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对策研究

2012-08-15 00:48张琦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

张琦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大连116052)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对策研究

张琦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大连116052)

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和城市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这一群体由于制度与非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在社会融入过程中出现了障碍,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对策,以期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实现他们由城市“边缘人”向城市市民的转化。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对策

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以其吃苦耐劳的艰辛工作和奋斗精神,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城市繁荣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是一支新型的劳动力大军,已成为我国新时期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农民工群体内部的代际分化,已经形成三代农民工群体,出生于80年代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第三代农民工)已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中坚力量。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到这个城市中,不仅是这个群体的自身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城市化进程,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长久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扩大国内投资、扩大外贸出口及刺激国内消费“三驾马车”。如今这些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的作用正逐渐减弱,需求约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最大“瓶颈”。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对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我国来说,外需不可能替代内需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才是根本途径,而扩大内需的重点在于扩大农村市场。如果实施农民工社会融入工程,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实现农民市民化,就能够使农民工每年几千亿的打工收入实现留在城市消费。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在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消费方式会首先向城市市民过渡,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同时城市也会进一步加快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产生投资需求,这些会对经济形成巨大的和长期的市场需求拉力。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也会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而带来整个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促进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与发展。

(二)有助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场急剧社会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是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通过农民工社会融入来推进城市化的进城,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过程,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关键问题在于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顺利转移。而新生代农民工是目前最现实、最有条件和意愿转移到城市居住的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是转移农村人口的最佳途径。农民身份一旦转变为市民,就会大大提高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非农就业比重就会迅速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会快速发展,从而有力的推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十六大以来,明显地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特别是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到了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已经作为推进城镇进程的重要力量之一,同时也凸现了农民工社会融入进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三)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通过解决农民工社会融入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化解社会矛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城乡人民共同富裕。近年来,随着农民工大量的涌入城市,一方面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农民工却享受不到市民的待遇,出现了工资偏低、工作时间长、劳动条件差、缺乏职业培训、子女上学难、职业病和工伤多、缺乏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引发社会矛盾的问题,事实已经证明,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最容易犯罪的一部分。心理上,农民工普遍存在着身在城市又不属于城市的“边缘人”心态。农民工社会融入,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离开了社会稳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失去了实现的基础和可能。因此,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问题。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快已转移农民工的市民化过程,对确保城乡社会稳定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状况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据推测,新生代农民工总数在1亿左右,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某些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比重增长得更快,面临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压力在不断地增大。以辽宁省为例,2008年辽宁全省有农民工共计294万人,其中省内农民工162万人,外省来辽宁的农民工132万人。其中,男性青壮年占65%。2011年,辽宁省农民工有434万,其中45岁以下的有231万人,新生代农民工所占比重在七成左右,超过了国家的六成比重。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在城市中,两代农民工都面临着报酬低、劳动条件差、生活水平低,难以融入城市等困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形态、意识状况、社会认知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形成了更加鲜明、独特的群体特点,例如,他们受教育水平较之老一辈农民工有了提高,更渴望得到专业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更注重劳动权益的保护;渴望融入城市,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等靠近城市居民,但对城市社会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虽然不可否认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的距离似乎更近,但他们所面临的诸多矛盾也日渐凸显,出现了文化、心理、经济等多维度的社会融入障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很多,既有来自自身的,也有来自城市的,还有来自制度和文化层面的。从制度层面看,主要形成了来自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壁垒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壁垒,从非制度层面看,形成了来自传统观念和农民工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壁垒。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享受城市文明,和城市人一样“体面地活着”,然而与他们的渴望相比,从制度到心理到具体措施,城市还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经济接纳、社会拒入”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面临巨大的困境。

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群体中特殊的社会阶层,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力供给的主流,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虽然为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却受到了基于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及由户籍制度所衍生的其他一系列制度与非制度的歧视。重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消除他们在身份上和心理中的矛盾及困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扫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藩篱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并通过一系列配套的改革措施,逐渐剥离依附在户籍上的各种不合理的社会福利待遇,是取消身份差别,实现公民平等,体现社会公平公正,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必由之路。

首先,改革现阶段的户口登记办法,建立起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主要形式的户口登记制度。变户籍管理为户籍自由登记,在户口迁移准入条件上,以合法固定住所、相对稳定职业或合法生活来源为其基本落户条件。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任何公民,只要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合法的固定住所就有权进行户口登记,并纳入城市人口管理范围之内。这一户籍管理制度有利于实现城乡人口的一体化管理,消除现行制度带来的社会不公平、机会不平等,实现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其次,积极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实现人口有序流动。逐步放宽户口迁移的限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城市的综合承受能力来调整城市户口迁移政策,积极有效地引导人口合理有序地流动,实现自由迁徙的目标。户口迁移政策可以采取逐步放宽,采取梯度推进的方式。地方可以根据自己城市的规模和社会客观可承载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并实施一些鼓励性、倾斜性的人口迁移政策。根据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战略,分类依次放开小城镇、中小城市和大城市,最终建立全国统一的科学合理规范的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定,实现人口流动稳妥、有序进行。最后,加快户籍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应尽快研究制定出适应新形势的法律法规及其相关的配套制度,从法律层面上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迁徙自由权,破除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实现户籍管理工作真正意义上的法制化。唯有如此,才能形成社会整体和谐相处的法制氛围,真正实现农民工身份和职业的双重转化,从而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进程。

(二)建立和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融入城市共享成果

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实质上是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权的保护,建立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农民工与社会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如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如何共享建设成果,事实上已经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不容回避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优先解决突出的基本保障问题,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立农民工的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必要的工伤保险及大病医疗等救助、补贴制度,这才是当前农民工最需要的社会保险,也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险要求。

一方面要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依法加大对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的处罚力度。抓紧制定和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各种工资支付行为加以规范和管理,研究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预警制度、欠薪保障制度等。完善立法,建立维护农民工工资权益的长效机制。劳动、住建、工商、法院、公安、工会等有关部门等单位要建立一个工作协调机制,杜绝互相推诿现象,加强合作,营造一个对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的氛围。全面推行包括工资支付情况在内的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对遵守法规、信誉好的企业进行表彰或者给予优惠政策;对恶意拖欠和克扣农民工的用人单位,采取多种方式和措施进行处罚。另一方面是建立农民工的社会救助制度。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建立还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首先做好农民工的社会救助问题。建立面向全体农民工的最低保障为核心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最低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救助、失业救助以及法律救助等,以保障农民工在遇到困境时,不会走投无路,生活救助要和失业救助结合起来。第三是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的配套措施。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涉及到经济、社会、法律的多个方面。必须有一系列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与之配合。要严格规范用工制度,要求企业在雇用农民工时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要制定合理的个人保险基金转移办法;要建立合理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基金筹集途径,可以从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中寻求农民工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

(三)加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

贫困人口最稀缺的资本是人力资本,最缺乏的机会是获得教育的机会,最缺乏的能力是知识能力。教育和职业培训对农民工获得经济地位和市民资格具有重要意义。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没有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缺乏在城市从业的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由于自身的教育水平较低,在城市就业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能够找到的一般都是不需多少技术、附加值低、稳定性差、只需简单体力的工作。与城市居民形成明显的职业岗位、报酬待遇分层落差,也较难在一地长期稳定就业。所以,进行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迫切希望,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有着巨大的市场和空间。

进城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一门乃至几门职业技能,这是他们改变命运的资本,也是实现市民化梦想的钥匙。户籍转变、地域转移以及职业转换只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外部表现,农民工市民化的真正体现应该是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质量、社会参与等方面与城市和市民融为一体,这就有赖于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政府和农民工必须做出双向努力,一方面,政府要根据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建立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多层次职业培训网。这需要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协作,搞好农民工的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加强职业规划和职业心理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择业心理准备、择业技巧、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知识培训,减少他们择业的盲目性,提高就业的稳定性。从根本上提高新市民的文化素质和在城市就业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来说,要提高职业技能对市民资格取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断增强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尽快完成由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换。教育和培训的内容不能仅限于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教育,还要包括对城市的制度和规则的教育和学习。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是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要想学会适应城市,了解并具备城市生存和生活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修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丰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构建文化家园

要想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成为城里人,除了户籍制度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文化也应该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一个重要切入口。由于他们业余文化生活时间相对较少,又由于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相对城市年轻人的文化生活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几乎处于“荒漠”状态。他们的精神生活匮乏的问题与身份认同问题一样,亟需解决。文化是一项暖人的事业,我们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应该缺失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层面的重视和建设。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把农民工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

建立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是其主导力量。可以尝试设立专项经费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建设,也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公益性文化设施或建设相对固定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同时,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也可参照本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为新生代农民工建立固定文化设施,而对于农民工的临时性居住区可配置临时性文化设施或提供流动服务,确保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常态化。社会各方面也要积极参与。各社会团体和民间公益性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要积极搭建新生代农民工和其他群体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以文化活动消除隔阂,增进相互了解和关爱。还可以构建社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服务平台,例如建设社区文化活动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活动,组织新生代农民工与社区居民互动,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其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使离乡的新生代农民工建立起对社会的认同,增强其共同意识和“家园观念”。

[1] 莫艳清.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9(3):31-34.

[2] 唐踔.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探析[J].前沿,2010(11):116-121.

[3] 蔡志刚.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初探[J].理论探索.2010(2):91-92.

[4] 陈素琼,张广胜.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2011(5):76-78.

[5] 周莹,周海旺.新生代农民工融人城市的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9(5):19-22.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of integrating new-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into society

ZHANG Qi
(Liaoning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52,China)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comprised mainly of those born in the 1980s and 1990s,are the main work for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city.But problems arise due to systematic and non-systematic factors during the integration process.Therefore,the paper offers solutions to such problems in the hope of quickening the pace of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urban and suburban areas and helping the migrant farmers complete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being marginal to accepted city citizens.

new-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integration into society;solutions

C913

A

1009-8976(2012)01-0057-04

2012-01-12

辽宁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等学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 2009B094)

张琦(1979—),女(汉),辽宁大连,副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新生代“双35”09式
谁远谁近?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