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2012-08-15 00:54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劳动力成本农村

严 冰

(咸宁市港航管理局,湖北 咸宁 437100)

新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严 冰

(咸宁市港航管理局,湖北 咸宁 437100)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问题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点、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最后给出了对策建议。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向城市转移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如就业问题、户籍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正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以及对城市建设的巨大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市场的消费,对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点

1.新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较清晰的地域性特征

从大范围来看,转移的方向主要从内陆不发达地区转向沿海经济发达和相对发达地区;从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向东部沿海的工业密集地区转移,如广州、深圳、上海等大城市是转移的主要方向。从小范围来看,总体方向是从乡镇向县城转移,从县城向地级中心城市转移,从地级中心城市到省会城市转移。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地方受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大量的企业和工厂需要大量员工,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这些地方转移。同时,由于沿海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如运输方便,出口便捷等,许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如制衣、制鞋、电子组装、玩具、家具等云集,这些都促使剩余劳动力向这些地区大量转移。

2.新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目前,中青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外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农村劳动力整体水平。中青年身体素质好、思想开放,善于学习,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高中或中专以上文化,一些还具有大专文凭,其中还有一些人具有一技之长。但是从整个国家或者劳动者整体上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文化水平相对城市人口又是较低的。

3.新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由“兼业性”向“全职性”转变

“兼业性”是指农村劳动力在农闲或者农作物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才外出打工,到了农忙季节或者农作物市场好时又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全职性”即是完全放弃农业生产活动,把全部时间投入务工中。目前,许多农村劳动力由于多种原因不愿意在家务农,其中还有许多人举家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正在由“兼业性”向“全职性”转变。

4.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队伍总体上在不断扩大,但近期由于受国家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影响,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就近就业的趋势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总体上看在不断增多,就业压力在增大,外出从业时间不断增加。由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较大、加上农民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涌进城市。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了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也找到了工作。虽然在多数情况下收入不如大城市,但可以更好地和家人团聚,子女上学更方便,这是新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的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快,农村人口在不断减少,但是农村人口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1.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较差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农民就业环境有所改善,但许多地方对农村劳动力仍有许多限制。部分大中城市为了保护本地劳动力就业,出台了带有明显地方保护色彩的用工制度,通过户籍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只能限制在一些苦、累、险、脏的工作,如做建筑工、搬运工、清洁工、服务员等工作,劳动条件差,安全卫生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特别是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其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安全隐患大,一些企业为了经济利益,采取的防护措施不力,有的企业甚至没有防护措施,严重威胁着农村劳动力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2.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在实际中,农村劳动力由于他们的维权意识淡薄,用人单位普遍不和农民工签劳动合同,只是口头协议,农村劳动力面对的法律门槛多且高。一些用人单位正是基于他们维权意识差而随意让他们超负荷劳动,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来追求经济利益,如以计件的形式结算工资,企业不付超时加班费,许多人没有双休日和法律规定的休息日。近年来,不时出现农村劳动力被恶意拖欠工资,讨薪艰难的情形,一些农村劳动力讨薪无门,甚至做出一些过激行为,我们不时听闻一些农村劳动力为了讨回欠薪而跳楼、爬塔吊、上访、罢工、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的报道。许多农村劳动力说起自己讨薪过程中的最大痛苦,就是“感觉自己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不知到底该找哪个部门”。由于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其维权成本高风险大。有人通过计算得出,讨薪需支付三倍薪水的成本,因此,虽然维权方式不断翻新,但却难以抹去他们心中沉重的伤痛,难以改变无奈的结局。另外,在医疗养老、就业保险,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农村劳动力也受到多方面的差别对待。

3.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发的社会问题多

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引导机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盲目无序流动。如现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广州、深圳、上海等地,使得本就拥挤不堪的城市不堪重负,并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就业难度增加,社会治安混乱,贫富差距扩大等。此外,一些农村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仅剩下老人和小孩,导致土地无人耕种,老人无人赡养,儿童无人照看等社会问题,这些都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新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的原因

1.现行的户籍制度和经济结构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首要原因

当前,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户口仍然在农村,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方面无法获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近年来,虽然一些城市放宽了农民进城的政策,如一些城市规定农民工可以申请保障房和廉租房,但仍附有许多的限制条件,使许多农民不能转移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所有这些都严重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另外,城市经济相对于城市发达,现代化程度高,而农村的经济发展慢,基础设施落后。这种经济结构使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同时,这种经济水平的差异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以至于就业不平等,最终造成收入的不平等。

2.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高,风险大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下,农村劳动力处在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的中间位置,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高,风险大。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社会保障意识淡薄。他们对自己应有的社会保障权利没有充分认识,许多企业雇主不为农民工购买社会保险;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靠有限的财政收入,也很难将日益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纳入体制内保障体系。

3.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高是导致转移困难的直接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是十分高昂的,有人认为其代价有可能抵消劳动力的务工收入。这种说法看似有些夸大,但仔细分析后也并非危言耸听。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本可以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两类。显性成本主要指城市各种制度规定所带来的准入成本、税费成本以及城市生活住房交通开支成本,以及其它可以计算成本等。随着一些大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多,城市生活、住房、交通开支不断增大,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的这种“显性成本”几乎占到了工资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或者更多。隐性成本是指农民工在城市受歧视所丧失的工作机会收入成本、个人教育培训缺失所丧失的机会成本、社会关系缺失成本等。当前,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时仍然要求被应聘者有城市本地户口,要求在城市有住房,要求中专以上学历等,甚至个别用人单位直接拒绝招收农村劳动力。一些单位在招人时,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熟人介绍,由于农村劳动力社会关系缺失导致找工作难度加大。

四、新时期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大背景下,解决好他们在转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针对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给出如下建议。

1.花大力气改善就业环境

良好的就业环境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针对当前的就业环境可以做如下的改革:一是要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即要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各项限制性政策,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让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劳动力享受平等的就业待遇。二是要改革户籍制度。政府应该逐步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合法地、自由地迁入城市,禁止以户口限制民工就业,给予外来劳动力以市民待遇,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购买住房等到方面给予同等待遇,这将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当前,许多城市已经在试点取消户籍限制,许多歧视性的地方就业政策正在逐步消失,但距离外来劳动力真正享受市民待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是要加强对劳务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农村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不强,加之劳务法律服务滞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法律保护。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并修改了《劳动法》,但是在实际中,落实起来往往困难重重,其中关键是劳务纠纷协调仲裁机构不健全,对劳务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缺乏强有力的手段。我们必须花大力气解决好拖欠工资问题,职业病和工伤事故频发等突出问题,要依法严厉打击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要降低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的成本。进城落户的最大困难就是住房问题,政府要大力加强保障房、廉租房的建设。同时,简化迁居手续,迅速扩大农民工进城落户的机会。

2.探索适合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制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部分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很大,工作地点不稳定,收入不稳,管理难度特别大,特别是部分收入低、流动性强、工作不稳定的农村劳动力参保难度更大。根据这些特点,首先必须要降低进入门槛,让他们能够进得去。其次要创新缴费机制,制定一套合理的跨省份的缴存和支取机制。二是建立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医疗和大病保障制度。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分散农村劳动力的风险,应当建立适合其特点的大病医疗统筹,资金来源可以由个人出一部分,工作所在地财政出一部分,待时机成熟可以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轨。三是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失业保障制度。对部分想尽快融入到城市生活的农村劳动力,政府根据其意愿将户口转到城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四是建立工伤保险制度。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虽然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农村劳动力遇到工伤时,其工伤待遇往往很难兑现。一些单位和个人在使用农村劳动力时不给签合同,有的被强行签了不平等合同,在出现劳动纠纷时,很难通过自身努力来维护合法权益,政府部门应当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时,切实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充分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恶意损害农民工利益的单位和法人给予严厉处罚。

3.加强职业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

当前,市场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由体力型逐步转向管理、技能、智能等综合型。劳动力市场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一方面普通劳动力市场人员相对过剩;另一方面是劳动力的供给和新产业、新领域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一致;第三是高技能劳动力相对短缺。因此,为了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强化他们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是关键。

加强职业技术培训,除了要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之外,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文化素质。根据生产实际和技术更新,对农民进行科技文化教育,帮助农民提高就业技能,拓展就业空间。当前,政府在加强培训农村劳动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需要创新的地方还很多。有些地方除了免费培训以外,还每天给予一定标准的补助,但还是有一些农民不愿参加培训,原因主要是培训针对性不够强。针对这种现象,地方政府可以实施用人单位空缺岗位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招工动向,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的培训,与一些企业建立合作培训关系,针对企业相对紧缺的工种及时举办短期强化技术培训班。可以由政府出资,企业自主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培训工作与劳动力市场紧密衔接。同时 ,对文化基础较低的农村劳动力,根据劳动力自身的情况和意愿开展相对简单、就业面广的劳动密集型职业展培训。在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道德、安全生产、法制、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彭娜.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J].科教导刊,2010,(10).

[3]朱翠萍,蒋智华.政府财政支出的就业效应与政策建议[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6).

[4]甘戈.我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5]张君雅.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企业导报,2011,(9).

F323.6

A

1006-5342(2012)08-0021-03

2012-05-18

猜你喜欢
劳动力成本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