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淑新,林 丽
(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长春 130012)
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他在专著《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提出“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的新概念,这是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是最主要、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他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又一个贡献[1]。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纽马克认为:保证再现源文本预警意义的前提是符合目的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直译:经直译后,只是源文本的基本意义得到了体现,忽略了源语用词的语境因素。尽管与目标语的句法结构相同,但与语言使用场合不符。所以翻译工作的前提是译者必须忠于原作者,符合源语的文化。如果翻译过程中对源语内涵意义的理解形成了障碍,可以加入必要的解释。力求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最大化地接近源文本是纽马克在交际翻译中的主要观点。
即交际翻译首先要忠实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读者,从而读者很容易就能理解译文。总之,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很有启发,很具指导意义[2]。
作为英语语言中最基本的表意单位,词汇是语言变化过程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恰当巧妙地运用词汇特点,利用词汇所负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来表达某一观点,是新闻报道记者最常使用的手段之一。因此,从词汇层面上去探讨新闻英语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将具体分析新闻英语词汇的各种特点及其翻译方法。
(1)小词
小词指的是那些字形短小,音节不多而意义比较广泛的词。英语新闻力求用有限的字数来表达新闻内容,为此,在措词上尤其要狠下功夫,选词尽可能经济达意、简短明了,偏爱选用那些短小精悍或字母最少的词。这是因为短小易懂、形象生动的措词不仅能增强新闻的简洁性和可读性,而且还能节省版面篇幅。例如:aim-purpose,object目的、目标;drive-campaign,movement运动、活动;talk-negotiation,lecture谈判、演说;blast-explosion爆炸、爆发;back-support,bolster支持、鼓励;bid-attempt,offer尽力、出价;up-increase,raise,heighten 增长、上升、提高。下面我们看一个新闻例句:
Expertgroupslargely back Obama'snuclear stance.(Washington Post,3/12009)。
译为:大部分专家组的专家支持奥巴马的核立场。
在上述句子中,“back”用作动词。作为动词,“back”有很多意思,如支持,后退,背书,下赌注等。语义翻译要求译者要充分考虑上下文的语境和尊重被用语的场合。而语境包括时间、空间、情景等等。在这个例句中,译者考虑到了上下文的政治背景和尊重了用语的政治场合,而且为读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因此,他选择了“支持”作为恰当的翻译。
(2)借用词
借用词,包括借用外来词、俗语、俚语和借用地名、人、物等名称。借用外来词,如“Kungfu”一词源于中文,指“功夫、武功”之意,现在英语中泛指武术动作片。“Blitz”源于德语,指“闪电战”,“Jujitsu”源于日语,是日本的一种“柔术”,“Algebra”源于阿拉伯语,是数学的一种,其中字母和符号被用来代表数字,译为“代数学”。为了使英语新闻能够迎合不同层面的读者,在注重内容真实性的前提下,还可借用俗语和俚语。下面我们看一个新闻例句:
Mainland kung fu star Zhao Wenzhuo will show off his skills in Wudang martial arts in his new film.(China Daily,5/62012)
译为:内地功夫之星赵文卓将在他的新电影《武当》里展示他的武术。
借用地名、人、物等名称。新闻英语的受众是极其广泛的,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差悬殊,这就要求记者尽量使用大多数人都能理解而又生动形象的词语。其中较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经常在新闻报道中借用各国首都等地名、著名建筑物名称以及政府首脑姓名,以替代该国或其政府及有关部门机构;有时还借用某个物名来表示某个意思,这是新闻英语的独创。如用Big Apple(大苹果)指代纽约市,用Broadway(百老汇大街)指代美国(或纽约市)商业性戏剧(业),用Hollywood(好莱坞)指代美国电影界和电影业,用Pentagon/Penta(五角大楼)指代美国国防部等等。这些词在英语新闻中常常出现,根据语义翻译的要求,翻译时译者必须考虑上下文的语境和中国读者的习惯,但不必对这些词进行详细的解释或者描述,只需按字面意思翻译。
(3)整合词
通过拼缀法构成的新词也时常出现在英语新闻中。如Medicide(medically assisted suicide)医助安乐死、Amerindian(American Indian)美国印第安人、Maglev(magnetic levitated)磁悬浮列车等等。这些词出现时是因为新闻报道者要报道的新事物新概念是不存在的,所以需要通过截取几个单词的前面或者后面部分来组成新词。
A vaccine being tested right now could help save lives in a future bird flu pandemic,UK scientists claim.(BBC NEWS,9/102008)
译为:英国科学家宣称,他们现在正在测试一种可以在未来禽流感爆发时拯救生命的疫苗。
“Bird flu”是一种在鸟类中,尤其是鸡禽中传播的疾病,并能够从禽类传播给人类,甚至导致死亡。之所以将这种病毒称为“Bird flu”就是根据它的传染源。但是在中国,所有读者都已经了解什么是“Bird flu”,因此在翻译中,遵循交际翻译原则,为了能够有效地实现交际目的,译者可直接翻译成“禽流感”,不必进一步对该病毒作出解释。
为了使报道的内容更为形象、生动,报道的形式更为新颖、多样,新闻英语也常常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其中,隐喻(Meta-phor)、明喻(Simile)、双关(Pun)等写作手法均在英语新闻中得以广泛运用。而交际翻译把效果作为标准,为了使读者获取更加准确的信息,译者有时找不到对等的词汇,因此他们会以译入语为中心进行翻译,尤其是修辞的翻译。
(1)比喻
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例如:Unchecked violence has already dulled the luster of the Big Apple.The daunting task before its leaders is to prevent it from rotting to the core.
译为:肆无忌惮的暴力犯罪以及使绰号为大苹果的纽约黯淡无光了。领导人面临的令人气馁的任务是防止它腐烂穿心。
新闻中将暴力犯罪暗喻为腐烂的苹果。读者对烂苹果很熟悉,当他们读到这里时会在脑子里形成一个画面,有他们自己的理解,而且用“腐烂穿心”来描述对纽约城的破坏,这就达到了交际翻译以效果为标准的要求,语言生动形象。因此,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相比会比较通顺、简朴,译文通常会比较长[3]。
下面这个例子是一则新闻的标题:
A Lesson from the Toshiba's“Patch”
译为:东芝“补丁”中国人恼火
这条新闻的内容是关于东芝电脑索赔事件的。由于东芝公司本身在生产上出现的严重错误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大量的数据遗失问题。就赔偿事宜,东芝公司对美国用户和中国用户提出了不公平的解决方案:不同于美国用户可以得到大笔赔偿款,中国用户仅能得到修补电脑错误的补丁软件。因此,遵循语义翻译原则,将“Patch”译为“补丁”,既可以达到修辞的效果,又能保留原文作者的意图。
(2)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例如:I finally figured out how government works.The Senate gets the bill from the House.The President getsthe bill from the Senate.And we get the bill for everything.
译为:我终于弄懂了我们的政体是如何运作的。议会的提案由众议院转到参议院,再从参议院把提案转到总统。接下来就轮到我们支付一切账单。
以上的例子中,bill一语双关,既指“清单”、“票据”,又指“法案”。因此,交际翻译很好地发挥作用,译者在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考虑场合。这里是对政府的反讽。
综上所述,英语新闻作为日益重要的传播媒介,研究意义重大。新闻的语言精确简洁,因此准确地理解新闻词汇和修辞是做好翻译的关键。本文把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作为翻译方法来解决新闻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把握英语新闻的翻译标准,提高译文质量,从而有效地实现新闻的交际和传播。
[1]李亚秋.试谈纽马克的翻译理论[J].教科文汇,2007(6):181.
[2]陈婧.彼得·纽马克的文献类型翻译理论的分析与探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05):58-70.
[3]杨莉.浅谈彼得·纽马克的文本范畴理论与翻译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08(0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