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青云
(平顶山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创新思考
○许青云
(平顶山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健全内部治理结构,是一个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从外部和内部管理体制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代大学制度外部完善和改革要正确处理好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关系,现代大学制度内部完善和改革要健全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的建议。
大学现代制度 内部治理结构 创新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其治理结构。这既强调了“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大学发展阶段的制度缺陷。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是一个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结构,由规范、规则以及文化认知三要素构成,是社会组织稳定的基础。制度的根本作用在于对个人与组织行为进行激励与约束,人们依托制度,可以预见行为后果。制度一旦形成便具有稳定性。因此,当组织根据情况进行改革发展时,必须先行改革既有的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就是既遵循大学的内在逻辑,又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大学制度。它是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民主管理,明确大学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之间的关系和义务,全面把握和落实大学作为法人实体和办学主体所应具有的权利和责任的系列规范、规则和心理认知。
现代大学制度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大学的外部制度安排,涉及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大学的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办学体制等;二是大学的内部制度设计,主要表现为大学的内部治理机构,即一所大学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包括组织结构的分层、内部权利体系的构成等,反映大学的办学意志和学术特点。
对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内涵,马陆亭、范文曜认为界定好政府与大学关系,明确大学治理结构,并以规范性章程保证,是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基本内涵。龚怡祖指出大学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是推动和完善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重要配套工程,其实质是建构能够应对“冲突和多元利益”需要的决策权结构。董云川认为应正视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关系。现代大学制度建构涉及到三个方面,由宏观层次的大学根本制度,中观层次的大学一般制度和微观层次的大学具体制度,因而需要明确并处理好三方间的关系。
第一,在外部管理体制上,政府集投资者、办学者与管理者于一体,对高校管得过多过死,高校将缺乏完全的办学自主权。虽然近年来国家也推行了一些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政府依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没有统一分配各项教育资源。这种上令下行、官办不分的管理体制,忽略了高校办学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差异,使得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和办学灵活性,最终将会使其失去独立个性和自主精神。
第二,在内部管理体制上,受高度集权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依然沿袭了政府组织机构与管理模式,主要依靠行政权力来治理学校,这使得高校内部管理机制行政色彩浓厚,学术权力遭挤压,削减了学术的庄严、神圣性,使大学失去其独立品格和批判精神,由此引发高校中教学地位被弱化、教学质量提升难、学术风气浮躁、民主管理流于形式等现象。这些问题已侵入大学肌体各部分,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迫切要求高校进行体制改革,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客观上看,尽管我国政府早已意识到传统大学制度的弊端和存在的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大力气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但总的来说,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等方面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和进展。
(1)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在外部管理体制建设上,大学要坚持依法自我管理,积极推进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妥善理顺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依法自治是维护大学学术自由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指大学作为致力于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独立主体,有权决定有关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各项事务。
实现大学依法自治,首先要求政府转变教育管理职能,明确政府与大学之间的职责权限,下放办学自主权。政府和大学是两种在职责定位上完全不同的社会机构。政府是权力机构,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学校是学术机构,主要担当着追求真知、培育人才、服务社会和引领文化的社会功能。虽然从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中都多次提到赋予大学更多办学自主权和独立法人地位,但至今大学独立主体地位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纲要》强调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并提出要“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这些举措为进一步理顺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指明了原则和方向。其次要加强法制建设,通过完善相应法规和章程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大学之间的职责权限,培育大学的法理精神和公共关怀意识,从制度上保障大学自主权。
(2)正确处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大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资助。这要求大学一方面要与社会和政府保持一定距离,超越社会上的功利主义和社会主义,保持一方求知育人的净土,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及道德的建设力量和榜样;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大学发展需要从社会获取更多办学资源,也要求大学要不断深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在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将社会元素吸纳到人才培养和管理决策过程中,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亟需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使大学发展与服务社会有机统一起来。
新型的大学制度应将大学自主与政府管理和社会调节适度结合起来,在大学与政府和社会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机制。只有如此,大学才能释放出巨大潜能,焕发出办学活力。
(3)正确处理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各大学在办学宗旨、教育方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是一致的,有着互相合作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因此,在加强大学与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的同时,加强大学间的合作是提高国家教育综合实力、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但是各大学作为不同的办学者,又有着自身的特殊利益,首先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多样化的要求,加强了大学与大学间的分化与分工,也必然加强大学间的联系与协作。“在一种合理的结构中,不同价值的大学和学院不见得一定对立,不同价值可以获得结构性的统一,使其相互促进和储存,即所谓和而不同。”如何使大学在各不相同的领域里平等地得到发展空间?如何使各类大学在自身领域里都“有利可图”?如何使大学能按照自身的特点平衡发展?这是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其次,现代大学制度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竞争是市场的第一法则,进入市场的大学,如何在既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大学间相互依存的要求中发展,迫切需要相应制度的规范。
(1)坚持党委领导,正确行使党委的领导权。党委领导体现在:树立科学、进步、现代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并以此教育全体教职员工,在办校的大政方针和教学的各个环节贯彻和体现党的教育方针;领导建立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模式的具体制度设计及制度执行,领导对决策和管理过程进行民主监督;营建求真创新的学术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有利于知识创新,有利于培养人才;领导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管理和学术两支队伍的人才建设;营建团结祥和的校园风貌和健康高雅的校园环境,等等。党委在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制度设计等方面的领导作用对于发挥高校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确保高校发展的社会主义动向,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校长管理,校长必须依法治校。校长管理就是要让校长充分行使《高等教育法》所赋予的行政权利,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校长一方面应是先进教育思想的探索者、承载者、宣传者和贯彻者;另一方面又是学校行政管理系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管理系统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行政性权利的体现。针对我国高校的现状,更应强调行政管理对学校教学、科研等主要学术活动的保障、支持、组织、协调和服务功能,将直接控制教学和科研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在协调和服务中实施和体现管理;应避免行政性权力过度主导的管理模式抑制学术性权力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热情和能力。
(3)教授治学,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大学实行教授治学,行使教授的民主治学权,是办好一所大学的重要途径。教授治学就是要以制度确立和保证学术性权力在学校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学校基本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教学和科研,教师集体是实施这些基本活动和承载学术性权力的主体。“教授治学”中的“教授”,即是指教师集体及其代表,“治学”不仅体现在学科层面,还体现在诸如学校定位、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师资结构、招生规模和资源配置等不具有很强的学术属性层面。因此,“教授治学”是要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体制上为学术性权力参与决策和管理定位,并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避免随意性和流于形式,是落实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的重要措施。
确立和完善以“党委领导、校长管理,教授治学”为特征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既符合大学的内在属性和管理规律,又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有利于加速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加强和完善党对大学的领导、完善内部的决策机制、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弱化或清除“官本位”观念在学校中的影响、提升大学校长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光明日报,2010-07-30.
[2]郑袒先:和谐社会背景下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J].发展研究,2009(2).
[3]张应强:把大学作为学术组织来建设与管理[J].新华文摘,2007(1).
[4]宋旭红: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三个层面及其联系[J].现代教育科学,2005(5).
[5]袁贵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J].中国改革教育,2005(3).
[6]刘京美:大学制度如何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4-07-16.
(责任编辑: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