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译 《黑奴吁天录》解析

2012-08-15 00:50马彦婷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殖民主义林纾汤姆

马彦婷

(福建工程学院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108)

□翻译学研究

林译 《黑奴吁天录》解析

马彦婷

(福建工程学院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108)

以后殖民主义的翻译理论视角对林纾译本 《黑奴吁天录》进行解析。通过与原作《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比照,突出译本的翻译策略和语言特征,探究其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强调林纾在译文中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揭示译本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黑奴吁天录》;归化翻译;爱国精神

十九世纪末,中国遭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蚕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胸怀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想,通过文学作品唤醒大众的救国意识,林纾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林纾是福建闽县人,当时的福州作为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是帝国主义进行殖民贸易和文化侵略的重要场所。林纾青年时期便关心时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而后成为我国以古文翻译外国小说的第一人。值得注意的是,林纾对西方文化持一分为二的看法,在林纾眼中, “西方列强是作为敌人和老师这样双重角色被接受和理解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林纾,因而他既大力提倡西学,同时又保持对西方的警觉”[1](P154)。正是基于林纾对于西方文化的理性态度,林译小说才得以开阔了我国文人的眼界,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同时也巧妙地成为半殖民地时期的中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利器。本文拟从后殖民主义的翻译理论视角对林译本 《黑奴吁天录》进行解析,分析译本的翻译策略和语言文化特征,进而探究译本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揭示其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综述

从理论渊源来看,后殖民主义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二十世纪初两位思想家的理论的影响,即安东尼·葛兰西的 “文化领导权”和弗朗兹·法农的 “民族文化”分析理论[2](P54-55)。与传统翻译理论不同的是,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直接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重在关注隐藏在译文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斗争和权力运作,因此,“后殖民主义翻译不再单纯关注语言层面的对等,翻译的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等都成为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及实践的关注点,如,不同文化之间由于存在着政治权利的不均衡,文本间是否能建立起平等的对话关系等”[3](P133)。

鉴于这种差异,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一般有两种选择:归化和异化。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指出,“归化翻译通常指以目的语文化为主导的翻译策略,即运用目的语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法,使译文更通俗易懂,更适合于目的语读者;异化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即尽力再现原文的色彩,以便更好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3](P133)。对于林译小说而言,作者重点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将西洋文字翻译成中国古文,将小说中无处不在的西方文化特征用中国式的语言转达,甚至用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替代,从而使中国读者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作的风貌,从而有效地抵挡了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又能很好地保留原文的精髓和内涵,起到激励民众、奋起报国的积极作用。其中一个典型的例证便是林纾的译本 《黑奴吁天录》。

二 林译 《黑奴吁天录》的后殖民主义研究

《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是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的代表作,小说以其对黑奴悲惨经历的逼真描写和对奴隶制的无情批判而闻名于世。在美国社会废除奴隶制漫长而艰辛的进程中,《汤姆叔叔的小屋》成为了废奴运动的一面旗帜,史学家更将其列为 “南北战争起因之一”[4](序言)。林纾在译作中多处洋为中用,借发生在大洋彼岸的故事,抒发自身的爱国情感,经过适当的增删以及调整,不仅保留了原文基本的故事框架,而且译文中 “汉化”的表达方式更容易中国读者的理解和引起共鸣。在下文中将从三个方面切入,分析 《黑奴吁天录》的翻译特征,以及其中暗含的反殖民思想。

(一)译文中对基督教的回避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两大源头之一,西方的众多著名文学作品无一不倾注了作者的宗教思想。在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斯托夫人多次让她的主人公从宗教层面思考问题,让饱受压迫的黑奴们从基督教中寻求慰藉,从而使得她的小说成为传播基督教理念的重要平台。而中国并无宗教传统,虽然在林纾生活的时代,已陆续有西方传教士远涉重洋前来传道,但当时的老百姓对基督教仍很陌生,同时中国文人对传统文化仍有足够的信心,因此,林纾在翻译中对于原作一些涉及到宗教的段落大幅度删减,使译作与原作呈现一定程度上的不对应性。

小说的主人公汤姆是一个极其善良而又虔诚的黑奴,在劳苦艰难的一生中,他始终以基督教为精神寄托,常用宗教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并帮助其他受难的人们,然而这也导致了他的逆来顺受和不反抗态度,最后惨死于奴隶主的皮鞭下。作者在他身上倾注了最多笔墨,宣扬基督救世思想。白人奴隶主圣格来是黑奴汤姆的第二任主人,他对黑奴较为仁慈,但怀疑宗教,不信基督。在第二十七章圣格来的女儿夜娃死后,笃信基督的汤姆试图用耶稣来安慰圣格来,他说, “If Mas’r could only look up, --u p where our dear Miss Eva is,--u p to the dear Lord Jesus”,然而后者却回答他 “Ah,Tom!I do look up;but the trouble is,Idon’t see anything,when I do.Iwish I could”[4](P300),暗示圣格来对基督教的怀疑态度,这引发了第二十八章当中,圣格来与其姐的讨论,“My view of Christianity is such...that I think noman can consistently profess it…”[4](P312),以上这些关于基督教的探讨在林纾在译文中均被删减。汤姆根深蒂固的宗教观念尤其体现在小说的最后几个章节。在第三十四章中,汤姆被残暴的奴隶主李格里鞭笞,李格里的妻子凯雪去看他,他对凯雪说,“I know the Lord(上帝)’ll help me,and bringme through”[4](P360);而当李格里再次鞭打奄奄一息的汤姆时,问道 “Who the devil’s going to help you?”,汤姆面无惧色地回答,“The Lord Almighty(全能的上帝)”[4](P378)。上述提到的这些在林纾的译文中都是没有体现的,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看出,林纾在译作中刻意回避了原文中涉及基督教的部分,如此既消除了读者对译文的陌生感,又能适当对基督教思想进行抵制,防止西方文化更深层次的渗透。此外,在思想内涵方面,由于林纾对宗教思想的巧妙回避,原文中一些涉及到对上帝的崇拜、相信基督能够救世的观念在译文中也荡然无存,这就便于译者激励民众根据中国自身国情、用自己的方式抵抗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使译本具有积极的警世作用。

(二)译文中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代入

林纾在 《黑奴吁天录》中不但巧妙地抵制了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渗透,而且也给译本赋予了原作中所没有的 “中国元素”,即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思想。这一巧妙的替代填补了译文中拿掉西方宗教文化后留下的空白,让当时的中国读者对译作产生亲近感,也使这种归化翻译法为后来的学者翻译西洋小说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中国传统道德中强调的 “忠、孝、仁、义”在译本 《黑奴吁天录》中有很大的体现。例如,小说的第一章里对解而培之妻爱密柳的评价是 “natural magnanimity and generosity of mind”,“high moral and religious sensibility and principal”[4](P9-10),这些都是西方基督教文化的评价准则,而林纾在译文中只用 “仁爱”二字来概括,暗合了儒家传统道德观念。又如,在第五章解而培夫妇的对话中,爱密柳对汤姆的评价是 “Tom is a nobled-h earted,faithful fellow”,林纾则译为 “汤姆事吾极忠,今乃亦在遣中!……尔知汤姆为极忠挚义之人”[5](P14),这里的 “忠” “义”已被灌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英文单词faithful所表达的含义已不完全一致。

小说的第十章讲到汤姆即将被贩卖,与其小主人乔治告别的场景。林纾在译这一部分时突出强调了 “孝道”,汤姆俨然成为了一个告诫其小主人应以孝侍奉双亲的中国仆人。例如,“若违背慈母之训,终天以后,彼苍哪能更赐一慈爱之娘亲予小主人耶”,“盖极望吾小主为一代伟人,万勿肆口出言,以逢二亲之怒”[5](P45)等等,这些都是原文中所没有体现的。

另外,林纾在 《黑奴吁天录》中也暗示了其对女性的态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地位低下,应遵守 “三从四德”的教条,且被剥夺了参政的权利。林纾也将这一观念带入译文中。在小说的第九章,当马利亚询问其夫钵特因议会之事时,译文中的钵特因便想,“议院之言,彼女子何由发问?”[5](P34),后又质问其妻 “尔妇人,何由发此伟论?”[5](P34-35),而原文就没有这样的意思。又如,在第十一章哲而治提到其姐时,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She was a pious,good girl,--a member of the Baptist Church, --a nd as handsome asmy poormother had been.She was well brought up,and had good manners”[4](P109),而林纾则译成 “吾姊人极贞整,吾母处闺中,训迪又极严,故吾姊氏婉淑有礼”[5](P51),去掉了原文讲到其姐笃信宗教的部分,代之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女子应 “贤淑”、“守礼”的道德准则。

(三)将原文中对美国奴隶制度的愤慨转化为译文中对帝国主义的控诉

在小说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作者对黑奴汤姆的遭遇倾尽了大量的笔墨,但同时,作者也另外开辟了一条线索,讲述汤姆的第一位主人解而培辖下的一名女奴意里塞及其夫哲而治的故事。与汤姆不同的是,这两人具有反叛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最终逃出牢笼,来到加拿大,获得了永远的自由,而林纾作为译者,一个满怀报国热情的中国文人,对这一情节也定是感慨万千。时值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蚕食,在这种情形下,想要救国保种,理当唤醒民众的爱国意识和民族危机感,理当激励民众奋起抗争,认清西方列强的丑恶面目。因此,在 《黑奴吁天录》中,林纾多次 “借题发挥”,即借哲而治之口,将原文中哲而治对美国奴隶制度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翻译得十分到位,同时,也将正义之气和满腔愤慨灌注到译文当中,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让人读之,感同身受。

例如,在原文第十一章,哲而治因不满主人暴虐,遂逃出牢笼。易容来到一家旅馆,不想被一熟人认出,后者以 “国法”、以 《圣经》的训诫劝告哲而治认命,不要做出危险的举动,哲尔治坚定地反驳他,话语中带有思辨色彩,有极强的说服力,林纾的翻译如下:

“君何由屡言吾国家,吾国家究安在?……若言律法,而吾之律法又属何条?凡言律法者,律其国民向法,尤必与国民公订……今彼私立之法,必令吾辈陷身入地,更无自见天日之时。吾尚忆礼拜堂牧师之言:‘凡统辖天下之柄者,是天下人举而奉之,非统辖者敢自诩而统辖也’ ……”[5](P50)

字字句句,虽是在说奴隶制的丑恶和种种不公,但读来却更像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声讨。林纾在译本的 《跋》部分便指出,“观哲而治与友书,意谓无国之人,虽文明者亦施我以野蛮之礼;则异日,吾华为奴张本,不即基于此乎?”[5](P206)上述言论与译文有着紧密联系之处。帝国主义列强肆意践踏中国的领土,妄图将其变为殖民地,所有这一切皆是 “统辖者自诩而统辖”,而作为被侵略被奴役的中国,恐怕也只能发出 “吾国家究安在”的呐喊,若放任帝国主义的暴行,不奋起反抗,中国民众也终有一日会沦落为 “无国之人”,与美国黑奴无异。

哲而治最后是这样收尾的,“You say your fathers did it;if it was right for them,it is right for me”[4](P110)!原句的阐述较为隐晦,而林纾的翻译则一针见血——“且美国之自由,盖同英伦力争而得。今吾之自由,必当力与美人争之”[5](P52),读来颇似号召国人积极行动起来,抵抗侵略者的暴行,与林纾 《跋》中的几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若夫日本亦同一黄种耳,美人以检疫故,辱及其国之命妇。日人大忿,争之美廷,又自立会与抗。勇哉,日人也”[5](P206)!

在译文中,林纾也借文中角色告诫读者,不可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第二十三章里,圣格来的兄弟爱而弗雷特有一段关于治奴之术的话,“they mustbe keptdown,consistently,steadily,as Ishould... Itmakes a terrible slip when they get up”[4](P266),林纾将其译为 “吾制奴自有法:先塞其智慧。既无智慧,安有振奋之日”[5](P128)。将 “keep down”译为“塞其智慧”,可见林纾的良苦用心。他是在提醒读者,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殖民还有一种卑劣的手法,即思想上的殖民,也叫愚民,使中国人变得麻木不仁,失去了反抗的动力。在译本的 《序》中,林纾这样说道,“而倾心彼族者,又误信西人宽带其藩属,跃跃然欲趋而附之。则吾之书足以警醒之者,宁可少哉”[5](P1)!从上文足以看出,林纾提倡国人学习西方,但不是盲目西化,要堤防帝国主义 “塞其智慧”之举,认清帝国主义殖民的本质,同书中的哲而治一样,对奴隶主阶层作 “有智慧”的斗争。

综上所述,林纾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翻译了 《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并将标题名为 《黑奴吁天录》,暗示了林纾翻译此小说并非仅仅向中国读者叙述美国黑奴的惨状,更在于为国人敲响警钟,这一点从其译本之 《序》和 《跋》中便可见一斑,里面说道,“黄人 (华工)受虐,或加甚于黑人”[5](P1),“(《黑奴吁天录》)其中累述奴惨状,非巧于叙悲,亦就其原书所著录者,触黄种之将亡,因而愈生其悲怀耳”[5](P1),“则吾书虽俚前浅,亦足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5](P206)。

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为基础,从三个角度层层递进地分析了林译本 《黑奴吁天录》,不但解析了译本的语言特色和翻译策略,即归化翻译策略,还强调了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对译本的影响。林译 《黑奴吁天录》通过对原文中基督教文化的弱化甚至是回避,巧妙地将翻译重点引入到故事的基本情节中,并在译文中添加进 “汉化”的语言,用中国传统文化及道德来替代西方宗教文化,使中国读者身临其境,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然而,林纾翻译 《黑奴吁天录》的本意远非在此,他是希望通过小说这样的文艺形式,掀起爱国保种的政治热情,如此,便给原本就极具文学价值的 《黑奴吁天录》赋予了极大的社会价值。

后殖民主义翻译关注的焦点之一,还在于原文和译文之间是否存在平等的对话关系。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本身便是一本传世名作,然而,这毕竟是一本西方人所著的小说,里面的许多情节和观点带有极强的西方宗教文化烙印。林纾的译本给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文人提供了很好的翻译范本,他的译本与原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平等的对话关系,并不因为原作者斯托夫人是西方人,林纾便在译本中完全摒弃他自己的理解;相反,林纾适当地对原小说进行解构,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译本进行再创造,最后为中国读者所接纳,还深刻影响了后来鲁迅等人的创作,正是与当年斯托夫人推动美国废奴运动一样,推进了中国反殖反封建的斗争进程。也可更进一步说,林纾通过对文本的翻译,与斯托夫人之间进行了一次跨越国界和时空的平等对话,因为正义、公平、博爱一直是全人类为之奋斗的目标,在这样的层面上,原作 《汤姆叔叔的小屋》和译作 《黑奴吁天录》的理念和精髓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和统一。

[1]舒 畅.林译《汤姆叔叔的小屋》与社会意识形态[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

[2]薛沛文.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翻译观的比较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

[3]张丽云.后殖民翻译视角下《孔子》的字幕翻译[J].电影文学,2011.

[4]Mrs.Harriet Beecher Stowe.Uncle Tom’s Cabin[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2.

[5]林 纾,魏 易.黑奴吁天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王立桩,赵 勇.殖民主义研究中的“唯西方”倾向述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1).

H059

A

1674-3 652(2012)09-0 101-0 4

2012-07-26

福建工程学院科研发展基金资助项目(GY-S10043)。

马彦婷,女,福建福鼎人,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赵庆来]

猜你喜欢
殖民主义林纾汤姆
贪吃的汤姆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拥抱
掉钱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
——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
史蒂文森小说《金银岛》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