教师的积极性。为了自己的尊严,有的教师不得不选择到自己认为有条件参评的其他院校。“十一五”期间,五所高校人才流失去向中有165人属于高校间流动,占人才流失总数的37%。

2.专业设置及学科建设不尽人意。价值的自我实现是高校人才的最高需求,能够发挥自身才能,在专业上有所发展,在学术界有所建树,是高校教师物质利益需求之外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突出表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人才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特点越来越突出,一部分教师由于所学专业与学校专业设置联系不紧密,甚至产生脱节,致使其不仅讲授课程少,而且科研项目申报受限、学科建设经费短缺,从而使他们感到前途渺茫而择机调离。事实说明,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自我能力和专长的发挥,当高校难以提供满足其自我价值实现时,他们就会选择到其他部门。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五所高校人才流失中,工学有116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26%;经济学有36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8%;管理学有67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15%。

3.缺乏完善的用人机制。近几年,许多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学校管理、学校文化、人才培养、经费资助、参政议政、家人工作、子女学习等方面机制建设不够完善,缺乏激励人才成长的和谐环境,有些年轻骨干教师得不到更体贴的人文关怀,干部提拔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注重论资排辈及各种关系的影响,使一些懂业务、会管理、学术水平高的人才得不到关心和重用,优秀人才难得脱颖而出。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找机会流向自认为理想的地区和单位,以实现他们在事业发展上的需要。同时,有的院校虽出台了引进人才的倾斜政策,但倾斜力度不够,有的高校引进人才时条件定得很高但在政策兑现上做得不够,致使人才流失。

(三)个人原因

1.满足物质性需求——高工资、夫妻共同生活、子女就学和生活环境。五所高校人才流失的表现形式为辞职、调出、出国、移民。具体而言,“子女上学”调出的有11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2%;因“收入水平低”调出的有50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12%;因“地区经济差异”调出的有39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9%;因“两地分居”调出的有24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5%;由于“个人发展”调出的有10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2%;因“生活环境改善”调出的有5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1%;“辞职”45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10%;不明原因调出58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14%;“出国”、“移民”5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1%;其他6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1%。

2.满足精神性需求——自我价值实现。就高校而言,读博士进一步提高学历水平成为40岁左右年轻人的重要选择之一。注重自我价值实现是优秀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这在五所高校人才流失方式上表现为“辞职”、“调出”、“进机关工作”,原因是“个人发展”。其中,“考学”为56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13%;“辞职”45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10%;“进修”6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1%;“博士后流动站”学习3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0.6%;“公务员”、“政府任命”3人,占人才流失总数的0.6%。

三、对策

河北省五所高校人才流失,既有人才自身原因、学校原因,还有社会原因。因此,要防止并进一步减少高校人才流失,需要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以留住和吸引高层次人才。

(一)改善人文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差异难以在短时间内改观,解决属地组织人文环境就显得很重要。改善人文环境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原、本体、核心,把人的发展视为发展的本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标志。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根植以人为本理念,把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要位置,着眼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要加大对人才工作的宣传与引导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对人才政策、高层次人才突出贡献及在河北建功立业精神风貌的舆论宣传,在社会上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浓厚氛围,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真正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二)加大投入,改善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对人才转换价值的实现有直接作用。政府要转变职能,进一步把主要精力用在经济建设方面,努力改善宏观环境,搞好城市建设规划,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逐渐缩短与京、津和东部沿海省份之间的差距,努力使河北省各设区市实现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生活舒适。改革工资管理体制,提高工资水平。在宏观层次上,政府对高校的工资管理政策应以指导性为主,在保证经费投入的前提下,加强工资总额和工资基数的调控,进一步扩大高校的分配自主权。

(三)多措并举,在“稳、留、管”上下功夫

1.关注人才切身利益,注重情感留人。稳定教师队伍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要增加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智力投入,将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继续做好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中青年突贡专家、省社科优秀青年专家、“三三三人才工程”、“双十双百双千人才工程”、“河北省青年科技奖”等评选工作;同时建议进一步加大奖励力度,提高专家补贴标准(省管优秀专家由400元/月提高到800元/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由300元/月提高到600元/月,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由200元/月提高到400元/月,“三三三人才工程”一层次由300/月提高600元/月,“三三三人才工程”二层次由200/月提高400元/月)。实施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不间断从事教育事业(30年)奖励计划,参照“教育世家”评选办法,设置“河北省教育事业突出贡献奖”项,增强人才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度。制定人才学习计划,要积极与国外(知名)大学进行联系,提供考察、交流和学习进修机会。要进一步改善待遇,切实解决高层次人才在工资、住房、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的待遇问题,尽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畅通人才职称评审的绿色通道。敢于冲破原有职称评聘条件,在符合基本评定条件的情况下,对在行业内公认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项或省部级一等奖者实行“直通车”待遇。进一步增强高校办学实力,为职称评定者提供更多机会。根据《河北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结构比例控制标准》的规定: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高专院校中有5个以上博士点,正高级比例可占20%,副高职比例可占35%;有4个以下博士点,正高级比例可占18%,副高职比例可占32%;有硕士点院校,正高级比例可占15%,副高职比例可占30%。由此可知,博士点的数量是决定高校高级职称数量的重要因素。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需在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积极性的同时,返聘一部分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和一定人脉基础的离退休教师和科研人员,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使中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有更充沛的精力用于更艰巨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早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

2.注重制度建设,实现条件留人。注重自身价值实现和个人才能发挥,为优秀人才搭建展示平台。要完善用人机制,对优秀人才要委以重任,实现其强烈的事业追求和取得成就的愿望。要发挥人才学科优势,建立学科科研奖励制度并保证落到实处。科学实施薪酬及考核制度,避免出现人才工资涨幅不大、考核指标过高所带来的畏难情绪。2010年河北省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 410.5亿元,同比增长19.3%;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 1704元,提高3 702元,增长13.2%,但与广东省、江苏省及沿海地区相比,差距仍较大。因此,应制定高校职工工资合理增长计划,缩小地区收入差距。最后要建立并逐步完善防止人才流失的规章和约束机制,增加人才存量。建立人才流失所致损失的经济补偿制度。加强流失人才的会计核算工作,建立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个人账户,记录其培养收益与成本。落实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高河北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河北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制定高校人才科研、调研、学术交流等支出计划,将人才引进费用纳入经费预算,专款专用。提高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待遇。继续落实好《冀知字(2000)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增加其在省(市、县)人大代表、党代表、省(市、县)委委员、政协委员等中的名额,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献言献策。建立全国、省际高校的联系沟通机制,定期组织或参加相关会议,了解相关信息,借鉴其他省市的有益举措,加强留住人才的制度建设。

3.加强统计分析,搞好人才管理。准确掌握全省高校人才流失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做到未雨绸缪。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河北省教育厅人事处要继续做好全省人才流失的管理工作,设立相应的动态监测机构,及时对高校人才的调入、调出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增加现有上报内容,在《科技人才流失统计情况统计表》中增加“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中岗位的人才流失登统项目,实现人才的常态化流动管理。各高校人事负责人要自觉遵守《统计法》,认真履行职责,做好人才流失年龄结构、学历层次、性别、所在学科、去向、原因等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工作,摸准人才流失的真正原因。关注人才隐性流失,建立人才流失预警管理机制,关注并掌握人才的工作态度、工作效能等情况,及早发现人才流失倾向并采取措施,在留住人才上赢得时间和主动,同时为学校制定留住人才政策提供第一手资料。高度关注人才流失情况,建议成立河北省人才流失研究所(可挂靠在教育厅人事处或高教处),负责对全省各类人才的流失情况进行汇总、调研、分析,及时掌握人才流失情况,为河北省高校留住人才提供决策依据。

注释:

①文中其他数据也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十一五”期间《科技人才流失情况统计表》中某五所重点建设的骨干大学的统计结果经计算得出。

[1]章琳.浅析高校人才流失问题[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09,(3).

[2]杨孟孟,孙琴.民办高校人才流失危机及管理对策[J].新财经·上半月,2011,(6).

责任编辑、校对:焦世玲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Brain Drai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ebei Province during the"Eleventh Five-year Plan"

He Jun,Li Jinxia,Han Ruijun

In the period of"11th five-year plan",the talented person los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ebei province are most of the young and middle-aged backbone,gender quite,record of formal schooling level performs different.Brain drain has the social reasons,school reasons,and the personal reason.Therefore,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mprove the talent environment,strengthen system construction,increase investment,do a good job in statistical analysis.

"11th five-year plan"period;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ebei province;loss of talented people

F472.3

A

1673-1573(2012)03-0101-04

2012-07-03

何军(1966-),女,甘肃张掖人,河北经贸大学科研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管理学;李金霞(1964-),女,河北肥乡人,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研究方向为金融学。

猜你喜欢
十一五总数河北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河北农机(2022年7期)2022-10-11 14:10:38
10.河北卷
◆我国“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超12万个
“十一五”至今广西农科院产业支撑能力分析研究
哈哈王国来了个小怪物
“一半”与“总数”
孙婷婷
“十一五”时期环保投入的宏观经济影响
宁夏科技发展规划创新体系建设评价研究
科学与管理(2014年4期)2014-09-24 18:29:23
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以来立项课题的研究现状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