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晓岚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7)
基于生态思维的高校生源质量研究
宿晓岚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7)
生源质量一直以来是各个高等学府所重视的问题。文章立足生态学,以生源质量所具有的生态性作为研究的基础和切入点,提出应加大力度推广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注重生源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生源质量;综合评价;自主招生;生态性
生源质量一直以来是各个高校所重视的问题,它决定培养起点的高低,影响着教育的时间效度、质量效度和单位成本,也制约着培养模式及其改革力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生源竞争可谓愈演愈烈。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生态系统解决复杂性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值得好好地学习,生态学知识可以为人类解决各领域的问题提供一个方向。由此,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源质量的生态性,进而解决生源质量提升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探索的课题。
首先要理解质量的内涵。关于质量,一方面,在哲学意义上,质量是一对矛盾;量是指可以用一定量来表现的事物外在的规定性,如存在的规模、运动的速度、发展的程度等;质是指事物在性质上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制约着量,不同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量和量的界限,同时,量又是质的基础,任何质都要有一定的量,没有量就没有质。因此,质量具有辩证发展的特性,需要在动态中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另一方面,在管理学理论中,质量概念不断拓宽和深化,由最开始把质量仅看作一种要达到的标准,即“符合性质量”;到后来把质量看作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满足特定主体需要的程度,即“适应性质量”;到今天将质量经营、提升的过程也引入了满足需要的视野中,即“顾客及相关方满意质量”,这里的 “相关方”包括了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人员、过程和环境等。至此,质量不再仅仅拥有静态属性,即只是最终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而且也拥有了动态属性,即也是一个不断追求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技术、环境等因素交互作用的质量提升过程,追求卓越绩效是这个过程要满足的需要,所以它要求质量系统必须适应质量环境的变迁,要求系统中所有环节协同进化,这些过程中表现出的特性是对质量概念的一种扩充,也影响着最终产品或服务特性的形成。由此,我们得出质量就是质量系统在追求卓越绩效的质量经营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整体性系统功能属性。
由质量定义,我们得出,生源质量即生源质量系统在追求满足招生院校明确需要或蕴含需要的质量提升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整体性系统功能属性。其中,明确的需要主要指由政府和院校制定的招生条件和规模;蕴含的需要主要指那些未明确提出却实际存在或现实尚未显露而在将来会显露的需要,如学生的领导能力、信息素质、合理的生源布局等。以上特性是生源质量静态属性的表现,同时,在生源质量提升过程中,系统适应环境的变迁、各环节协同进化是生源质量动态属性的表现。这些属性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它们也必将发生变化。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变化的这样一种动态理念去不断挖掘生源质量的属性,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掌握生源质量概念。
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提供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角色和功能,这样生态系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才能更好的随时调整其相互关系,适应各种缓慢或激烈的变化。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结构相对和谐、稳定的基础。
生源质量系统也具有多样“物种”,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说明。一是生源质量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生态因子而具有的多样性。教育系统中因教育层次、教育目的的不同对生源质量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我们以高等教育系统为例阐述如下。从高等教育的纵向层次看,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教育等;从横向结构看,有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从形式上看,有全日制、自学考试、函授、网络教育等;从办学类型上看,有技能型、应用型、理论型和研究型等。各种办学形式和办学层次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都有其相应的生态位,这要求对生源生态因子也应分层次利用,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需求使生源质量多样化。二是生源个体自身素质的多类型使生源质量具有多样性。
生态学认为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内部和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表现为连续不断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交换。生源质量的生态关联性主要表现为生源质量自身内部各要素的关联以及生源质量与其生态环境的关联。
首先,生源质量系统的构成可归纳为由“一个核心,两个机制、三个过程”六要素组成,即以提升生源素质为核心的生源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生源的前期教育是其质量产生的过程,生源素质的评价是质量形成的主要过程,而录取则是生源质量实现的过程,三个过程紧紧围绕核心展开,反馈和控制机制是三个过程平稳高效运行的保证和促进。六要素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互为依存,构成了生源质量系统。
再来看生源质量与其生态环境的关联。生源质量环境是相对于生源质量系统的边界而存在的,是一切影响着生源质量系统内部结构和系统功能特性的外在因素的总和。生源质量与其生态环境间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环境对生源质量系统输入的是需求信息、教育资源等,质量系统输出的是人才、知识、思想等,这种交换的存在是生源质量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生源质量与其环境的关联还是种互动性的关联:一方面,生源质量系统时刻受生源质量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如招生方输入需求的改变必然引起生源质量系统反馈控制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系统做出相应调整;另一方面,生源质量系统运行必然在环境中产生不同范围和不同程度上的影响,例如生源质量系统的输出必然导致环境效应,如使招生方满意等。在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教育系统变革的环境条件下,生源质量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生源质量的内部结构优化,即生源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的层面上,而应该扩展到生源质量系统与生源质量环境互动的研究方向上。
生态学中的适应(adaptation)指的是有机体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繁殖的任何可遗传特征,是有机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目的的选择结果。这里的目的就是有利于其自身生存和繁殖,即适应环境,所以适应是自然选择与主动应变的结果。[1]与自然界中的适应相类似,生源质量的生态适应性是一种“自然选择”与主观能动相结合的结果,即通过调控使生源质量适应环境,满足培养目标的需求。由此,这里的适应性也可表述为生源质量的目的性。例如考虑时间因素对生源质量的影响,我们对当前入学的学生就不能仅仅以现时的不变的标准来要求,而应注重发展着的社会、环境的需求,能动地调控入学标准。
生态系统中总存在几个关键物种,它们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起关键作用,一旦消失或削弱,生态系统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如:在我国滇藏交界处高寒森林中生活着一种珍稀灵长类生物――滇金丝猴,其主要食物是冷杉上的一种寄生植物――松萝。松萝寄生于冷杉,但其数量过多又会导致寄主冷杉的死亡。“滇金丝猴-松萝-冷杉”,这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滇金丝猴对系统的稳定运行起到关键作用。如果人类不注意保护滇金丝猴,导致这一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性物种消失或大量减少,其结果就是松萝过多,大量冷杉死亡,最后生态系统崩溃。在生源质量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着这样的关键物种,它就是“生源素质的评价”。评价不存在,质量的好坏无从界定;评价不科学,对质量的判定和提升形成误导,生源质量系统便不能实现其功能――满足招生方需求,也就失去了系统的应有价值。同时,“生源素质的评价”作为生源质量系统的“三过程”之一,贯穿于生源质量提升活动:它承上启下,是前期教育的目标和后期教育的起点,同时也是前期教育评价的重要参考,是反馈控制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对整个系统的平衡进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生源质量系统中的“关键物种”。
正因为生源质量的生态多样性,所以目前我国高校在招生工作中“生源素质评价”仅依据或侧重依据高考成绩一项是不符合生态规律的,应推行综合评价,即运用多种方式和形式测试、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建立多种指标作为学生录取依据。“综合性评价”是各所高校生源质量评价细则制定中应坚持的理念,这种理念在生源前期教育过程中也应加以增强,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制定更加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价细则,以评促教,改变目前基础教育以高考为指挥棒的现状,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现。如 2011年,北京大学对拥有其“校长实名推荐”权利的211所中学发布了首批《优秀中学生素质养成手册》,其目的正是在于将北大对生源素质的要求更好地传递给中学,使中学有针对地完善其教育质量评价细则,以评促教,进而达到北大对学生的素质要求。
前文论述了生源质量自身内部各要素以及生源质量与其生态环境的关联,这种关联性决定了生源质量系统处于错综复杂的各类关系之中,由此,保持系统平衡是各类关系畅达协调的体现。而现实中,目前我国高校生源质量普遍存在生态失衡现象,即生源质量系统的输出不能满足高校的需求。要解决生源质量系统的失衡问题,就要面对方方面面的多种矛盾。毛泽东说过:“任何过程如果有多种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由此,要解决目前高校生源质量失衡问题,就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准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地解决问题。
通过自主招生,高校和生源培养单位的沟通更加畅通,促使生源的前期教育按照需求走向弹性化、个性化及多样化。这就是生源质量系统自调节的实现。由此,自主招生,有利于发挥反馈控制机制作用,是生源质量系统生态平衡的重要保证。我们不应再局限于自主招生是对是错,是该推广还是应多加限制,而应将视线集中于如何真正发挥自主招生的科学选才作用。借用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理念“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因材施招、促进公平”,可以说这正是我国开展招生改革的用意所在,也应是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方向。
万物的精华,不在于它现在是什么,也不在于它如何孔武有力,而在于它生生不息的精神。可持续发展正是对这一精华的体现。生源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其关键在于处理好生源质量与环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以及生源自身、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复杂的生态冲突关系,最终目标是促进、巩固、维护和保持生源质量的生态平衡,这样才可实现生源质量发展的生生不息,才能真正满足招生方需求,这正是生源质量生态适应性的体现。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用生态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教育规律已成为一种新的视角和有效的方法。本文以生源质量所具有的生态性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发展、系统的视角研究高等学校的生源质量问题,希望能为我国高校提高生源质量提供更新的思路与理论依据。
[1]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高校中出版社, 2005..
[2]王素玲.教育生态观与教育生态化[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source based on ecological thought
SU Xiao-lan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7,China)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source(QUS) has always been the problem emphasized by colleges.Based on ecology,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popularize the reform of college independent recruitment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source is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taking the ec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source as the study foundation and breakthrough point.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source;integrated evaluation ;independent recruitment;ecology nature
C93
A
1673-9477(2012)01-0026-03
2012-02-23
宿晓岚(1978-),女,河北邯郸人,硕士生,研究方向:军事教育训练学。
[责任编辑 王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