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媛媛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江苏 苏州215021)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在国内外竞争压力与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更多优秀的国内企业开始尝试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大量外国优质资产缩水为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的339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00.7亿美元,同比增长1.8%。其中,有共计222亿美元的投资是以跨国并购的方式实现的,占我国当年对外投资总额的37%。而从海外并购数量上看,2011年我国企业完成海外并购交易110起,同比增长93%。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主体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也在积极尝试海外投资。特别是以海尔、联想、吉利和华为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在探索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出于开发市场、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目的,进行的一系列跨国并购活动尤其引人关注。整体来看,虽然民营企业跨国并购与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从规模和数量上都存在很大差距,但由于民营企业具有产权明晰、机制灵活等特点,且受政府干预较少,因而自我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都较强,相对来说海外投资效率要高于国有企业。从目前趋势看,我国民营企业正逐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成为跨国并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分析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动因及存在的问题,对推动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培育我国本土跨国公司具有重要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开始成为国际间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趋势,而直到2001年,我国民营企业才开始进行这一尝试,至今尚处于探索阶段。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具有如下的特点:
1.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数目逐渐增加,但规模较小。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刚刚起步,真正具有市场内生的国际化需求和能力的企业较少,跨国并购数量也较少。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自身实力较弱及融资方式单一使得单次并购的交易额相对较小,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并购以及我国国有企业大宗的能源并购案例相比都有很大差距。李自结等人(2010)通过分析我国2005—2009年的141宗典型跨国并购案,发现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数目已占到我国跨国并购总数的40%以上,但并购金额最高年份也仅占总金额的11%。
2.并购领域多元化,并购动机市场化。与国有企业的跨国并购主要集中于采矿业等资金需求巨大的战略性资源行业不同,民营企业往往资金量较小,较少涉及资源类并购。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国外各行业优质资产的缩水,民营企业的并购方向开始延伸至消费品、工业品等批发零售领域。商务部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消费品和工业品领域的海外并购交易量占并购交易总量的35%,同比增长了13个百分点,其中民营企业的表现极为活跃。《浙商》杂志评出了“2011中国民企海外并购十大案例”,其中海航并购西班牙NH酒店、富丽达并购加拿大纽西尔、美的并购开利拉美空调业务位列前三,体现出民营企业并购目标的多元化。并购领域拓展的背后,是企业并购动机的改变。民营企业出于竞争和学习的需要,更倾向于主动收购国外相关品牌、营销渠道以及新技术。一些典型案例有海尔收购日本三洋白电业务、复星国际对希腊时尚品牌Folli Follie进行的战略投资、华为收购赛门铁克49%的股权等。海外并购已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快速实现国际化、学习新技术以及实现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手段。
3.并购对象多为陷入困境的海外企业。随着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不断积聚以及相互间竞争的加剧,大型企业“强强联合”形式的并购成为目前世界市场上的主流并购形式。但与此不同的是,我国民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并购处于困境中的海外企业。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吉利收购瑞典汽车品牌沃尔沃。世界经济衰退使得沃尔沃的所有者——美国福特公司不得不对其在欧洲的资产进行重估。而沃尔沃对吉利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其强大的品牌资源,还包括其在瑞典和比利时的生产基地所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上的支持。再如万向集团并购美国舍勒公司、华立集团收购美国PFSY公司、京东方整体收购韩国现代TFT-LCD业务等。出现这一现象,表面上看是一些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增长放缓,投资乏力,许多海外优质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价值低估,为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创造了机会。其实质主要在于我国民营企业自身资金和规模有限,跨国并购经验不足,缺乏创新性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使其不具备强强联合的实力。
4.并购发生的区域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民营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多选择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可以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机考察,发达国家一直是我国民营企业的主要出口市场,在这些国家开展横向并购可以扩大市场份额,拓展企业销售渠道,学习先进的管理和技术,而开展纵向并购则有利于企业加强对整条供应链的把握,形成垄断竞争优势。其次,我国民营企业缺乏跨国并购经验,而发达国家市场发育完善且法律法规健全能够弥补民营企业经验方面的欠缺。再次,这些国家往往具有活跃的金融市场和多样化的融资工具,解决了我国民营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对资金不足的后顾之忧。
虽然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步伐逐渐加快,但现实中仍存在着很多障碍,企业面临着并购失败和并购之后经营不善的双重风险。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数据显示,过去二十年中我国企业并购的失败率为67%,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50%。
研究表明,导致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诸多因素,分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部因素会导致以下问题:政府的管制和相关政策会制约跨国并购的开展;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会导致资本市场不发达,外汇市场被管制,致使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会致使跨国并购行为无法可依,出现管理混乱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以及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些问题部分会逐渐得到解决。当前,最主要的外部制约因素在于海外的政治风险。企业的海外经济活动无法脱离政治因素的影响。尽管各国设立法律管制外资并购主要出于反垄断、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考虑,但有些西方国家难以摆脱“中国威胁论”的思考方式,尤其是随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日渐活跃,并购领域以及并购规模都持续扩大,使得这些国家常常以保护经济安全为由进行整治干预。如联想收购IBM过程中一度受到美国政府的介入,而中兴对印度子公司的增资以及进入印度电信设备批发市场的计划也被印度政府以安全为由驳回。面对这些制约,很多民营企业的应对策略是降低持股比例,只保持占多数股,不再追求对被并购企业股份的完全持有,或者成立中方占多数股的合资公司,以消除当地社会舆论及政府的敌意。
当前影响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成功的主要制约因素来自于企业内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跨国并购缺乏全球化战略动机。企业的发展需要清晰的战略和目标,而全球化战略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但很多企业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海外并购并不是所有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中的必然选择,只是海外投资的实现路径之一。麦肯锡的一项针对中国企业的调查显示,只有50%的被调查企业真正树立了成为跨国公司的目标,即很多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缺乏清晰长远的战略支持。而在咨询公司毕马威的一项类似调查中,60%的受访者认为,“没有明晰的投资战略和目标”是一个企业对外投资的最大失误。我国民营企业受发展规模、发展历史等局限,往往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和可行的企业战略,更容易陷于盲目并购,导致最终的投资失败。
2.企业缺乏跨国并购经验。企业有了全球化战略动机后,还应作出相应的并购准备。这要求企业全面了解目标国的政治、市场、产业以及法律等相关内容,充分评估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金融、审计等问题,设计合理的投资架构及资源整合方案,预留必要的退出渠道。而现实中,民营企业由于缺乏这些方面的经验,一方面可能由于对国外的外资并购法律不了解而陷入反垄断调查或者劳工保护纠纷,导致并购失败;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对被并购企业的估值出现偏差而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此外,跨国并购中,经验不足还会导致民营企业的谈判力下降,出现过多让步使企业受损,或者相反,由于缺乏灵活的谈判技巧而导致谈判破裂。
3.本土中介机构支持不足。我国国内有能力参与本土企业跨国并购的中介机构极度缺乏,目前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都是由国外中介机构主导的。这些外资中介机构虽然具有专业化资质及丰富的海外并购经验,但本土化水平不高,无法从中国经济发展角度出发,立足于我国民营企业特点为企业选择合适的并购交易,使得企业跨国并购效果大打折扣。此外,不排除外资中介机构出现道德风险的可能,即出于本国利益等目的,将自身经营存在问题,在金融危机中濒临破产的企业介绍给中国企业,使得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4.并购后的跨国经营存在困难。民营企业即使成功进行并购,在实际经营中仍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企业经营绩效。首先是并购后,由于人员调整或裁减,依然存在触犯被并购企业所在国劳工保护法律法规的风险,或者与当地劳工工会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在之后的经营中,文化差异的整合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同企业文化的差异以及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差异,难免使得民营企业与被并购企业间发生冲突,使得两个企业无法很好融合,影响企业运营。TCL对阿尔卡特的并购中就出现过这样的问题,使得原阿尔卡特员工严重流失,并购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是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缺乏专业管理人才。民营企业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薄弱,管理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上又存在先天不足,无法给专业管理人才创造发展环境,导致民营企业不仅难以通过内部途径培养人才,也难以从外部途径吸引人才。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提供融资便利。在金融体系中,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支持。对提供此类贷款服务的商业银行,提供优惠政策加以鼓励;政策性银行应发挥其政策性作用,为民企的海外并购提供高效金融服务。大力推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鼓励证券公司等经纪类金融机构的国际化,为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提供中介服务。此外,应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实现金融产品、融资手段的多样化,为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提供融资便利。
2.增强与当地政府和媒体的沟通。我国民营企业应加强与当地政府和媒体的沟通与合作,努力在当地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最大程度消除当地政府及舆论的政治偏见。一旦出现政治化问责的倾向,可以及时进行沟通,将影响降到最低。
3.明确企业战略目标。民营企业在跨国并购前,首先应明确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应选择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企业,如同类企业间的横向并购,或者对上下游关联企业的纵向并购,切忌盲目跟风,为并购而并购。
4.做好充足的并购前准备。熟悉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法律及金融环境,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垄断和外汇管制风险。注重与当地工会的沟通,确保并购后人员的安排符合该国法律规定,避免不必要的劳工冲突。此外,还应充分调查目标企业的相关情况,准确进行资产评估。并对整个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合理估计,控制企业并购的财务成本。
5.注重并购后企业融合,加强跨国人力资源管理。为实现并购的协同效应,应充分评估双方的优劣势,评估两者企业文化上的差距,促进企业融合。尤其注意不应一味改造被并购企业文化,注重不同企业文化的和谐共生,并努力创造适应新企业的文化氛围。此外,加强企业科学管理,借鉴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建设包容性的管理文化,努力留住被并购企业的关键人才,提供其工作所需的企业文化环境、成长空间和机会。对于还未储备这类人才就已经走出去的企业,最便捷的方法是就地取材,采取人员属地化策略,尽可能招募一批精通中外文化的当地人才。
[1]薛求知.当代跨国公司新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黎平海,李瑶,闻拓莉.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动因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2).
[3]李自杰,李毅,曹保林.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贸易大学跨国并购数据库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实证分析[J].探索,2010(4).
[4]孙静静.基于折衷理论视角的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林兵,朱丹丹.我国民营企业跨越海外并购的障碍与策略[J].中国商贸,2009(9).
[6]李玉梅,桑百川.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与控制[J].国际经济合作,2010(12).
[7]张景伟,耿建新.我国海外并购中国企与民企的比较[J].会计之友,2008(4).
[8]黎平海,李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机实证研究[J].经济前沿,2009(10).
[9]许陈生.中国FDI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J].南开管理评论,2004(6).
[10]孙晓华.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策略[J],中国金融,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