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探索

2012-08-15 00:50:05史新民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生产性机械设计课程体系

史新民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制造业的核心基地,目前长三角地区分布着近12万家制造企业,占我国制造业近半壁江山,并正在全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目前江苏省制造业的总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第二,围绕长三角制造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机械行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1],因此,有必要在对相关典型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以岗位技能准入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改革力度,确实保证培养的人才能够符合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1 专业建设目标与定位

1)企业岗位需求。在长三角地区典型制造业的相关企业中,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生一般是从操作岗位做起,其主要工作岗位有制图员,质检员,普通机床、数控机床、电加工机床操作工等;随后逐步向技术岗位迈进,其主要工作岗位有三座标测量员,CNC程序员,刀具、夹具设计员、生产现场工艺员、产品加工调试员等;经过若干年锻炼,有潜质的会朝管理岗位发展,其主要工作岗位有数控工艺、编程、调整复合人才、产品数字化设计员、管理工作人员等。

2)专业建设目标定位。根据现代制造业发展和岗位定位要求,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培养具有良好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具备设备操作、工艺编制、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能力的人才,突出数控加工、数控电加工、测量等先进加工设备使用的能力。要着重培养学生产品开发、产品造型设计、数控加工及逆向工程的能力,培养从事机械设计制造、设备生产、维护调试和管理岗位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此,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形成适合长三角制造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整体化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提升“双师”素质水平为主要建设内容,优化师资队伍;突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完善实验实训条件,积极推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课程体系构建。根据现代制造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导向,工作任务引领、课程结构模块”为课程设计理念,形成以职业活动—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工作任务为总体构架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设置,实行动态管理。课程设置要紧跟企业岗位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可将数控工艺员、数控操作工和三维CAD/CAM设计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融入到现行课程体系,经过重组整合,构建包括机械设计、加工编程、CAD/CAM和加工工艺4个模块的课程体系,每个模块均应含有生产性实训课程。

其中,机械设计模块包括《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液压与气动》、《机械设计生产性实训》等课程;加工编程模块包括《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实训》等课程;CAD/CAM模块包括《CAD/CAM》、《数控加工综合技术》等课程;加工工艺模块包括《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现代制造技术》、《公差》、《加工工艺生产性实训》等课程[2]。要加大课程内容改革力度,将支撑数控工艺员资格证书的《数控加工工艺》、《CAD/CAM》、《数控加工综合技术》3门课程内容整合为“工艺、编程、设计与制造”综合教学模块,交叉进行,有机融合,避免重复。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可以将《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数控与操作》、《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CAD/CAM》五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培植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通过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带动专业整体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2)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了确保课程建设能顺利推进,必须重点建设好教材、专业核心课程库、教师教学指导与评价库、培训资源包等4类教学资源。教材要以行业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重点培养和强化技术应用能力,按照易教、易学、符合岗位实际需要的原则,把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固化到教材中,开发适合本专业教学的特色教材或一体化教材;专业核心课程库应包括课程标准库、CAI课件库、教案库、实训测试包、课程素材库等资源;教师教学指导与评价库应包括教学指导书、典型工作单和教学成绩评价标准等资源;培训资源包中可包括本专业涉及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各种培训资料等资源。通过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促进教学改革,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资源平台。

3)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依附于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其效果:

①以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加大生产性实训教学比例,全面推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充分利用校内、科教城实训基地等优越条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②加大“订单式”培养力度,扩大与企业合作范围,将企业产品引入教学设计。

③积极推行学训交替、“教、学、做”一体化、实境教学法等人才培养模式。可将专业课程按特点进行分类教学:一是将《公差》、《现代制造技术》、《机械设计》、《数控加工工艺基础》等课程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项目为导向,确实提高学生项目方案确定、图纸设计、工艺编制、原料采购、设备调试等环节教学质量,提升综合知识应用水平[3];二是将《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现代制造技术》等课程调整为实境教学,使教学与实习同步进行,提高目标达成率。

④进一步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对机械、电气、软件应用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提高竞争意识与实战能力。

3 师资队伍建设

1)打造专业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改革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为了确保培养的学生符合现代技术发展的要求,应建设一支能够解决行业技术难题、具有较高设备操作技能的技师队伍,打造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并能够熟练讲授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能手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与此同时,还要聘请若干名行业知名专家作特聘专家,指导专业课程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要充分利用本地现代制造行业的人才优势,每年从机械制造企业聘请技术专家作兼职教师来校授课,向老师和学生传授新工艺、新技术。

2)建立课程教学队伍。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性,促进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除了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外,还应组建课程小组,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从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队伍。由课程负责人组织制定并主持实施该门课程的改革规划,组织制定或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规范等教学文件,组织本课程范围内的教学改革活动和教学法的研究活动,负责本课程的教材建设等各项工作。

4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1)硬件条件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会为学生实训教学提供广阔空间。具有生产、教学、技术开发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既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又可以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方式,通过真实生产环境和职场氛围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充分利用各类机加工实训基地,开发融车、铣、磨、钳、数控操作、自动编程的综合项目为课题的技能实训,让学生掌握专业必需的操作技能,增强学生对现代高端加工设备的应用能力,体现典型性、完整性、真实性。同时要建设机械装配与维修技术实训基地,增加测量工具的品种与数量,完善其使用功能,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增加各种精度测量工具、机械装修工具、机械装配维修、精度检测等实训项目。

2)校外实习基地。加大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既能明确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又可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制造工艺技能,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3)实训条件内涵建设。在进行实训条件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实验实训条件体系的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要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大力进行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寻求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拓展校内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

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的考核监控机制、实训教师的业务培训和考核评价机制,规范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现场组织管理、生产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等制度,加强实训场所的职场氛围建设,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并且还要加强实训教师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培训,对外聘及兼职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实现动态管理。

4)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加强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与良性运行能力,主动与企业联系,开发生产性实训课题,逐步增加校内生产性实训课时。加强实训教学模块体系化建设,建立由金工实训、CAD实训和普通机加工实训组成的岗位基本技能实训模块体系;由机械设计基础实训、数控编程实训、CAD/CAM实训组成的专项技能实训模块体系和由数控仿真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习组成的专业综合技能实训模块体系。

通过实验实训条件及内涵建设,逐步构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开发“工学结合”的实训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培养水平。

5 结论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改革工作在现阶段还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改、调整并逐步完善。同时专业建设必须紧跟行业的发展,立新求精,动态改革,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逐步贴合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的需求。

[1]李玉平.高职高专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新余高专学报,2009(3):116-117.

[2]李泽蓉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3):108-110.

[3]叶凯,朱惠莲.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机械教育,2008(2):26-27.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机械设计课程体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探究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12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探讨
关于三维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电子制作(2018年8期)2018-06-26 06:43:40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经济与管理(2016年2期)2016-12-01 04:28:52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16
机械设计中减震降噪的应用研究
工业设计(2016年1期)2016-05-04 03:5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