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晶灵
(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2012年新春伊始,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国际经济形势未见好转,但今年的“用工荒”依然如期到来。据广东省人社厅预计,珠三角地区节后短期缺工人数近100万,占珠三角务工人员总数的5%;而北京市在大多数岗位薪资提高10%—30%的情况下,仍有近10万个岗位在等待回城劳工。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学历物流人才需求达到30多万人,预计今年将会更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物流教育的投入,高校先后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但如今现实情况却是:一方面由于物流业成为国家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行业之一,使得企业急需各类物流人才,却出现“用工荒”的局面;另一方面,因为高校扩招,十多年来物流人才培养规模增大,使得大批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又出现“就业难”的困境。“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解决物流人才供需矛盾也迫在眉睫。
物流人才历经10多年培养已被列为中国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供应链物流战略管理和一线操作人员人才非常抢手。对于前者,应届毕业生由于能力和经验不足难以企及;而目前市场上需求数量最大的物流操作人员,如报关报检员、单证员、货代操作员、进出口操作员、物流客服人员等,大学生们又嫌工作单调枯燥,不愿意屈就。事实上,物流人才可分为高层战略层、中层管理层和基层操作层三个层次。报关报检员、单证员、司机、搬运工、包装员、仓储人员等等一线操作人员,其实都可以归为物流人才。而媒体上所说的庞大的人才缺口,显然是囊括了一线操作人员。因此,物流人才供给与需求从数量和质量上看均不能划等号。
日益发展的物流行业已逐步走上正规化的管理,对物流人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不同岗位的物流人才都需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上岗。[1]因此有部分应届毕业生因为没持有不同级别的物流资格证书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加上学校对职业技能培训资格证这块培训并不专业,一般采取与社会机构合作的形式。而社会上各种物流职业资格认证证书让人眼花缭乱,夸张广告乃至虚假广告充斥校园,都说自己的证书“最权威”、“最具含金量”,让众多物流学生和物流从业人员无从选择。由于证书体系繁多,各大发证机构培训系统不一,但实际培训内容又大相径庭,形式单一,理论性强,实操性少,造成学员缺乏方面,盲目跟风;没有统一培训教材,培训师资又不规范,很多非专业照本宣科的物流老师混杂其中;提前告知复习题乃至考题,只要参加培训,考试基本都能通过,并没有真正获得相关工作前的职业技能。相关管理部门也没有科学规范培训市场,浑水摸鱼的钓鱼式、合作式培训居多。
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反馈回来的信息得知,80%的用人单位认为,物流专业本专科毕业生理论功底不扎实,在校期间也很少参加实践操作训练,许多物流操作流程和设备都认不明确,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以致在工作岗位时无从适应,无法尽快进入工作角色。现在大学生家庭富裕程度增强,对工作需求的动力比过去减轻了许多,甚至有部分年轻人“啃老”,一般工作还真不会去做,一定要找到符合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工作为止。企业需要的人才大学生胜任不了,而大学生需要的工作企业又不能提供,于是出现了“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尴尬现象。
一是目前全国约1.06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中的一半和近2000万已掌握一定技术的农民工,随时换更好的工作。二是各类企业中约2400万城镇富余劳动力,亟待寻找新的就业门路。三是逐年累加未就业的100多万大学生,还需要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他们也倾向寻找专业不对口工作。三类供方汇集,数量巨大,对操作性强、学历要求不高的物流操作层工作来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当前,全国各级政府大力建设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国内外各种物流峰会、展览会、研讨会纷纷举办,加上各种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对物流行业大肆宣传报道,造成一定的社会舆论误导。[2]一夜之间有几间仓库、几辆车的运输公司,摇身一变某某物流公司。实际情况是我国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物流设备落后。现代化自动化仓储设备比例极低、可视屏叉车等现代化的搬运工具少、现代化集装箱拖头及特种运输车辆很少、物流信息软件性能不高,适用性不强。
从大多数用人单位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最为缺乏的是懂物流实际操作(如能进行国际贸易中的报关、报检,物流项目审批程序等)、了解物流行业现状及发展态势、有国有大型物流企业或外资、合资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这类物流人才是目前人才市场上的宠儿。物流行业缺才不缺人,真正懂物流的实战性人才太少,应届生难以达到实战要求已成现实。加上物流一线工作入行门槛低,愿意转行的都能谋得一职半位,初级员工趋于饱和,物流企业也偏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从而减少培训成本,强调“现时利益”。对于中高级物流人才,进出口贸易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投资型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很吃香,但应届生职业技能不足,需要经过企业的一段时间培训才能发挥作用,企业大多不大愿意招应届生,尤其对物流这种技能型强的行业。
当前从事物流的企业大多规模和实力都还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服务网络散,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全社会的物流整体效益较差。大部分物流工作环境差,致使80、90后大学生因很难适应这种环境而望而却步。
物流行业由于技术应用程度低,又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也难以在规模效益上有所突破,所以,企业利润率普遍较低,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也普通偏低。虽然招聘会上很多高薪招聘物流人才广告,年薪上百万的也有,但企业高薪聘请的对象是那些理论知识与实验经验兼备,对企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高素质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人才也是一种价值,企业希望招到“物超所值”的优秀人才,对于应届生来说,平均工资并不会很高。
企业怕留不住人才,企业为他人作嫁衣,成为他们的培训学校和跳板;大学生选择就业更多是为了积累经验,锻炼能力,然后另谋高就。大学生动不动想跳槽,企业不愿意当跳板,宁愿招聘可以立马上手的普工或农民工,这对矛盾才是产生错位问题的关键。
作为培养物流人才的大中专院校,为物流业的发展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经济效益领先的今天,面对物流人才就业难的现状,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方面的缺陷也值得我们反思。
1.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晰,教育理念滞后。目前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一套高标准的、规范合理的教学软件来引导学生学习,并按照行规去了解物流企业需要我们具备哪些业务流程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无法培养出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一些高职高专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技能型培养不足,理论性又不强,最终进一线操作工作都不太合格;一些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定位过高,学生培养目标为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而实际上从生源素质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培养的本科学生很难定位于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2.专业教育与企业实践脱节。目前高校的物流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严重的物流教育条块分割和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的现象,许多学校甚至只停留在现代物流七大基本环节的某一个环节上,使现代供应链物流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局限。[3]加上很多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教学设施简陋,没有成熟的物流实验室,没有购入现代化物流所需要的先进装备,使学生对条码识别设备、自动挑拣设备、AGV等没有实物印象和操作技能,致使大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不能应用,进入物流企业只能做搬运工,于是自感不平,选择离职。
1.就业指导体系需要完善。当前高校就业教育一般安排在大四进行,而此时主修课程已经结束,知识结构基本定型,更关键的是就业期望值已基本确定,再谈论转变就业观念,为时已晚,效果不佳。
2.学生综合素质需要提高。高校毕业生除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实践技能外,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捕捉和分析信息资源的能力,否则难以致胜。
国家应继续大力支持物流行业发展,加大投资力度,提高物流企业办公水平,相关行政部门应规范物流企业执业资格,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加强政策调控,规范就业市场,拓展就业渠道;教育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指导高校在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内容方便作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调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公安部等部门要完善人才培训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起多层次、多功能、覆盖全社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档案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解除应届生就业的后顾之忧;法律部门要完善劳动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合同不平等,就业歧视等问题。
1.明晰物流人才各层次培养目标。[4]研究生培养应重视理论研究与方法探讨,着重培养具有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物流研究工具和方法,能解决现代物流产业中的重大理论及实际问题的物流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和企业高层物流管理人才;本科生培养应注重专业素质、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并具有物流决策能力的中级物流管理人才;高职高专层次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从事物流实际作业的操作人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物流人才培养层次的合理性,造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2.突出物流学生的实践教学。由于物流专业较强的实务性和技能性,学校应通过校内实训,如购置一套实习模拟软件进行各门相关课程的实训;聘请校外资深有经验的企业员工来校进行相关课程及技能实训指导、训练,同时进行职业素质培训。同时通过校外实训,如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带领学生到物流公司或相关企业进行现场观摩和现场教学;由学校与合作企业签订相关实习协议,安排实习生到某一即将从事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等来构建物流实训教学体系平台,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
3.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捕捉和分析信息资源的能力。就业指导部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授以求职技巧;收集精准的就业信息,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和职业素养。
一方面制造企业应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广泛引入先进信息技术和工艺设备改造升级,增强新产品品牌核心竞争力,为下游流通各环节扫清一定的障碍。[5]另一方面,物流企业首先应加大基础设施设备改造力度,改善工作环境。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要培养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尊重人才,激励人才,营造健康宽松、良好的环境。其次在人才选用方面,物流企业选人标准要合理,根据自身规模、业务性质、发展前景、岗位实际来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保人才质优。同时,要完善用工机制,建立和谐的劳资员工关系,明确其享受的保障及待遇,以优厚待遇吸纳人才,增强储备意识。再次,校企合作,实现双赢,企业与合作院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结合岗位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模式,让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能到该企业上岗工作,同时,估计企业建立物流大学,鼓励其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员工素质培养。
一方面要强化职业培训工作,规范物流师、采购证书、教育培训与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制度,真正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其就业的筹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承认且具有权威性的物流师资格考试和认证。对获取资格证书的可以适当免修一些内容重复的相关课程,处理好物流从业资格考试和认证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克服物流从业资格证书管理的混乱对物流教育带来的困扰。另一方面要重视在职人员的再教育培养,加强现有物流人才素质的培训和提高,可采取组织培训、挂职学习锻炼等方式,如选派人员到国外教学科研单位进行物流专门和系统的学习,引入外国物流专家指导企业物流运作,并发挥传、帮、带作用;不同企业之间可进行横向学习与交流,不断提高整体物流行业市场服务水平。
顺应形势,发挥社会服务的作用,通过完善市场指导体系,提高社会服务质量,降低相关收费标准,实现大学生就业信息免费联网等来加强社会管理模式的转变;同时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完善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到一线就业。媒体应给予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夸大“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影响。如“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工资”的报道就会使得大学生认为读书无用,给物流人才培养造成定位误导,也给农民工带来不正确的预期,产生不应有的误解和负面影响。
首先,物流学生要端正态度,认清当前就业形势,量力而行,立足现实,客观评价自己,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择业中增强自觉性,避免盲目性。其次,在学校认真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有选择性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从事一些与将来工作相关的工作,增强自己在择业竞争中的优势和适用社会工作的能力。第三,主动把握就业形势,全面收集就业信息,及时了解有关方针政策,其实物流毕业生就业可在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民营、股份、个体等企业,而在企业就业则愈来愈多。第四,要掌握求职的方法,善于推销自我,平时多进行有意识的求职技能培训,才能在面试中胸有成竹、稳操胜券、获得求职的成功。最后,物流行业毕业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考取不同级别的物流业证书,掌握相应的技能,为上岗就业增加一个砝码,但应避免盲从跟风考证,浪费人力财力。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解决物流人才供需矛盾也迫在眉睫。解决用工荒和就业难这一结构性矛盾,需要整合社会各层面的力量。加快政府各职能的转变和落实,加快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探索和改进,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加强物流人才供需市场各因素的积极配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
[1]黎业芬.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及解决的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9,(9):79 -81.
[2]李文惠.面对“物流热”的冷静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3):41-43.
[3]李华.现代物流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技术,2007,(3):34-35.
[4]李利晓.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对策研究[J].产业与论坛,2008,(8).
[5]张旭凤,王蕾,聂玉兰.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物流专业培养模式分析[J].物流技术,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