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鲸》的“白鲸”宗教思考
——基于麦尔维尔生活经历、社会与宗教历史和圣经故事的分析

2012-08-15 00:45刘永清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麦尔维尔新英格兰捕鲸

刘永清

(中南民族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白鲸》的“白鲸”宗教思考
——基于麦尔维尔生活经历、社会与宗教历史和圣经故事的分析

刘永清

(中南民族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通过分析麦尔维尔的生活经历、美国社会的捕鲸史实、19世纪上半叶美国的宗教历史以及《圣经》中关于鲸的故事,可以看出,不管是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还是宗教环境、宗教特性,作为当时最大的海洋生物,鲸成为麦尔维尔的选择对象来表现其宗教思考是最适宜的。

白鲸;经历;历史;圣经;宗教

《白鲸》是一部关于宗教信仰的鸿篇巨著。正如孙筱珍所言“信仰的问题是整本书潜存的基调。”[1]麦尔维尔在《白鲸》中表现了自己的宗教困惑的同时,更坚定了自己对信仰的探索与坚守。对于这一点,刘娴指出,“《白鲸》不仅对特定时代的宗教观念有深刻反映,而且对作者本人宗教信仰上的沉重矛盾有所展现,进而对作者意识深层的精神探索有所揭示。”[2]在我们细细品味着作者精神的深邃与技巧的高超时,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麦尔维尔缘何以“白鲸”来表现其宗教意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麦尔维尔的生活经历、美国社会的捕鲸史与《白鲸》创作时的宗教现实以及圣经故事来予以探讨。

一、麦尔维尔的生活经历直接对《白鲸》的创作产生影响

韦勒克在谈到对作家的研究时指出:“既然每一个作家都是社会的一员,我们就可以把它当作社会的存在来研究。他的传记是主要的资料来源,但对作家的研究还可以扩大到他所来自和生活过的整个社会环境。这样就有可能积累有关作家的社会出身、家庭背景和经济地位等资料。”[3](P94)那么在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的时候,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来考察是合理把握作者思想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已经潜在地烙下自己的生活痕迹。《白鲸》就是一部与麦尔维尔的生活经历联系密切的作品。曹庸在译本序中指出“《白鲸》在题材上,类似于麦尔维尔其他一些小说,是以作家本人的亲身经历为根据的。事实上,也正是他过去这些生活经历,使他拥有作为一个作家的厚实基础,成为他发展与扩大想象力的源泉。”[4](译本序:P3)

麦尔维尔的人生与鲸鱼结下了短暂的不解之缘。“一八三七年,他应募上了开往利物浦的帆船‘高地人号’做侍役,开始过严酷的航海生活。”[4](译本序:P1)“一八四一年,麦尔维尔上‘阿库斯奈特号’当捕鲸水手,到一八四四年十月在波士顿被美国军舰‘合众国号’解雇,结束了他的航海生涯。在这三年间,他呆过三艘捕鲸船。因受不了‘阿库斯奈特号’的非人生活,他逃到努库希瓦岛,同泰比人一起生活了四个星期左右。一八四二年八月,他乘澳洲帆船‘露茜·安号’离开了努库希瓦岛。几个星期后,他同另外九名水手,在塔希提岛附近被押下船,因有参加暴动行为,被短期拘留后,在南太平洋各岛屿呆了约一年。”[4](译本序:P1-2)这些生活经历为麦尔维尔积累了创作小说的丰富的原始材料。因此,“麦尔维尔不仅翔实地描写了十九世纪初、中叶捕鲸者那种紧张疲劳而感人的生活,还旁征博引,汪洋恣肆,鉴古论今,为航海、捕鲸以至大鲸本身这门科学提供了大量材料,它是一部捕鲸业史,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4](译本序:P6)然而,作者的这种经历“使他虽然亲身体会到捕鲸者的艰辛困苦的悲惨命运,看到种种人情世态,却未能找到任何解决途径,更不能穷原究委,只能悲天悯人,感叹人生的祸福无常,将一切归之于天命。”[4](译本序:P6)这为他宣扬自己所坚守的加尔文主义(核心理念为“神的至高无上论”、“上帝决定论”和“预定论”等)提供了现实基础。哥尔斯密在《博物学》中指出,“如果我们要以身躯大小来比较陆上的动物与海里的动物的话,那简直是比都无法比。大鲸肯定是万物中最大的动物。”[4](选录:P9)作为万物中最大的动物——鲸更能够有力地表现麦尔维尔的宗教思考。

二、美国社会的捕鲸史实增强了社会对白鲸的接受度,从而更好地把宗教寓意蕴含在作品之中

“文学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3](P92)“文学作为某一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只能发生在某一社会的环境中。”[3](P106)同样,《白鲸》的创作也反映了美国社会的捕鲸史实。

历史上,对美国捕鲸业的记载主要集中在新英格兰地区。“新英格兰捕鲸活动最早开始于1645年”。[5](P121)“新英格兰东部几百英里处是纽芬兰浅滩。这里或许是世界上的最佳捕鱼基地。”[6](P25)“这里的浅海滩地,也出产新英格兰人渴求的另一种东西——鲸鱼。”[6](P25)“在很久以前,新英格兰的小渔船船长就曾在那些被认为是有鲸鱼的水域上撒网。他们坚固的小船出没在南北极、非洲海岸、太平洋和世界各地。”[6](P25)鲸鱼的商业价值主要在于它可以用作灯油。“有一阶段,殖民地照明成了问题,先是用松节,后用家制的动物脂或蜡烛,而当时用于金属或玻璃油灯的鲸油很容易买到。在巨鲸的头部还发现一块黄白色的蜡一样的固体,可用来制造蜡烛。这种蜡烛比脂烛要好些,因为它的火焰大,光线强。”[6](P25)而《白鲸》中描写的抹香鲸的鲸油最多,因此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抹香鲸有极高的商业价值。新英格兰人开始建造远洋捕鲸船,专门在深海中捕捞这种鲸鱼。1765年,新英格兰捕鲸队停靠在亚速尔群岛,然后驶往巴西海岸。到了18世纪70年代,新英格兰一年能出口14万~18万公斤用鲸油制成的蜡烛。”[5](P121)美国的捕鲸业是受到政府支持的产业。“殖民地时期英国政府鼓励捕鲸业,给两百多吨的捕鲸船发放补助金,美国独立后,捕鲸业更加兴旺起来。19世纪美国捕鲸船遍布世界各大洋,出海一次要两年的时间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长达四年。”[5](P122)但是,随着捕鲸业的繁荣与发展以及鲸油市场价格的走高,捕鲸量的增幅逐渐回落。“到了18世纪,由于采用了更大型的船只和到达更远的海域去捕捞,使鲸的产量持续上升,但是增加的幅度在逐渐减少。因此,在1715年至1730年之间,运往南塔开特陆地港口城市的鲸鱼每年只上升12%,1730年至1748年之间每年上升6%,而1748年至1772年之间每年只上升4%。”[7](P178)《白鲸》中的南塔开特正是新英格兰的捕鲸船出航的重大港口之一。“18世纪初起源于科德角和南塔开特(Nantucket)的捕鲸业的“年产量,也从1715年的600桶攀升到1772至1775年间的30 000桶。”[7](P178)“1800年,大约300艘捕鲸船从普罗温斯敦、南塔开特、新贝德福德以及马尔布黑德这些新英格兰的港口出航。到了19世纪40年代,700多艘美国捕鲸船在海上寻找鲸鱼。每次出海归来,船队都能收获多达2 000桶的鲸鱼。这些船队的故乡在这个产业的带动下日趋繁荣。19世纪早期,很多新英格兰人都是靠捕鲸发家的。”[5](P122)

新英格兰的经济的繁荣,促使了19世纪中叶的“新英格兰文艺复兴”。捕鲸业已是美国人十分熟知的产业,鲸鱼也成为人们十分熟悉的海洋动物。然而,经济的繁荣促使了人们信仰的危机。“《白鲸》产生的时代正是美国‘新英格兰文艺复兴’时期,当时加尔文教信仰发生严重动摇而个人主义和乐观主义日渐流行。”[2]因此,麦尔维尔取材于鲸增加了作品的阅读性,增强了人们的接受度,从而更好地把宗教寓意蕴含在作品之中。

三、19世纪上半叶的宗教历史为麦尔维尔通过鲸来表现宗教思考提供了契机

19世纪20年代,美国新教掀起的第二次的大觉醒运动对美国的宗教发展以及教徒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次大觉醒运动又称“福音新教”运动。这次运动主要致力于如何使宗教更加世俗化、更加大众化、更能符合大众的需要,从而增强竞争的吸引力与影响面。它强调如何与其他社会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强调宗教复兴信仰对于保证美国社会制度与宗教信仰制度的必要性。它宣扬的“至善论”(Perfectionism)和“至福千年论”(Millennialism)使新教所表达的思想和精神成为“美国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善论”主张任何人只要皈依基督就可以得救,而且得救之后还可以通过努力达到“至善”的境地。这一论点从根本上推翻了加尔文保守的“预定论”教义,确立了人的地位,并且给人以改造自身、完善自身的力量和希望。

对于忠实的加尔文教派的教徒,麦尔维尔对第二次大觉醒运动否定“预定论”表示了担忧。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宣扬自己的坚定信仰。“作家不仅受社会的影响,他也要影响社会。艺术不仅重现生活,而且也造就生活。”[3](P101)“作家是个公民,要就社会和政治的重大问题发表意见,参与其时代的大事。”[3](P96)而第二次大觉醒运动的宗教历史史实正好为麦尔维尔通过鲸来宣扬自己宗教信仰提供了历史契机。

四、《圣经》中关于鲸的故事为麦尔维尔创作《白鲸》提供了宗教依据

《圣经》及相关布道中有许多关于鲸的故事。大鲸在《圣经》中通常被称为大鱼、鳄鱼、大海兽等[4](选录:P4)。《旧约·创世纪》第1章第21节记载了鲸的产生:“上帝就造出大鱼”。《旧约·约伯记》第41章第32节记载了鲸的特征:“他行的路随后发光,令人想深渊如同白发。”《旧约·诗篇》第104章第26节中记载了鲸的活动,“那里有船行走。有你所造的鳄鱼,游泳在其中。”《新英格兰小祷告书》中记载着“海里的大鲸,听上帝的话”[4](选录,P8)。《旧约·约拿书》第 1 章第 17节中记载了鲸是上帝实施惩罚的工具,“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在《旧约·以赛亚书》第27章第1节中记载了上帝对鲸的惩罚,“到那日,耶和华必用他刚硬有力的大刀,刑罚鳄鱼,就是那快行的蛇,刑罚鳄鱼,就是那曲行的蛇,并杀海中的大鱼。”从《圣经》及相关布道中许多关于鲸的故事可以看出,鲸是上帝的神灵,具有神性;它服从于上帝的意志。尤其是当鲸披上了基督教的象征色“白色”,更使鲸的宗教寓意更加浓厚。

从麦尔维尔的生活经历、美国社会的捕鲸史实、19世纪上半叶美国的宗教历史以及《圣经》中关于鲸的故事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还是宗教环境、宗教特性,作为当时最大的海洋生物,鲸成为麦尔维尔的选择对象来表现其宗教思考是最适宜的。

[1]孙筱珍.《白鲸》的宗教意义透视[J].外国文学研究,2003,(4).

[2]刘娴.《白鲸》的宗教意识和精神探索浅析[J].社科纵横,2008,(4).

[3]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4]赫尔曼·麦尔维尔.白鲸[M].曹庸,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5]戈登.财富的帝国[M].董宜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6]黄兆群.愤然杂陈的美国社会——美国的民族与民族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

[7]恩格尔曼,高尔曼.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一卷):殖民地时期[M].高德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校对:王岩云

Religious Thinking on the"White Whale"

Liu Yongq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elville's life experience,the whaling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United States,the religious history of the 19th century American and the whale story of Bible,we can see that no matter fro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social environment or the religious environment,the religious characteristic,as the biggest ocean creatures,it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that whale becomes Melville's selection to express their religious thinking.

the white whale;experience;history;The bible;religious

I054

A

1673-1573(2012)03-0025-03

2012-07-03

刘永清(1976-),女,湖北武汉人,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化与文学,高校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麦尔维尔新英格兰捕鲸
多维度的外国文学批评范式
——评《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现代阐释》
麦尔维尔与霍桑的短暂友谊
托管十年一家县级医院登上“新英格兰”
日本政府因捕鲸争议“退群”
我爷爷是捕鲸手
试论《白鲸》中的种族主义倾向
17世纪新英格兰殖民地人口增长的原因分析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麦尔维尔研究
日本:继续捕鲸继续捕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