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坤(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68)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王丽坤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68)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就业困难、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也逐渐凸现出来。本文在分析现代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心理成长不利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抗挫能力、克服交往障碍、调控情绪心态、珍爱生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高校素质教育提供新的研究角度和工作思路。
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健康;大学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全面成才举足轻重。《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强调指出: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缺少健康心理的大学生在现代社会必将难有作为。文化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与现代文化环境中较多的不利因素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心理需要的增加,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作用下,现代文化以最快捷、最广泛的方式传播。它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悄然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接受新鲜事物欲望强、理解快的时期,在“地球村”文化趋势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路更加开阔,与此同时,现代中西方文化思潮对中国大学生的心理结构、认知能力和个性品质也产生了一些复杂的、多方面的影响。
1.在社会转型期变革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理想缺失、信仰迷茫。当今中国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飞速变化,转型期暴露出来的诸如下岗、腐败、贫富分化、就业难等问题错综复杂,使大学生感到信仰迷茫,前途渺茫,从而产生极大的失落感,浑浑噩噩度日。
2.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滋生。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商品观念、竞争意识深入人心的同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也一并滋生乃至盛行。一些大学生一味追求享乐,满足于即时的物质享受,他们奉行“娱乐至上”、“享乐至死”,尤其表现在恋爱婚姻观念上,同居、试婚、第三者等错误行为泛滥。
3.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混乱。现代的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尤其是网络文化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其中也充斥着色情、暴力以及低级趣味的内容,这对于好奇心强但辨别力弱的的大学生来说,造成了价值判断的混乱,他们甚至将网络上一些看似新奇实则低级的东西推崇为所谓的“非主流”。
4.在当前独生子女家教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当前90后的大学生基本上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在“2+2+1”的家庭结构中长大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于自我的满足,偏执、任性、逆反,缺乏团队精神,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弱。此外,现代社会离婚率逐年增长,离异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性格孤僻、心理自卑甚至是扭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心理。不可否认,与现代文化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含有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的固有缺陷。比如,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对社会群体心理的扭曲导致的心理麻木、漠视生命等问题;传统文化中无性的文化,对性的封闭和压制导致的性错乱、性心理缺失等问题;传统文化“非礼勿观,非礼勿动”的高度约束性导致个人的需求和情感过分压抑而得不到正常的表达和宣泄,引起心理疾患等。
然而,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厚的文化根基。针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失、人际关系紧张、抗挫能力薄弱等现象,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1.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他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然而一些大学生责任意识缺乏,是非、善恶评价标准混乱,对于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他们追求享乐、唯利是图,面对激烈的竟争,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只要能达到目的,不择一切手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道”?合法之道。说到底,也就是仁义之道——仁道。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生活的原则。大学生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士可杀不可辱”的浩然正气,对大学生加强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孔子在《礼记·大学》中说“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天下平。”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是绵延中国几千年的人生理想。《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倡人应自立于天地,奋斗不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渗透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反映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国家总理温家宝2006年在接受国外记者的采访时还引用了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迹。还有“学而时习之”、“学贵有恒”等学习观,对于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空虚厌学、贪慕虚荣、好逸恶劳的大学生有着积极的警示作用。
2.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在逆境中增强抗挫能力和调适能力。大学生虽然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勇于探索、富于独创性,但从社会成熟性来看,个性还不完整。例如,情绪不稳定、认识不深、好胜心强、思想浪漫、容易偏激等,这些不完善的个性成了挫折心理的温床。环境挫折、人际关系挫折、学业挫折、求职挫折,大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与挫折有关,而且挫折产生以后往往心理防御机制差,调适能力弱。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应该适应环境,直面挫折。《孟子·告天下》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先经历种种痛苦磨砺和挫折考验,才能有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也教给我们面对挫折应该有怎样的良好心态,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小不忍则乱大谋”等。
3.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的重要一环,是大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场所主要在校园内,其中心是寝室和网络。寝室关系处理不好的大学生容易产生憎恨他人、悲观厌世或打击报复等不良情绪,很容易走向极端。而长期上网会削弱大学生同他人面对面交往的能力,容易导致自我封闭,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变得性格孤僻,甚至对人充满敌意。因此,当今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许会有很多朋友,但仍常常感到孤独、郁闷,他们外表坚强、快乐,其实内心敏感、脆弱。反观之,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即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强调“天人共存、人我共存”的辩证立场。《论语·学而》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所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是把“人和”看得高于一切。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以和为美”,提出的“仁爱”、“孝悌”、“忠恕”、“诚信”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其目的就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并把它作为一种价值尺度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孔子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思想告诉人们应该如何爱人如爱己,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尊重别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和谐人际观,有助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通过内省来调控情绪,保持平和豁达的心态。随着对社会渐趋深入的了解、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大学生对自己的情绪有了一定的调控能力,但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起伏较大,带有明显的波动性,他们对各种事物会比较敏感,在遇到外界的强烈刺激或突发事件时,很容易感情冲动,不能冷静。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过内省来调控情绪,谋求心理平衡,提高自身修养。孔子强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禅宗推行“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儒家鼓励“吾日三省吾身”,道家在虚静恬淡、调整心态方面也有自己的主张。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检视自我的方法,对于发生问题后常归因于外部,常有失落感、爱钻牛角尖的大学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5.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达观自然的生死观,珍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当前大学生自杀、自残、杀人、伤人、虐待动物等恶性事件频发,折射出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的薄弱,以及高校生命教育的欠缺。而老子独特而深邃的生命观体现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对于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进而珍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实现人生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有云:“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认为人的生命宝贵而不可替代,生命价值是第一位的,人应当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不要贪图虚荣与名利,不可自贱其身。对于生命,孔子也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这是一种健康的、积极的、辉煌的生死观。中国人自古有舍生取义的传统,愿为有意义的死献出生命而泰然处之。正如司马迁所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历史上,到了关键时刻,从来都不乏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去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譬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留取肝胆两昆仑”。相比之下,如今的大学生总是轻易将宝贵的生命无意义的付出。失恋、贫困、人际关系紧张、就业难、考研落榜等等暂时的困难都能成为大学生自杀的理由。更有甚者如马加爵漠视生命、残害无辜。生命只有一次,不可复制更不可重来,在当代大学生的自杀危机越来越突出时,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综上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哲学和人生智慧,当代大学生应自觉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优化心理建构,历练自身品格,完善健全的人格。可以预见,在良好的社会宣传机制下,在高校素质教育的引导下,在个人积极主动的浸染中,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将发挥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1]徐光兴.心理禅—东方人的心理疗法[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
[2]佐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1).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饶尚宽.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陈幼平.试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化因素[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2).
[7]李厚刚.老子之生命观及其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J].社科纵横,2010,(3).
[8]韩延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G444
A
1006-5342(2012)08-0030-02
201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