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全丽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2010年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在此指导下,我国各地高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理论界学者也加大了对创新创业问题的探讨与研究,但大多是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和途径方面的探讨,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的研究相对薄弱。在此,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展开必要的研究,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以及实施过程中如何准确进行目标定位,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进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师为什么而教,学生为什么而学,创新创业教育合理的目的是什么,最有价值的精髓是什么,这些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传统教育的范畴。因此,在定位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及其实施原则等问题时,要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目前学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提法:一是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解决社会就业和国家创新的需要;二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的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创业;三是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的是学生个体作为“人”的发展需要。显然,任何一种独立的价值取向都无法真正彰显创新创业教育的完整价值,必须实现基于个体本位价值取向之上的个体本位、社会本位、知识本位“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的统一[1]。
1)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价值。寒窗数载的大学生一朝走出学校的大门,必将面对残酷的社会竞争。无论是打工还是创业都需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走向职场成功的必备因素。而职业素养的养成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样也需要扎实的社会实践基础。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大量的社会创业理论以及创业案例与课外实践等对于学生来说都是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无疑是彰显了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价值属性
2)创新创业教育对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价值。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速不容乐观、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下,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于科教兴国、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据权威教育数据咨询研究公司麦克思对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毕业生中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在逐步提高,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为1.2%,2010届的为1.5%,2011届的1.6%。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纷纷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除了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外,还相继出台了一些地方优惠政策,在税费优惠、资金扶持、创业场所等方面给予特别政策关怀,努力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3]。
3)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顺应知识经济时代潮流的重要价值。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呼唤着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新型国家,更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作为知识中心和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在知识的创造、传播、转化和应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其大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不仅能够自谋职业、灵活就业,并且能够积极自主创业,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承担起构建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4]。
当前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重点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的三个原则。
1)创新创业教育是手段不是目标。手段与目标是因果关系。有目标就要有手段,手段是为了实现目标的途径,目标是手段应达成的效果。创新创业教育是拓展高等教育内涵、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标本身,不能单纯为了教育而教育,更不能在实施过程中走过场、重形式、轻内容。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有部分高校在师资配置、课程安排、教学效果考核等方面都不太重视,为了完成所谓的“任务”而忽略了内在的教育质量,只是走走过场。为此,高校必须合理安排师资力量,选拔具备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合理安排课时,保障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合理安排考核,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2)创新创业教育是大众化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大学生创业人群在整个毕业生中的比例尽管还比较低,但从根本上来说,创新精神、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解决我国青年人就业的有效举措,也是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面向全部大学生,而不只是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创业教育应是“大众化教育”,是为了培养大批有独立创造精神、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大学生,而不单单是培养少数创业成功的社会精英[5]。要做到这一点,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保障所有在校生都能均等地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应是“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
3)创新创业教育是学科教育而不是技能教育。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尚未得到众多高校及理论界人士的一致认可,很多高校或将其作为管理学或经济学的补充课程,或将其作为大学生素质训练的一部分,或作为第二课堂的部分内容。由于其学科地位的边缘化,创新创业教育很多时候变成了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短期手段或措施,变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形式主义”。这些现象均显示了在对待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上的功利主义和短视目光。因此要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一是要做到大力倡导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思想,赋予创新创业教育独立的学科地位;二是要做到构建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配置,教育主管部门应就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给以指导,在师资力量配置上给以政策支持和硬性要求,加强相关任课教师培训和考核;三是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而是要高度重视真抓实干,在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养成等方面真正做出成绩来,不断开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天地。
创新创业教育应以社会形势、基本政策为前提,以创业技能为核心,以心理辅导为保障,全面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1)社会形势教育。创业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创业者的个人能力,还会受到社会形势的影响。社会形势包括国内外经济、政治等方面,是个人不可控的外部客观影响。每一个创新创业者面对的都是日益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多多关注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尤其是经济发展的形势与走向,将个人创新创业与大环境联系起来。
2)基本政策解读。目前国家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在税收、贷款、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大学生直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生产的,其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有条件的城市信用社要为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在贷款过程中要简化程序,提供开户和结算便利;另外,各地地方政府为了扶持大学生创业,也出台了一些地方优惠措施。如徐州市在2010年出台政策,成立徐州市风险投资公司,首期资金额度为50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大学自主创业企业投入风险资金,并帮助上市;同时还建立了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免费提供三年20平方米左右的创业办公场所等。高校教育者应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将这些基本的优惠政策给以必要的解读和关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享受这些优惠政策,在自主创业的道路上少走政策上的弯路。
3)创业技能培训。创业技能是创业成功的核心因素。在同样的外部优惠政策与经济形势下,不同的创业技能往往是创业者在市场中成败的核心因素。创业技能的培训与引导,应鼓励大学生从小项目抓起,抓技术含量,重思路创新,重创意发挥,看市场需求,踏踏实实走出自己独特的创业之路。毕业生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等,在提升各种能力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创业技能。
4)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往往缺少的不是热情,也不是创意,而是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毅力。在创业的道路上,没有人能做到一帆风顺,因此,能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大学生给以适当的集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着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如坚持不懈、不屈不挠、顽强努力的韧性,善于进行自我调节、善于交往与合作共事等方面的优良心理品质。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具有特定目标的系统工程,在当前高校创新创业环境下,只有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与内容,并使之贯穿于高职教育的整个过程,才能不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的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是普遍存在着目标定位过高、相关措施不到位、具体实施不力的现象。因此,应根据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提出科学的目标定位,并针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切实有效地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此同时,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大环境的大力支持,共同培养出更多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
[1]曹胜利,雷家.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5-6.
[2]阎海波,张德高.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03-105.
[3]杨润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实现途径研究[J].湘潮(下半月),2008(12):79-80.
[4]周志成.高等教育哲学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22-125.
[5]业绪华,等.独立学院创业教育之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