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疑问句疑问功能的转移问题

2012-08-15 00:55时锦瑞
关键词:解释性句法语境

时锦瑞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疑问句的功能既要受句法的制约又要受语用的影响。由于疑问句的最基本功能是‘有疑而问’,所以疑问句的形式及功能变化也应该按照说话人心中‘存疑度’的大小来确定。笔者以一般疑问句为主,从疑问句的‘疑问功能’以及‘疑问功能转移’的角度讨论疑问句的几种句法形式,旨在提供一个能够解释疑问句不同句法变异的理论框架。

一、英语疑问句结构的句法理据

从句法的角度看,由于疑问句操作词的词素句法特征不同,英语疑问句和汉语疑问句表现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句法结构。英语把特征核查作为疑问句的操作机制,将功能性项目和词汇项目结合起来,而汉语则没有选择这种特征/一致关系。汉语中没有显性疑问算子,只有一个空算子,在CP指示语位置上通过合并推导出疑问句结构。把英汉两种疑问句结构表述为:

英语:[CP[PP/DP wh(x)-Op(x)[Q]]k[IP…tk…]]

汉语:[CPOpx[Q][IP…wh(x)…]

英语句法关系中的特征有两种:可解释性特征和不可解释性特征。可解释特征指那些对语类的语义解释有影响的特征;不可解释特征是那些对句子的语义没有影响、但在解释句子是否合乎语法时需要的特征。语义接口规则发挥作用的句法结构只包括可解释特征;语义接口规则所应用的结构中不包括不可解释性特征。所以不可解释特征在语义规则使用之前,必须删除,这就是句法操作的任务。

如果不可解释性特征与另外一个特定特征进入句法关系,不可解释特征就标注为删除。根据最简方案[1-2],这种依存关系表现为XP中心语X的一个不可解释性特征[uF]和c-统领语类的一个可解释性特征[F]之间的一致关系。一个XP需要一个具有相应可解释性特征的c-统领语类,对其施值并删除X上的不可解释性特征。在一致操作中,‘一致’的定义为:

Agree(Adger 2003:169)X[F:value]… Y[uF:]或

X[uF:]…Y[F:value](…表示 c-统领,F表示某个特征)

F为uF施值。

英语疑问句中的wh短语既包括一个语义上不可解释的wh-特征,又包括一个可解释的疑问Q特征,CP的中心语上有一个不可解释的Q特征。在移位之前,英语中的wh疑问句结构如下:

[CP C[TP… wh-expression…]]

{uQ}{iQ,}

在上面的结构中,CP中心语C有一个不可解释性疑问特征Q,要求必须有一个有可解释性特征Q的wh-短语对其删除并施值。这就导致了英语疑问句中的倒装句式。

在英语的一般疑问句中,虽然并没有任何wh-短语出现,但一般疑问句中的C上仍有一个不可解释性特征Q,直接出自CP指示语的位置上。C的不可解释性特征通过合并(不是通过移位)进行删除。可以从现代英语中间接看到这种关系。例如:

[CP whether do[TP you know[CP that John loves you]]]

{uQ,uWh}{uQ}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特殊疑问句或是一般疑问句,他们都有相同的特征成分。不同的wh-短语的不同算子特征导致了对两种疑问句类型的不同理解。

二、英语疑问句在语用中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

在语用环境中,疑问句能呈现出多种发问形式: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特殊疑问句,修辞疑问句,叠加疑问句等。由于疑问句的最基本功能是‘有疑而问’,所以不同类型的疑问句之间除了其它差异之外(如形式),不同的‘存疑度’也是不同类型疑问句之间的另一个主要差异。尽管如此,各种疑问句之间的句法操作也基本相同,以一般疑问句为例,英语中的一般疑问句主要用三种方式来表示其疑问功能:语调,语序,语段。此次研究不再单独讨论语段作为疑问标示的情况,而是着眼于语序、语调、存疑度与句法结构、疑问标示的使用等方面进行讨论。从句法操作上来看,语调和语序是疑问句最常用的两个疑问标示。在使用疑问句时,可以用一个疑问标示来表示句子是一个疑问句,也可以用两个疑问标示来表示。只有一个疑问标示的疑问句叫疑问标示独用,有两个疑问标示的疑问句是疑问标示的复用。疑问标示独用则表示疑问度低,疑问标示复用表示疑问度高。疑问标示的复用用来完成疑问句的强发问,词序倒装和声调共同完成口语中疑问标示的复用,而在书面语中则使用词序倒装和问号‘?’的形式来标注疑问句。在此情况下发问人对事态的存疑度较高[3],一般没有心理倾向。例如:

(1)Do you want to go there↑?

(2)Are you from China↑?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这两个例句都可以用于拥有发问功能的疑问形式。例句(1)中,发问人对于回答者是否想去那里没有明确的倾向;例句(2)中,同样,发问人对回答者是否为中国人也没有任何信息。所以,发问人期望听话人作出的回答为:“是”或“不是”。如果把例句(1)和(2)中的倒装词序改为陈述句词序,但在句尾保留升调的话,该疑问句就只有一个疑问标示,即疑问标示的独用;此时发话人心中的存疑度降低。

(3)You want to go there↑?

(4)You are from China↑?

(5)Am I glad to see you↓!

(6)Am I going to miss you↓!

句子(3)和(4)都脱落了疑问标示——“词序倒装”,固然依旧还是升调,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疑问语气,疑问句的疑问功能就随之发生了部分转移;若是升调也随之脱落,这两个句子也就彻底变成了陈述句,疑问句的疑问功能全部转移。句(5)尽管词序上依旧保持了疑问句的倒装词序,但是一般疑问句的一个相当重要疑问标示——“升调”却被脱落了,而降调则标示疑问功能转移或衰变,进而使疑问句衰变成为一个感叹句。句(6)也脱落了‘升调’这个疑问标示,使句子衰变成为一个加强陈述。

三、疑问句疑问功能的转移

疑问句疑问功能的转移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是由疑问标示复用所表示的反问句;二是由语境对疑问功能消解的疑问句。

(一)反问疑问句

从形式上来说,反问疑问句为疑问,从内容上来讲却是在强化一个陈述,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功能也不尽相同。一个肯定的命题要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形式来表达;反之,一个否定的命题就要用一个肯定的疑问形式表达[4]。能够使反义疑问句具备这种功能的语用和语义条件如下:

C1:有一个状态、动作或行为发生X,发问者觉得不正确。

C2:有一个假设Y,发问者觉得该命题显然为真,所以以为听话者同样认为是真实的。

C3:发问者觉得X与Y之间有以下关系,而且认为听话者也同样认同:

C3A如果说Y为真,那么X就为错。

C3B只有在Y的否定命题时X才为真。

例如:

(7)Isn’t there some homework that you have to finish?

你难道没有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吗?

(8)Why don’t you do it?

你为什么不去做呢?

(9)How could I forget?

我怎么会忘了呢?

句(7)和(8)都是否定反义疑问句,句(7)表示提醒,(8)表示责备;句(9)表示强调。可以把这三句话中的Y(即话语中的真正交际命题)写作如下:

(10)There is some homework that you have to finish.有一些作业你们必须完成。

(11)You should do it.你应该去做。

(12)I could never forget.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可以分别为句子(7),(8),(9)设想一个语境,句子(7)和(8)是妈妈给一直在玩游戏的孩子说的话,提醒他去做作业。句子(9)是儿子说的。在这样的语境中,(7)和(8)中的X是:听话人一直在玩游戏;(9)的X是:妈妈一直在问作业的事。所以(7)的话语含义的推导过程为:你此时此境只玩游戏是不对的,你应该去做作业,只有当你做完作业时,你才可以玩游戏。句(9)的推理过程为:你不该问作业的事儿,做家庭作业我绝对不会忘记,因为那是我必须做的;假如是一些不重要的事情,有可能我会忘记;如果是那样的话,你才能这样问我。所以说句(7)表提醒,(8)表责备,(9)表示加强语气。综上所述,反问句包括了两种含义:一是表面含义,也就是说Y是真实的;第二是潜在含义,也就是X不合情理。以上就是反问句与普通疑问句之间的根本区别。后者只有一个目的,而前者则含有两个目的。

(二)语境中用于修辞而非疑问功能的疑问句

有些句子在形式上为疑问句,但在语境中发问人却没有任何‘存疑度’,把这类句子称为‘功能转移型’疑问句。疑问功能完全由语境消解或转移是指一般疑问句的疑问标示正常使用,但语境因素消解或转移了正常的疑问功能。站在发问者的角度来说,他所要表述的疑问强度是由“存疑度”与语境的结合构成。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疑问形式具备的疑问适宜条件也会不同,即特定的语境可以转移疑问标示所携带的疑问成分,这意味着特定语境中的一般疑问句形式上是疑问,但是它的疑问功能可能已经转移或衰变。这类疑问句和反问句的功能有些相似。具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修辞性问句(rhetorical questions)

即在句子形式上为一般疑问句,但是说话人不是要获得一种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而是想达到某种说话的目的。

(13)Are you following your plan?

这是一个修辞性问句,在句子形式上为一般疑问句,但是说话人不是要获得一种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而是想达到某种并非疑问的说话目的。这是妈妈对孩子讲的话。孩子刚刚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可并没有按照计划去学习;因此,妈妈说这句话的目的不是在询问孩子是否按照计划去做了,而是要提醒孩子你已经制定了计划。

2.测试性问句(exam questions)

在这种问句中,发问人一般要比回答者更加了解某一特定问题,因此,不能将此类问句看成发问人真的有疑问。此类问句通常出现于老师对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对话中。

3.猜测性问句(guess questions)

如果一个女孩拿着一块糖,把双手放在身后,告诉男孩:

(14)Is it in this hand?

这句话与传统的问句恰恰相反:被问者不知道答案,而发问者却清楚地知道答案。这与测试性问句有些相似。

4.吃惊性问句(surprise questions)

(15)A:The president has resigned.B:Good heavens.Has he?

这句话表示说话人B对A给出的消息表示吃惊、意外或者怀疑。

5.说明性问句(expository questions)

这类问句主要用于发问者为了使听众对自己的话题感兴趣而故意设下的问句,一般都放在演讲或者论文的开头。主要目的是提供信息,而不是为了寻求信息。

6.自我发问型(self-addressed questions)

这一类的问句相当于我们常说的“自言自语”。比如,当一个人正在找某种东西的时侯,会边找边自言自语说:Where is it?Did I put it somewhere?或者在他遇到困难急需克服时会说:Should I do this in this order?这类问句不是说说话人有疑问,而是表示他在思考自己应该如何解决这件事情。

7.随意性发问(speculative questions)

这种类型的问句是受某种客观语境的启发而出现的,说话人并不期望一定能得到明确地回答。比如,当妻子正在观看一部宇宙探索电视栏目时,随口说道:Is there some life in the universe?可以理解为她是自言自语,也可以理解为是讲给丈夫听的。她的话不能看成是在寻求信息。

如此说来,为什么这些句子还会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呢?从形式上来说,疑问句还存在一些潜在的语义内容,但是不可以用真值条件来分析这些内容;同样,也不可以用真值条件的方法来分析这些内容。从语义上来说,疑问句并不是用于描述,而是用于某种解释。这种解释的功效主要取决于问话人的期望。但是,一般疑问句的言语形式主要用来表达一些期望的思想。那为什么要期望这些思想呢?这就在于说话人要在语境中形成语篇关联,只有期望才会激活关联,也就是说,说话人的话语足以引起别人的关注。对某种思想有所期望就暗示说话人觉得它有充足的关联而值得引起关注。这种观点就表明疑问句不代表真实答案或潜在答案,而是具有关联答案。听话者怎样认可什么样的答案讲话者才认为有关联性呢?在最简单的一般疑问句中,答案是直接而明显的。肯定问句表示肯定的命题,反之亦然。如:

1)’You want to go there?

2)’You are from China?

一般疑问句自身就包含了一个肯定或者否定的命题。从关联因素来说,能使听话者觉得最自然的假设就是讲话者选择的命题是听话者认为最具有关联性的命题,也就是肯定问句,如1)’就表示否定答案没有肯定答案具有关联性,肯定问句意味着肯定答案比否定答案更具关联性,反之亦然。选择问句意味着肯定和否定具有同等关联性。如果想要使心理倾向就会更加明显一些,可以把句1)’改为附加问,例如:

1)’’A:You want to go there,don't you(huh?,oh?)?

B:You don’t want to go there,do you(right?)?

说话人A的附加问句是对前面的肯定发问,对于“你想去那儿”这个观点有肯定的心理倾向;而说话人B则是对于这种倾向的否定。

另外,某些非疑问功能的疑问句和‘有疑而问’的疑问句在形式上可能完全相同。

四、结语

在疑问句基本句法结构的基础上,讨论了疑问句的基本句法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出现的几种变异;疑问句变异包括形式变异和疑问功能变异。但笔者认为,从该角度理解英语疑问句会有助于对疑问句的各种变体的掌握。本文想要说明,作为疑问句的原始功能,‘存疑度’应该是疑问句研究的一个主要线索。从该角度去理解疑问句会使我们更灵活地使用疑问句的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拓宽对疑问句的理解视角,而不是只局限于从语法上去理解。当然英语疑问句的研究范围和深度较广,既包括句法研究,又包括语用研究,不是几页文字所能完全涵盖的。

[1]Chomsky,N.The Minimalist Inquiries:the Framework,MITWPL 15[J].(also published in R.Martin,D.Michaels and J Uriagereka(eds)(2000)Step by step:Essays on Minimalism in Honor of Howard Lasnik[C].Cambridge:MIT Press.1998.

[2]Chomsky,N.Beyond Explanatory Adequacy[J].MITWPL 2001,(20).

[3]丁立.从问句系统看是不是问句[J].中国语文,1999,(6).

[4]张伯江.疑问句功能琐议[J].中国语文,1997,(2).

猜你喜欢
解释性句法语境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论行政自由裁量的“解释性控权”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探究
融媒体时代解释性报道的发展之路
非解释性宪法适用论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