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生态思想之“可持续发展”

2012-08-15 00:52李冰燕
关键词:荀子万物可持续发展

李冰燕

(河北工程大学 文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

荀子生态思想之“可持续发展”

李冰燕

(河北工程大学 文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

荀子重视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要求人类尊重自然万物的发展规律,物尽其用,从长远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荀子要求人们遵循时令,节约用度,有节制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最终实现人和自然的永续发展。

荀子;生态思想;时节用;可持续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现代词语,但荀子两千多年前的生态思想已包含了这样的内容。荀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求人类尊重自然万物的生民养育规律,不破坏他们生存的权利,物尽其用,可从长远上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荀子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状态。人类和自然万物各有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人类必须遵守自然的发展规律,给自然生存发展的空间,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破坏自然万物的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取之自然而不失自然平衡,不失生态平衡。

一、荀子视野中“时”与可持续发展

荀子强调要遵循“时(适时)”的观念。他认为自然界万物生长繁衍延续,需要遵“时”,适“时”。《荀子·王制》篇描述圣王的制度就是遵“时”的制度,草木开花结果的时候,不允许人们砍伐树木,不夭断树木的生长;水中的鱼类产卵时,禁止鱼网和毒药投入水中,可使鱼类不死、后代不绝。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失季节,圆满完成这四件事,农业就会五谷丰收,百姓就有粮食有剩余、吃的有剩余、用的有剩余。

荀子在“时”观念上继承了儒家取物顺时。孔子主张“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1](P1225),孟子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2](P32),在儒家孔孟关于“时”论述的基础上,荀子提出“谨其时禁”、“不失其时”的资源可持续理论。为了使自然万物的萌生、成长不中断,使大自然能够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真正意义上实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荀子告诫人们在取用自然资源的时候,例如渔猎,一定要“序四时,裁万物”(《荀子·王制》),即遵循自然万物的生长繁殖规律,把蓄养和利用结合起来,守“时”以待、延“时”而“动”、将“时”斩伐,取之有度地利用自然。荀子提出:“于时迁徙,与世堰仰,”(《荀子· 非相》)、“千举万变,其道一也”(《荀子·儒效》)也就是说,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相应地调整策略和措施。无论怎样千变万化,道理都是一样的。人类要根据自然和社会变化而与时俱进地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生态平衡。在“与时迁徙,与世堰仰”的意识下,按时取物,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使人和自然社会实现良性互动。

荀子在日常生活也强调遵“时”。《荀子·王制》这样描述:“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动植物按时蓄养和种植、宰杀,那么吃的用的就有剩余;要求人们自觉按时节进行农业生产、生活,为了保证百姓按时禁止或从事某一生产活动,荀子采取的措施是对各级官吏进行分工,要求官吏各司其职,勇做表率,遵“时”安排生产活动,真正实现百姓家有余粮、余用,富足万民。“物其有矣,唯其时矣”(《 荀了·不苟》),真正地做到自然资源按“时”禁发,那么就可以资源充足且永续供给。荀子善待自然。人类利用自然为自身服务,荀子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人、社会与自然的平衡和协调发展。

荀子还强调“当(适宜)”,《荀子·王制》中提到:“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也就是说只有组织协调合适,群的关系处理适当,万物才能得到各得其所的分配,自然万物才不会发生意外。遵循万物生长繁育的时节,有节制索取,才能保证自然界万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进而增强生态系统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实现持续性的节能减排”[3]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同发展。万物得其宜,则民裕国富。万物得宜,则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自然万物和谐共处,万物之间的关系得到和谐的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可以天时、地利、人和。于是“人袄”就产生了。人袄,即人为的怪现象。田地的不到很好的耕种,政令危险,庄稼荒芜,君贵百姓有饥色,路上犹饿死的人,这种现象就是人妖。政令不清明,举措不按农业生产的时节,这也是人妖;社会上不讲究礼仪规范,内外没有分别,男女关系不正常,父子互相怀疑,君臣上下相悖,内寇外患一起发生,这也是人妖。人妖的产生是因为这三者不按时节要执行,不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导致的。

荀子强调人类只要善于利用和改造自然,维护好自然万物的平衡,动、植物才能茁壮成长,大自然不但不会惩罚人类,反而可以“相食养者不可胜数”,《荀子·富国》这样描述的:“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然后荤菜,百蔬以泽量,然后六畜禽兽一而剸车,鼋鼍鱼鳖鳅鱣以时别一而成群。只有形成人与自然万物的平衡,才能使社会物质富裕,使人们衣食所用富足。人类要遵循事物各自发展的客观规律,善于治理自然界和自然万物,才能使自然万物“各得其宜”,使自然资源持续供给,从长远考虑,顾及子孙后代。这也是当今践行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

二、荀子视野中的“节”与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的基础,荀子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节用裕民”。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万物,才能实现长久有序的发展。在使用自然资源问题上,荀子主张节约,不奢侈浪费。节用使得百姓有余、国家富余。百姓富裕货物有“余”,百姓富足善于治理肥沃的田地,可以收获增产百倍的谷物,粮食多的堆积如丘山,时不时地焚烧,也没有地方能放得下。圣人君子不用担心天下财货没有剩余。此无它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自然资源本身是可以被持续利用的,前提是人们要爱护它,要懂得和谐均衡发展,要懂得节流开源。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荀子把这种“节用”的意识和指导工作,托付于圣人身上。他所谓的“圣人”是学习的高至者,圣人具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具有极高的悟性,有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故圣人能够观察大自然的万物众生,抛开其中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物物关系,发现它们以一贯之的规律。从百姓的切身的共同的利益出发,制定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措施。为百姓民众安排好农业生产和和日常生活,使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实现永远的良性发展。“理天地,裁万物”就是这个道理。荀子认为圣人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以天下为己任,身体力行,践行节约的生态理念,着力于维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态关系,既要考虑当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要兼顾后代子孙的生存状况。圣人也是人,不是不会享用自然万物,而是不忍心奢侈浪费。“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鸡狗猪彘,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不是不想,不是不敢,是圣人从长远考虑顾及后代,恐怕没有东西使自然永续供给。于是就节用,控制欲望,收藏、储蓄使之相后为继。现在的苟且偷生之辈,鼠目寸光,还没有意识到这些,粮食多了就奢侈浪费,不顾及子孙后代,只顾眼前利益。这样最终要挨冻受饿,死于沟渠之中。只有有节制地役万物,才能是自然万物得到合理的生长和繁育,自然资源的供给才能保持源源不断。

荀子强调“御欲”,控制欲望。其实“御欲”是“节用”的前提。“人生而有欲”,这是荀子性恶论的出发点。人与生俱来就是有欲望的,并且随着条件的允许,欲望还会不断膨胀。人类对于自然要求也是这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战胜自然、适应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与之相随的是人类对自然万物、自然资源的索取欲望也越来越大,不惜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伐其本,竭其源,而并之其末,然而主相不知恶也,则其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荀子·富国》)是说统治者如果毫无节制搜刮民财,也许会富了自己,满了国库,可老百姓却贫困了,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没有了,结果田地荒芜,没有了生产,也就是断了造福社会的根本,使农业生产的源头枯竭。这样国家贫困、灭亡就指日可待了。那么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也是同样道理。人们如果一味地开采自然资源,过度索取而从根本上破坏了自然的再生能力,就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人们都希望生活富足,但是从自然界获取资源,要有适度:既取用自然,也要爱护自然;既要满足现实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总之,人类要控制欲望,把自然当做自己的朋友,在取用之时,多一份关爱和呵护。因此,号称自然主人的人类,要深知这一点,在自然资源为我所用的同时,要控制人类自身无止境的欲望。这样才能使自然资源获得再生,实现持续的世世代代的供给,实现永久性为人类服务。

三、荀子生态“可持续”的现实意义

荀子倡导尊重和保护自然,核心是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这也是荀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的生态可持续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带来的舒适与便捷,但是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由于人类只顾索取,无视自然发展的规律,毫不顾及自然繁殖孕育,导致生态发展脱节,生态严重恶化,人类首当其冲是受害者,大自然在以其自身的方式报复人类,诸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全球变暖等问题,不仅威胁着当代人的生存,更是威胁子孙后代生存的大事。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目前,很多不可再生自然资源面临枯竭,但是人类的欲望伴随人类战胜自然的信心增强而不断膨胀,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保护自然资源,成了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呼声。荀子反对掠夺性地取用自然资源,呼吁保护人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在未来社会发展上,人类要树立强烈生态保护意识,把自然当作有生命的物来看待,我们要懂得珍惜资源,爱护资源,索取有度、保障再生。在科学技术发展可以使得人类战胜自然,也可以帮助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积极研发可再生资源,积极应对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为自然,也是为人类营造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遵守自然万物的发展规律,以时禁发,节用御欲等生态文明措施,是荀子生态思想的内核,也是现代社会解决资源短缺、有效保护资源的合理而有效的途径之一。荀子的生态可持续思想,是当今社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科学发展就是和谐发展,即自然和人类社会各得其宜,和谐发展,和谐共生。科学发展就是实现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实现自然资源的的永续供给,实现人类、社会的世代发展。科学发展,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使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节约资源,着力抵制环境恶化,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荀子提出的生态可持续理念以及实施的措施和方法,为我们人类的生存、发展、延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价值。

[1]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 正义 礼记正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 (清)焦循撰 孟子正义[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3]杨永华,诸大建.基于生态效率视角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56-58.

[4]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6]夏甄陶.论荀子的哲学思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Xunzi's ecological thought

LI Bing-yan
(College of Arts,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056038, China)

Xunzi laid much emphasis on the balance between mankind and nature. He held the opinion that Man should abide by the law of nature and make the most use of thing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long run. Xunzi advocated that men should do things according to timing and be thrift in using resources to protect nature and attain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Xunzi;ecological thought;thrif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222.6

A

1673-9477(2012)01-0101-03

2011-12-23

2011年度河北省教育厅社科研究项目(编号:2011624)

李冰燕(1981-),女,河北肥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汉语、古代文化。

[责任编辑 王云江]

猜你喜欢
荀子万物可持续发展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和谐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