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博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

2012-08-15 00:43方振宇
关键词:德育信息

方振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27)

论微博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

方振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27)

微博的兴起为高校德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微博视域下高校德育始终面临着改革与超越的新要求。高校必须加强研究,积极探讨微博教育;完善管理,保障微博健康运行;搭建平台,开展网络微博交流;积极引导,构筑微博主流文化;提升手段,增强微博德育成效。

微博;高校德育;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移动互联网的日趋成熟,“微博”网络社交服务方式应运而生。《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11年12月底,我国拥有微博用户2.5亿户,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为48.7%,手机微博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52.2%[1]。微博用户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既给高校德育带来难得的机遇,也使高校德育面临严峻挑战。高校如何应对微博挑战,充分发挥“微博”这一新载体,改革与创新德育工作,是当前亟需研究的新课题。

一、微博的发展及其特征

微博是一种全新的信息分享、传播与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微博的最大特点是以不超过140字的篇幅更新文字信息,并实现微博用户之间的即时共享。微博是互联网时代完全开放式的社交服务,也是高科技背景下全新的传媒、文化教育和人际交往方式。

(一)微博的发展

微博技术先驱blogger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2006年推出“Twitter”网站,至2007年5月,全球共有111个类似的的网站。2007年国内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饭否网”开张,国内众多网络先后进入微博阵营。2010年国内四大门户网站纷纷开设微博,微博迎来了第一个发展的春天。2011年国内微博发展迅猛,微博用户急剧增加,多数网民及手机上网用户都开通了微博。

在众多的微博人群中,在校大学生占有较大的份额。笔者对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衢州学院等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94.8%的调查对象已开通微博,其中,50.8%的人使用了微博实名。开通微博目的:及时得知信息占40.2%,关注名人动态和其他目的分别占29.1%和19.6%,7.0%是为了和亲友交流。微博信息发布:发布心情状态占53.3%,转发评论占29.6%,发布新闻咨询和发布哲理名言的分别占16.1%与8.0%,其他内容占7.0%。微博使用频率:每天至少一次占26.4%,每天2次或以上占19.1%,每周4-5次占19.6%,平均每周2次占15.6%,平均每周一次或以下占19.3%。微博使用时间:每次上微博10分钟占43.2%,10-30分钟占38.2%,30-60分钟和1小时以上的分别占11.3%与7.3%。调查表明:微博这一新生事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认识并使用。

(二)微博的特征

微博受到人们追捧并风靡大学校园,跟微博独特的传播方式密切相关。作为新兴的网络新媒体,与传统的E-mail、网络论坛、手机短信、博客、社交网站、即时通讯工具等产品相比,微博有着自己的显著特征[2]。

一是便捷性。微博140字的限制,使得人们轻松自如发表感言,发表想法,给“沉默的大多数”提供机会。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开“微博”,只要开通手机微博功能,可以随时随地发布、浏览、转播信息。

二是开放性。微博摒弃E-mail封闭式的双向交流;摒弃即时通讯工具封闭式的、共时性的信息交流;摒弃社交网站双向互动的紧密人际关系。微博采取的广播式的信息传播,兼具网络论坛、博客信息公开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三是交互性。微博以其简单的、快捷的操作方式拥有了比博客、社交网站更低的准入门槛,变得更加“草根化”。与手机移动终端及多媒体的联结,更是破解了时间与空间的障碍,将单纯的信息发布平台转变为多向的互动平台,使“共时”与“历时”并存。在微博空间,用户之间通过“转发”、“评论”、“回复”、“私信”等技术功能随时交互沟通。

四是裂变性。微博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QQ与手机的点对点传播、网络论坛的网状传播等形式都不同,它是一种裂变传播,即用户发布一条信息,它的所有听众同时接受,再通过听众的一键转发,使每个“听众”所拥有的听众都能够同时接受,其传播速度与广度远高于以往任何一种媒体。在传播学中,微博信息“裂变”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五是碎片性。微博内容多数是个体化、私语化的随性记录,或新闻事态的滚动进展,或琐碎的个人生活细节。大量日常用语甚至是只言片语的情绪化表达,构成了微博的主要传播内容与方式。每一条单独的微博,都只表达有限的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满足了不同层次和群体的需要。这种“碎片性”交流、传播特点,冲击着传统的传播模式。传播者的身份发生变化,微博中每一位用户都是信息生产者、信息传播者、信息接受者,信息传播不再是专业机构独有。

二、微博给高校德育带来的影响

(一)微博给高校德育带来机遇

1.更新了高校德育的观念。德育观念决定着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与措施,最终决定着德育的效果。微博是完全开放的,在微博空间,人人都是博主,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受者,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交往、思想的交融与碰撞更加活跃、自由与开放,而大学生群体又是微博用户的生力军。高校德育必须考虑“微博”因素,更新德育观念,用平等、开放、创新的理念审视考虑问题。

2.丰富了高校德育的形式与内容。微博的兴起使原本相对狭小的高校德育空间无限扩大,变成了全社会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同时也大大缓解了以往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信息交流面窄等德育难题,为高校德育提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教育部门可以把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等主题,通过学生们容易接受的“只言片语”的微博形式传播。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精选需要的教育信息,及时提供给大学生客户。

3.拓展了高校德育的阵地。互联网使德育进网络成为现实,网络德育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及时、互动性强等优势,但还是无法实现大范围大规模远距离随时随地运用。在手机已成为重要的个人媒体工具的情况下,微博正好为高校德育提供了大范围大规模的随时随地运用的契机。借助微博强大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能力,高校可以积极主动有效地抢占这一阵地,有效提高网络舆论掌握力与主导权。特别是在一些重要敏感时期、重大突发事物中,微博开通了一条与学生保持联系的渠道,在最短时间内把真实、客观、准确的信息公之于众,有效避免流言的产生和传播。

4.增强了高校德育的成效。微博使多数网络用户找到了表达诉求、发表意见的便利渠道,成为网上“校情民意”的集散地[3]。微博传达的民意集中在社会发展与民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方面,既有合理的意见建议,也有合法的利益诉求,同时也难免带有情绪宣泄、牢骚怪话、偏激情绪等。特别是一些大学生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常常引起“听众”广泛共鸣,并以无与伦比的速度大量转载与评论。对于高校学生群体而言,除了关心上述话题之外,他们更多的关心自身的成才与发展。这些言论最能准确反映广大师生的真实感受,成为高校了解“校情民意”最便捷的渠道和窗口。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这些“只言片语”,把握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增强德育工作的成效。

(二)微博对高校德育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1.教育权威受到冲击。作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产物,微博自身的特性对青年学子具有巨大吸引力。在微博空间,所有用户都可以充分展示自己,每位微博用户都是博主,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收者。但高校德育还是限于课堂之上,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形式、课堂教育、典型事例、榜样激励、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等方法。这些教育形式与丰富、多向、互动的微博相比,稍缺吸引力,且教育工作者掌握的信息优先权大大削弱,难免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素质和权威性产生动摇,教育权威受到冲击。

2.主流价值受到质疑。“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根据这一要求,高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等,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本领。由于微博还缺乏有效的信息监管制度,也没有严格的信息筛选和把关机制,信息发布完全取决博主的自律,导致大量违法、恶意、虚假信息在微博广泛流传,有时甚至难免出现一些违反主流价值观念、背离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人类普适伦理的错误言论,这对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大学生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大学生缺乏认识水平和辨识能力,对微博空间传播的纷繁复杂的信息难以进行理智分析和正确判断,从而造成大学生思想混乱,甚至动摇主流价值和理想信念。

3.网络舆情难以管控。以往高校通过创办网站、建立论坛、创设引导主题、删除不良帖子等手段,建立了一套网络舆情管控办法,对网络舆情实行有效管控,但微博使得这种“管控”机制失效。微博使单一的信息源在听众中呈几何级数效应扩散,并在快速传播中被加工、变异。由于“关注者”及其“关注点”的不确定性,使得网络舆情催化作用的生成诱因更多,复杂性与不可预料性也更强。一旦有“吸引力”的信息发布出去,就会裂变传播,管理者很难在第一时间内将信息删除,这对现行的网络舆情管理构成很大挑战。加之微博的聚合效应,一些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的微博用户构成了牢固的微群,微群强大的组织与动员能力使它们在互动中构成“话语联盟”,很容易在一些热点问题和突出事件中,削弱官方话语权与影响力。一旦舆情失控,将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4.思想引导难度加大。“碎片性”是微博的重要特征之一。一方面微博为思想意识的多样化提供了技术手段与物理空间;另一方面,微博为其用户提供了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但微博的“碎片性”带来了意识形态整合与思想引导难度。与传统传媒相比,微博的碎片性带来的是“量子”化的思想片段与语言表达。我们通过语言认识世界,在语言中进行思维。语言的碎片性必然会带来思维的碎片性、认识的碎片性。微博作为新兴传媒,也发挥着塑造思想和构建理念的政治功能。在当前,这种功能的发挥几乎不受体制控制,在主流舆论之处发生,并不断扩张,产生的思想产品错综复杂,高度离散,无法归入特定的思想体系,与主流意识形态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4]。汹涌而至的微博不可避免地遭遇思想引导与意识形态整合的尴尬。

三、微博视域下高校德育的应对之策

微博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并成为当前社会的现实背景。它为高校德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强烈冲击与挑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微博视域下的高校德育,积极探索高校德育改革与超越的有效对策。

1.加强研究,积极探讨微博教育。要认真研究微博发展的特征与趋势,准确把握微博的基本功能、服务运作模式和信息传播机制,客观分析微博对现实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对高校德育带来的影响与要求,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积极探索高校德育进微博的机制、手段、方法,注重理论与观念创新,注重实践与方法创新,为德育微博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与坚实的理论支撑。

2.完善管理,保障微博健康运行。尽管我国已出台了网络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但还没有制定专门针对微博的相关法规。因此,必须抓紧制定有关微博信息安全、信息传播规范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实行行业准入制度,完善微博用户认证与实名制度,明确运营商的法律责任[5]。必须加快推进信息监控技术的研发工作,尽快掌握信息监管的主动权。必须加强行业引导与自律,对危害社会安全、影响民族团结、散布虚假信息、挑起社会事端的恶意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必须加快完善社会评价与监督制度,做好举报信息的受理工作。必须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道德教育,倡导绿色和谐微博空间,自觉抵制各类不良信息。

3.搭建平台,开展网络微博交流。微博在高校风靡,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必须主动搭建微博交流平台,抢占微博舆论的制高点。一是学校积极开通官方微博,主动发布信息,虚心听取意见,即时回复热点,认真解决学生反映的各方面问题。二是教师主动开通实名微博交流平台,不仅要上网看,还要上网说,不仅要关注学生微博,还要主动发言引导,保持师生常态交流,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疏导、干预与帮助。三是引导各院系、年级、班级、社团开通微博,创建微博群,全面交流、分类指导。一方面加强各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另一方面及时掌握不同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4.积极引导,构筑微博主流文化。在微博空间,各种思想相互冲突,相互碰撞,呈现出“碎片性”、多样化的文化格局,意识形态的斗争尖锐复杂。如何在多元、多样、碎片化的背景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这是微博时代赋予意识形态工作的全新内容。我们要根据微博的传播规律与特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微博的内容与大家身边发生的人与事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微博快捷、开放、互动等特点,使其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成为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新型“教育”形式,使微博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载体。

5.提升手段,增强微博德育成效。一是充分利用微博工具平台,广泛采取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握好时间节点,及时发布信息,将高校德育内容与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努力在微博的思想性与丰富性上做足功课。二是注意微博发布的语言艺术与方法,切忌空洞说教与“独白”,平等地关心和尊重微博听众,以大众化、平民化的语言,聚拢“人气”,提高微博的德育功能。三是充分发挥微博“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有意识、有计划地挖掘、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积极、主动地引导微博舆论,切实增强主流舆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特别要加快培养一支思想觉悟高、理论水平好、具有政治敏感性的“草根”微博队伍,疏导热点问题,增强正面声音,确保校园和谐与社会稳定。

[1]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2012-01-16].http://www.cnnic.net.cn.

[2]吴勇.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广西社会科学,2011(8):151-153.

[3]阚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14-16.

[4]王彦红.关于微博的批判性思考[J].东南传播,2010(12):36-38.

[5]中共枣庄市委宣传部.关于微博发展与应对问题的研究[J].理论学习,2010(10):35-39.

Abstract:The rise of microblog bring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s well to college moral education,and the moral education has been faced with new requirements of reforming and going beyo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croblog.Therefore,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do researches,make positive discussions on moral education over microblog,and perfect its management so as to ensure its healthy operation.Furthermore,constructing a new platform and some microblog exchanges on the internet,providing a positive guiding,and building up the mainstream culture of microblog,promoting its methods,and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s of moral education over microblog should also be done.

Key words:microblog;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strategies

Impact of Microblog on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ANG Zhen-yu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27,China)

G41

B

1001-9146(2012)03-0070-04

2012-07-2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高教研究课题(XXYB1206)

方振宇(1981-),女,浙江杭州人,讲师,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德育信息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社区盛开德育花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