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耘
浅谈如何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课堂教学
李 耘
德育课堂教学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现状进行,这样教学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中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同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这样才能将德育落到实处。
德育;课堂教学;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挫折教育
德育教学是学校德育中最经常、最丰富、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形式,因而加强和改进德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和改进德育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德育课作为教育的主渠道,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德育教学中要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为此德育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学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要以学生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为出发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同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将德育落到实处。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笔者发现中职学生有以下几个特点:1.热爱祖国,具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集体荣誉感强,关心集体。2.大多是中考的失利者,文化知识相对薄弱,行为习惯养成相对缺乏,受传统观念影响,进入中职是无奈的选择。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遇事易冲动,缺乏理想信念。作为德育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发挥主渠道作用。德育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不失时机,恰到好处的“寓德于教”,并做到自觉、适时、充分地揭示教材中的德育点,把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德育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的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只有按照这一标准去培养学生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对企业的调查发现,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是有德有才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弃之不用。为适应企业的要求,应培养学生既要树立远大理想又能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培养学生突出的品行和技能,为自己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中职学生的现状来看,他们大多都是中考的失利者,曾经的理想破灭,进入中专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背负着来自家庭、社会轻视职业教育的精神压力,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目标。他们有着很强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一旦遭遇挫折,便萎靡不振。刚入校门不知为什么而学,不了解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导,让学生多渠道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企业的用人标准,让他们有压力和紧迫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为自己顺利就业而学,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学,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学。让学生明白,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并坚持不懈,理想就会实现,有志者事竟成;引导学生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正确观念,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并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这样在两年的职业学习和一年的职业实践中,做到学有方向、做有劲头,为自己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合学生学无兴趣、无进取心、缺乏理想信念的实际,在教学中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理想这一部分内容,把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作为德育点,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和信念教育。使学生明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树立职业理想的关键。笔者在授课中引用哈佛人生目标调查的案例:一群哈佛毕业生,智力、学历、环境条件相差无几,临出校门时,学校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是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长远的目标。25年后,哈佛跟踪调查的结果是:有清晰长远目标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目标模糊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没有目标的人,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社会,抱怨“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让学生思考:这个案例对你有什么启发?说明了什么问题?在学生畅所欲言的谈论中,教师有目标地加以引导:上面的材料以准确的数字、确凿的事实告诉我们“树立远大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道理,若没有目标,就会失去生活的信心、向上的动力,带着埋怨、浑浑噩噩、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专业?我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不管你将来想从事什么工作,目前首要的任务是提高道德素养,学好专业知识,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处理好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的关系。从好员工开始,做好本职工作,逐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有理想,并且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自己的理想就会实现。在此基础上,邀请我校在商业战线上小有成绩的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谈他们在校学习的收获、创业的艰辛以及取得成绩的体会,起到典型激励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德育教学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爱国主义是一面伟大的旗帜,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针对学生有爱国热忱这一特点,结合《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中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点。爱国常常体现在微小的地方。要让学生明白做好本职工作也是爱国。日本大地震福岛核电站的严重泄漏事故,东京电力公司留下的50人将遭到高浓度核辐射污染,其中一位59岁的老员工表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更多人的安全。这位员工还有半年就退休,本可以拿上高额退休金,养老归田,但是他表示“使命感让自己做出了这个决定”。50位勇士用自己的身体,筑起保护福岛核电站的最后一道屏障。他们说,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不怕死。通过案例让学生明白爱国主义不是喊口号贴标签,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做好本职工作都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
德育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一份来自企业的调查发现:一个优秀的员工即使面对失败也是积极乐观的,因为失败对于他们来说是成功道路上最为平常的一个插曲,失败能够让他们更加努力,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竞争中更胜一筹。为培养优秀的员工,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挫折教育,联想集团会定期邀请专业心理人士来为知识型员工作“压力管理”讲座,世界500强有80%的企业都提供类似的心理培训课程。可见,企业需要的优秀员工应该有抗挫能力,能够满怀希望地完成工作。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对待这些困难和挫折。
在现实生活中,中职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太阳”、“小皇帝”,很少经历过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练和大的挫折,他们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应对挫折的能力也相对较弱。不少学生在求学、求职、就业时只想到成功,没有想到失败,一旦遭受挫折就会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他们不能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获得下一次的成功。挫折对他们的身心会造成巨大的伤害。面对挫折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只有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才能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教学中结合《哲学与人生》中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教会学生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以及如何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在现实中,每一个人的生活道路都不可能总是平坦的,坎坷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存在着,只不过或大或小罢了,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学生的求职、就业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在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的态度,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成长需要挫折,挫折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是人生的必修课,“即使挫折使你倒下去一百次,你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唯有挫折能让你坚强起来”。
总之,德育教学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要通过教师高超的授课艺术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在讲透知识点的同时,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责任编辑:贺春健
G711
B
1671-6531(2012)02-0153-02
李耘/大连商业学校德育教研室高级讲师(辽宁大连 1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