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少令,王云莉
(1.黑龙江电视台,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纵览世情深度先行
——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评析
侯少令1,王云莉2
(1.黑龙江电视台,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深度报道式的电视新闻,通常会用镜头为受众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详细深入地剖析事件的起因和过程,从而对某一新闻事件作纵向拉长延伸的阐释与调查性的报道。试以央视《新闻调查》栏目为范本,以各期具有特色的节目为切入点,浅析该节目的深度报道特色。
《新闻调查》;深度报道;评析
新闻是作为大众传媒而存在的电视台所承担的主体功能。作为国家级大台的中央电视台来说,要保持主流媒体的品质,新闻类节目必须成为其立台之本。而在诸多的新闻类节目当中,采用深度报道模式的新闻无疑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许多受众的眼球。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从创办之日起就被寄予了以“新闻立台”为主导思想的主流电视媒体的专业理想:它应该关注国计民生和百姓疾苦;它应该具备足够思辨光芒和理性深度;它应该博衍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具备国家级大台的宏观视野,紧跟时代脚步。
对于“深度”一词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多重的理解,在我看来,深度也是可以分领域的。即对一个事件的探究从不同的角度上所到达的程度的最大化。就《新闻调查》栏目而言,它所达到的深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事件真相本身的深度
这个角度上的“深度”是记者们带领受众一点点接近事实真相的脚步最终所停留下来的地方,也就是镜头所展现出来的真相的一幕幕。这样的深度主要是在一些揭丑性的报道中所显现出来的,比如《新闻调查》栏目2001年3月31日播出的《温岭黑帮真相》、2002年12月7日播出的《最后的警示》以及一系列的矿难报道等都极大限度地呈现了事实的本来面目,对于事实真相的追逐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十年》一书中谈到“深度报道‘深’就深在以事实的讲述和事实中疑问的解开为核心”。《新闻调查》对于事件真相的挖掘正体现了这一点。
矛盾贯穿于任何事件发展的始末,作为调查性报道,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追问成为其追逐事实真相的一个重要方法。抓住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进行追问,是《新闻调查》栏目的一个经常性做法,正是通过这种方法,使得该节目对于事件真相的报道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新闻调查》栏目所遵循的“探寻事件真相”的宗旨是对新闻专业主义坚守,也是对康德主义伦理理想在现实中的践行,纵然客观环境和大的社会背景对其的极大制约,但是《新闻调查》仍能够“带着镣铐起舞”关注国计民生和百姓疾苦,其魄力与执著可圈可点。
2.理性的光芒、思想的深度
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播报,《新闻调查》栏目能够以独特的视角引领受众进行思考,不单纯地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以客观中立的报道使受众的思想得到升华,从而使节目本身达到一定的理性深度。
以曾获得亚广联大奖的《婚礼后的诉讼》为例,新娘认为在非自愿的情况下结婚,并在暴力下被迫与新郎发生性关系,新郎的行为足以构成强奸。法院也认为两人并没领取结婚证,其婚姻关系不受法律保护,所以认定新郎强奸罪名成立。与此同时,新郎及其家人、多数村民却认为在农村婚礼举行过后两人就是夫妻了,就要有正常的夫妻生活,登记与否无关紧要,所以新郎被判有罪是冤枉的。
该事件本身就体现出了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冲突,映射出了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所呈现出来的思想领域的矛盾与冲突。用节目把新闻事件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同时,于无声中引领着受众进行了理性的思考。都市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在偏远的山区还存在着诸多的落后思想,鲜明的对比引发观众对于所处时代的反思。
3.涉及人文知识的各个领域,达到了社科知识的一定深度
《新闻调查》节目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小到百姓的柴米油盐,政治、经济、教育、卫生、文化无所不包,各领域知识的累加使得节目从整体上达到了知识的累加,达到了文化的深度。比如对于“医药代表”的调查、对于蓝田集团财务状况的分析、对于宏志班的报道等都体现了其节目本身的文化内涵和知识深度。这对于发挥大众媒介的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历史上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于新闻报道内部形态上的分工;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新闻事业传统的舆论和精神先导的内在追求。但从现实的理论角度分析,电视新闻报道深度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首先,从传播理论上来看。在传播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公式:
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在我看来,具体到电视新闻领域,应该在把这个公式补充一下:
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电视新闻的报道深度
中国受众一向具有“眼见为实”的文化习惯,在这方面,电视新闻的优势相对于报纸、广播而言可谓得天独厚。采用深度报道形式的电视新闻又恰好能够极大程度地还原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用对于事实真相的还原消除受众心中的疑虑和猜测,这一点,也是其他媒体甚至是其他形式的电视新闻所难以企及的。
其次,目前中国电视新闻存在着求快而不求深,或者求深而脱离影像语言的生动性和直观性的问题。具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在娱乐至死、大众文化漫天飞的今天能够为受众们保留一片美好环境,如果把娱乐节目、大众文化比作“阴”性的电视文化,那么新闻节目,尤其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新闻节目则可成为“阳”性的文化。如同中国传统的文化中的阴阳鱼的形象,不同性质的电视文化要和谐才能共荣,“阳”在“阴”之内,不在“阴”之外。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的存在既是对于荧屏文化的一种均衡,又是对于社会文化与讯息的一种补充。
再次,深度报道在人们的意识中往往是和揭丑性报道画等号的,两者虽然不能等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深度报道对于揭露社会阴暗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普利策论及调查性报道意义时说:“如果人们想和世界上的罪行、邪恶、灾难作斗争,就要知道这些罪行,因为这些邪恶、罪行和灾难正是在秘密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度报道为社会大众认清事实真相开启了一扇门。
最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存在也能够起到大众传媒本身的舆论引导等方面的作用,此为共性,不再赘述。
众所周知,新闻是“易碎品”,对于新闻时效性、新鲜性的追逐是新闻从业着责无旁贷的使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诸多的电视新闻节目打出“短、平、快”的追求目标,在此情况下,我们确实需要有那么一个能够耐得住寂寞,深入地对事物进行调查和剖析,挖掘那些藏匿于表面现象背后深层的、本质内容的理性栏目。处理好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闻报道深度之间的矛盾关系,是新闻从业者遭遇到的一个悖论,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对新闻实践工作提出的要求。
1.精英意识概念式微
深度报道通常以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等面目出现,出现之初它就承担起了穷究事理、深挖本质的认识功能和精神引导功能。可以说,深度报道需要具备一种精英的意识,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更为宏观的视野,对那些意义重大的事物进行纵横交错的了解和分析,从而更深刻、更客观地把握事物的实质,更全面地展现时代的面貌。这种走在文化前沿的思想意识,其实也就是对央视新闻评论部部训“求实、公正、平等、前卫”中“前卫”的充分体现,因而,“前卫”就是“精英意识”。在众多栏目以快速作为新闻报道的主攻方向时,《新闻调查》栏目独居电视新闻节目一隅,那种对深度的追求,对新闻事业崇高职业理想的信念,是它独特个性的优势所在,也是它的无限魅力所在。《新闻调查》里面应该有《回首中英谈判》,应该关注《跨世纪的政府》;《新闻调查》也应该走进《大山里的志愿者》、关注《打工子弟学校》……这种对事物探寻的深度,这种辩证的、历史的眼光正是深度报道理性精神的体现,是《新闻调查》最可珍视的精神品质。
2.传媒悖论权衡博弈
“上帝能否制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这是一个有趣的哲学命题,同时也是一个理论的悖论,无论是基于哪种肯定的角度,这个命题都是相互矛盾的。学界和业界对《新闻调查》等深度报道节目应否保持严肃和理性品质仍然持有不同的意见,争论的焦点还是涉及究竟它的定位是“精英的”还是“大众的”问题。实际上“精英”和“大众”并不是绝对的,二者的矛盾也不是不可调和的。“精英”概念的内涵并非是一小撮无视大众利益的高端人士,而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意识,一种看问题的宏观角度和历史眼光,一种超越自身利益而关注民族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崇高情怀。这种情怀正是《新闻调查》需要具备的精神品质,任何有价值的新闻节目品牌的创建都需要把目光重点停留在这些“精英”关注的命题上,这也是避免节目陷入低俗、媚俗境地的良方。“精英化”是栏目的总体品味定位需求而“大众化”又是栏目的受众定位标准。因而,《新闻调查》等电视新闻深度式报道节目必须有“精英”意识的引导,又有“大众的”、“平民的”受众意识定位,能够看清楚大众的所思所想,能够从大众的视角、大众更乐意接受的方式去报道和呈现事物。我们不能否认“精英”也出自“大众”、源于“大众”,是对于日常生活现象的理论思考和精神主旨的提炼。所以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新闻调查》来说,严肃和理性的品质决不是有悖于大众利益的。
3.大众情怀理论外延
如前文所述,“精英意识”并不是意味着可以置观众的兴趣于不顾,可以置我们所处的现实环境于不顾,去追求内容的“新锐”,走思想高端路线,畅游在文化边缘,而忽视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超越现实时代环境、超越大众普遍关心内容的所谓“精英意识”,不过是媒体远离受众需求的一种作秀罢了。所以,深度报道的“精英意识”决不是意味着关注那些中高收入人群关注的内容,而是指能够站在时代前沿、历史高度去关注整个社会和时代的前卫意识,这种意识是“精英的”,又是“大众的”,即它的基础还是源于大众的利益。从以上我们可以推论出,精英意识是深度报道的思想内涵,而大众情怀则是深度报道的理论外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精英意识的思想内涵往往成为深度报道得以实现和拓展的关键。
4.新闻报道深度拓展
从已知出发,走向一个又一个未知,这样的调查是对观众知情权的尊重,拥有这样调查的媒体才更像媒体。无论是国外的普利策新闻奖,还是国内的范长江新闻奖,所有对于新闻的奖励都是对其理性调查的充分认可。《新闻调查》栏目组的刘春曾经说过:“调查不是报道,也不是单纯的反应,不是现成结论的注释与演绎。而是一次出发,一次向着黑暗深处的冒险进军。”冒险总是需要勇气和精神支撑的,精英意识的引导在此不可或缺。
2003年当《新闻调查》旗帜鲜明地打出深度报道的口号时,国内关于深度报道的理论研究还不是特别深入,与此相关的研究大多是在舆论监督的语境下进行的理论探讨。然而,《新闻调查》栏目用实际行动对调查性报道的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操作理念,解决了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并且为日后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栏目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实际操作层面的借鉴。
1.完善微观层面造作,品质追求完美
对于电视新闻栏目主导思想、受众定位等节目分析均属于宏观层面的研究,而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在电视新闻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也有诸多的问题需要注意。尤其是深度报道式节目更需要发挥自身所占有的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就《新闻调查》栏目自身而言,可以充分利用央视新闻频道重演播室访谈、重新闻事件的迅速和快捷、重新闻事件的大综合、重平民视角而对于新闻现场的深入采访、对事实和问题探寻的深度则略显不足等特点来从发挥自己的优势,树立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品牌,也为其他同类节目提供一个标版。《新闻调查》在技术操作层面最大的外部特色就是“双机拍摄、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递进式探究”,也可以说《新闻调查》的优势首先在于大量的现场采访的鲜活内容。电视新闻与传统平面媒体的新闻报道不同,无论对于事件的报道也罢,对于问题的探讨也罢,最有说服力的内容是生动的影像语言,也就是现场的采访与报道。对观众而言,“官僚主义”也许只是一个抽象而又遥远的概念,专家们用严谨的语句给出的定义只是一个模糊的映像,而《透视运城渗灌工程》节目中遍布于公路两旁的大量废弃的蓄水池,是大谈“交响乐”的地方官员的真实嘴脸,是谎言被戳穿后农村基层干部的恼羞成怒,更是对于“官僚主义”的生动诠释……再没有什么语言比现场的一切更鲜活、更有说服力了。
2.抵制消极内容的腐蚀,坚持精神守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新动向,轰动效应、大众化内容、视觉刺激、暴力、性等等内容逐渐演变为消磨电视新闻栏目思想内涵的主要敌人。这些新闻发展的消极方向往往销蚀着许多原本严肃的媒体及其版面或栏目。抵制这些不良影响,坚持“精神守望”,是新环境下媒体从业者神圣的天职。虽然我国电视媒体的新闻类节目并不像西方媒体特别是西方商业电视那样呈现出明显的娱乐化、媚俗化的倾向,但是轻松的、娱乐的内容日渐增多也是不争的事实。《新闻调查》等深度报道节目今后的发展,仍然需要抵抗住大众化、轰动性的诱惑,着眼于严肃的报道和理性的分析。
3.响应文化繁荣号召,锐意积极进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舆论环境的日趋宽松,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模式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经济的腾飞需要全体国民的努力,国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文化的大繁荣则需要媒体充分发挥“耳、目、喉、舌”的功能,站在国家前行的巨轮上发挥瞭望者的功能。文化的繁荣是需要物质的基础和精神发展的累加的,它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业。大众传媒作为社会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为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相信深度报道类的电视新闻将会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更加彰显它的深、展现它的度。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对此专家用三个走向进行了概括:走向娱乐、走向财经和走向调查。就中国电视新闻而言,用纵深的视角观察时事,用深度的报道传播新闻也将是其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兴的网络等媒体传递信息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得以充分展现,但其在传播持续性和深入性方面却又受到种种限制,相比之下,电视新闻在深度报道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得到了凸显。在现实操作层面,以央视《新闻调查》栏目为代表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模式也在当代信息爆炸的时代彰显着独有的风采。所以,综上所述,深度先行无疑成为中国电视新闻发展前途中的一条通幽的曲径。
[1]徐国源.论深度报道的结构模式[J].采编生活,2003,(4).
[2]孙玉胜.十年[M].北京:三联书店,2003.
[3]杜骏飞.深度报道原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4]张志安.报道如何深入[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7]王纬.镜头里的“第四势力”[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8]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9]叶子,赵淑萍.电视采访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0]朱羽君.现代电视纪实[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G220
A
2095-0292(2012)02-0131-04
2011-12-20
侯少令,黑龙江电视台记者;王云莉,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薄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