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
(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重庆 400054)
在经济转型时期,国有企业的改革成败是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任何发展中的事物都有自己要遵循的客观规律——生命周期,企业的生命周期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学者伊查克·爱迪斯花了20年时间研究出的成果,1988年他在《企业生命周期》一书中提出了一套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和引导企业变革的规则,他将企业生命周期过程分为10个阶段,研究并揭示了企业生存过程中基本发展与受制条件。在爱迪斯之后,较多的学者倾向根据企业的成长性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建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有着不同的行为模式。
上文中提到的企业生命周期的四个发展阶段,只是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企业所处的行业、地域等环境的不同,它们的发展各具特色。因此,我们应该首先明确划分企业生命周期的标准。判断一个企业究竟处在什么时期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在经济转型条件下成千上万的国有企业,哪些企业处于发展阶段,哪些处于成熟阶段,哪些处于衰亡阶段也是很难判断的,判断不清不利于我国的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李培滇,2001)。
从以往学者的研究来看,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划分标准。孙建强在《企业生命周期的界定及其阶段分析》一文中指出企业的成长性是指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果变动速度间的优化来获得公司价值的增长能力,其表现为公司产业与行业具有发展性,产品前景广阔,公司规模逐年扩张、经营效益不断增长;吴世农、李常青和余玮(1999)在《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判定分析和实证研究》一文中选取了资产周转率、销售毛利率、负债比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期间费用率五个指标对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作了实证研究,并建立了判定模型;岑成德(2002)在《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实证研究》一文中则以净利润增长率作为成长性的主要判别指标。
本文采用俞卫国(2009)选用的指标为企业生命周期划分标准:选用规模性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来衡量。规模性指标体现企业规模的成长,可以选用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净利润的年均增长速度或复合增长率的指标;盈利能力指标重点考察企业成长的质量,可以选择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收入净利润率指标来衡量。
企业的战略决策一般分为公司战略(总体战略)、经营战略(为业务单元战略)、职能战略三个层次。如果企业仅从事一项产业,其战略层次分为公司战略和职能战略两个层次。财务战略是职能战略层次的战略。
企业战略是一个组织确定组织目标并对未来组织目标实现和组织发展而进行的全局性、总体性的规划。俞卫国(2009)认为企业战略可以简单表述为一个组织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核心竞争能力,针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市场竞争,通过对内外部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判断,为实现组织目标及发展而作出的长期性安排。财务战略属于职能层战略,是从属于企业战略整体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必须要服从企业战略的目标和总体思路,“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是整体与部分、主战略与子战略之间的关系”(刘志远,2001)。因此,企业的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子战略,它的制定应该要与企业总体战略相适应,而且企业财务战略实施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企业今后的发展。然而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企业财务战略对于企业战略的实施发挥着制约作用。俞卫国指出由于横跨企业战略和财务管理两个领域,财务战略表现出显著的特殊性。在进行企业财务战略选择时要考虑以下几条标准。
经济环境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与执行应该像企业总体战略那样具有弹性,能够适应外部动荡的经济环境。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如果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不具有同一性,那么不管财务战略制定得多么合理,也终将脱离企业发展的正常轨道,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对应于企业经营发展模式,企业的财务战略也包括扩张型财务战略、稳健型财务战略、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三种,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辨别自身经营发展模式,选择与其相适应的财务战略。
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财务战略的匹配性,是企业财务战略支持总体战略发展的前提,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具有不同的生产经营特点,企业应根据自身所处的不同阶段制定与企业生命周期相匹配的财务战略。
根据很多学者的观点,本文中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建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根据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现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如下。
这个阶段是企业的创业时期,规模较小,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由于刚刚进入市场,市场地位比较低,融资环境也并不优越,投资项目选择面临的资金风险与心理风险也较大;此外,此阶段中的企业,产品的销售并不稳定,导致现金流入的不稳定,固定资产的投资导致现金流出较大。大多数企业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
在发展阶段企业仍然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但局面已有所改善。企业产品开始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企业也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但是容易出现资本不足、投资盲目、现金缺口大等财务问题。企业管理成本一般都比较低,随着企业的逐步扩大,企业利润增加较快。此时,由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市场空间迅速被打开,企业内部的机构在不断调整扩大,人事安排也在频频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步开始复杂化,但是由于更大的共同利益,人事关系复杂化的程度还很小,还没有危害到企业的发展,企业仍处在良性循环的迅速扩张过程中。
这个阶段意味着企业已经进入平稳成长的阶段。企业的应变能力提高,市场环境有所改善,产品市场份额扩展已到极限,企业盈利能力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但是企业产品开始出现饱和状态,市场增长的空间已经不大。企业把目标定位在尽量延长成长期的停留时间,此时销售账款不断收回,现金流入大,新增项目少,现金流出相对来说比较少。从企业外观上看,给人们的感觉往往是非常良好的,不知道内情的人往往很容易被企业巨大的利润所迷惑,不能看到企业潜在的危机。这个时期如果企业领导人不为较大的利润所陶醉,而是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对企业进行调整和改革,企业又会重现生机。
这个阶段是企业生命的尾声。这个时期从表面上看,企业的产品已经被其他企业的新产品挤出市场,而老企业所开发的新产品却由于资金的问题、技术的问题不能及时地投入生产,企业资金、技术、生产投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企业几近亏损。然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就是理不清复杂的人事关系这张网。这样人事关系紧张复杂的企业从制度上就已经宣告了它的死亡。如果要救活,它的成本将远远大于新建一个企业的成本,并且这样的企业即使被救活,由于它的根本体制没有改变,用不了多久,支援它的资金也会被它完全花光,企业又回到衰亡阶段。
在创建期,企业的资金需求很大,单纯依靠内部积累通常无法满足,多数需要依靠外源性融资。由于企业的经营情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很高,因此在此阶段企业的融资来源主要是低风险的权益资本,股利政策偏向于低股利甚至是零股利政策。对于企业管理层,应该结合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战略,例如在财务管理上,也应实行集权为主,分权为辅的管理模式。
在成长期,企业销售规模快速增长,资金需求仍然很大,但经营风险已比初创期大为降低,可以进行一定的负债融资。企业开始产生现金流入,可以适度提高股利分配水平以吸引新的投资者。企业融资来源主要是新进入的投资者所注入的资金和企业举债所筹集的资金,资本负债率开始升高,以利用财务杠杆效应。鉴于此,在这个时期可以采取筹资上的稳健策略、控制投资的合理速度、采取剩余股利政策。
在成熟期,企业战略重点转向关注盈利能力和获取利润,经营风险小,大量现金流产生,资金需求降低。企业开始大量利用负债进行筹资,以利用财务杠杆效应,进行合理避税,资产负债率变高。企业会提高股利支付率,把富余的资金分配给股东,以实现股东利益。因此,企业在此阶段,应该采取激进型筹资战略、多样性投资战略,高股利、现金性股利分配政策(郭美芸,2010)。
在衰退期,企业销售业绩下滑,很快陷入亏损,财务战略转向使用短期资金。企业主要资金来源是借款,以进行合理避税,最大限度提高企业利润,所产生的利润基本都会通过股利的形式分配给股东。高负债筹资、集权型投资的战略着眼并购、重组再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这个阶段的企业应该采取的战略。
企业生命周期规律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们的一切努力只能在企业生命周期规律的框架内起作用。我国国有企业是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即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产生的,这种组织的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壮大,不断走向繁荣,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或者说在相当一段的历史时期,其生命力是其他形式的企业所无法相比的。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劳动生产力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客观上极大地限制了国有企业的发展,而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按照企业的轨迹运行,却走了一条异化的道路。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要彻底纠正企业的异化问题,让企业在自身的轨迹里面运行,让国有企业遵循自身的生命周期规律。
[1]李培滇:国有企业改革应该遵循企业生命周期规律[J].经济问题与探索,2001(7).
[2]俞卫国:成长期企业财务战略研究[D].厦门大学,2009.
[3]刘志远:企业财务战略[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郭美芸:基于生命周期的企业财务战略定位及预算管理模式选择[J].财会通讯,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