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宏,周亚东
(安徽中医学院 人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华佗医学成就形成的主客观因素探析
王晓宏,周亚东
(安徽中医学院 人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华佗以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对医药的创新发明而名扬千古.华佗取得如此之高的医学成就主要是他个人主观努力的结果,同时东汉末年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他的熏陶与滋润也是促使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华佗;医学成就;主观因素;客观因素
华佗(约公元2世纪—3世纪初),字元化,沛国谯(即今安徽省毫州市)人.千百年来,华佗以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对医药的创新发明而名扬千古.华佗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之高的医学成就,并非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探析华佗医学成就的主客观因素,以期对当今中医药人才的培育有所启示.
华佗医术全面、精深.他不仅擅长内、外、妇、儿科,还发明了麻沸散,懂养生之术、创制出一套运动保健体操“五禽戏”.他在诊断上也出神入化、炉火纯青.“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1](P799)华佗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根据相关史料中的记载,我们可以把华佗的医德总结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济世救厄,服务民众;二、尚仁贵德,不慕权势;三、刻苦进取,谦虚好学;四、钻研技艺,创新学术;五、坦诚待患,方便病人;六、授业解惑,无私奉献.”[2](P31)华佗一生著述也丰富.“关于传世至今,被后世相当多学者认可的华佗著作或深种着华佗思想的他的弟子们的著述,主要有《华氏中藏经》、《内照法》、《华佗神医秘传》、《华佗授广陵吴普太上老君养生诀》等…….”[3](P32)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是《素问·著至教论》中提出的学医者应具的知识结构.古代名医通常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华佗自幼刻苦好学,“兼通数经”.[4](P799)功成名就之后,仍虚心好学.华佗拜师学艺的故事,至今仍传为佳话.中医文献博大精深,汗牛充栋,勤学苦读是学好中医不可或缺的要素.华佗不仅勤奋好学,而且志向远大.“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5](P799)他以医济世,不辞辛苦深入民间,为人民群众解除疾病之痛.正是这种坚定的志向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才使他取得卓人的成就.
到汉代,“当时中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 而古代医家,如战国时期的扁鹊,西汉的仓公,东汉的涪翁、程高等,所留下的不慕荣利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所有这些都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6](P137)特别是以《黄帝内经》为标志的中医学理论基础已初步形成,为后来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华佗的学术思想多来源于《黄帝内经》.如华佗在其“伤寒论”中提出皮、肤、肌、胸、腹、胃六层辩证法就是在《内经?热论篇》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
华佗除研修前人的医学成果外,还非常注重实践和吸取民间的医药经验.他“游学徐土”,[7](P799)一生行踪广阔.“经相关传记中的史料和所治疾病的医案考证、推断后认定,他先后到过彭城、丰、沛、盐渎、东阳、朝歌、许都、甘陵、河内、东城、广陵、邺等地,足迹遍及安徽、江苏、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地,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走方医的生涯.”[8](P2)在行走民间时遇到路人有病,他就告诉人怎么治,群众有医药方面的经验也来告诉他.《后汉书》华佗本传:“佗尝行道,见有病咽塞者,因语之曰:‘向来道隅有卖饼人,萍齑甚酸,可取三升饮之,病当自去.’”[9](P801)萍齑是当时卖饼人用来供客用的一般食品,能做药用,这就是老百姓生活经验的积累.中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中医人才的培养特别要注重临证实践能力.华佗不仅读万卷书,而且行千里路,这为其医学成就的取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佗不仅善于继承前人的医学成果,而且还勇于创新.华佗依据《神农本草经》中关于乌头、莨菪子、羊踯躅等性能功效的记载,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创立麻沸散.又从饮酒能使人醉而不省中得到启示,用酒服麻沸散,提高了麻醉效果.中医药的发展主要靠创新.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要像华佗那样,在深厚的中医药学功底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不断创新,中医药的发展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华佗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十分动荡的年代.诸侯争霸,水旱成灾,民不聊生.曹操在《蒿里行》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当时社会景况的真实写照.不断的战祸,造成死伤累累,瘟疫流行,疾病丛生,对医学的要求更加迫切.特别是华佗活动的河南、安徽、江苏一带是是魏、蜀、吴三国相争的战略要地.中国传统社会瘟疫与疾病的控制大多依靠民间医疗资源.因此尽管华佗并不愿意看到人们饱尝战乱疾病之苦,但客观上也给他提供了较多的医疗临床机会.
秦汉以来由于政治统一,经济繁荣,为科学文化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王充的《论衡》,张衡的“浑天仪”,《九章算法》及冶炼技术的提高都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即使在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战争频繁,但科学文化技术方面仍有辉煌成就.如汉代冶炼技术进步,如华佗剖腹所用之铍刀,其弟子樊阿“凡医咸言,背及胸脏之间不可妄针,针之不过四分,而阿针背人一、二寸,巨阀胸脏针下五、六寸,而病皆廖.”[10](P804)的钢刀和钢针都是汉代冶炼技术进步的结果.
此外,“在华佗成长的过程中,除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外,盛产药材的家乡也给他以不少的影响.谯县出产多种药材,如“毫芍”、“毫菊”,早已闻名天下.再加水陆交通较为发达,所以谯县自古就是一个药材的集散中心.”[11]在这样一个有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积淀的地方成长,华佗耳濡目染,必然深受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思想对古代医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在古代医家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但受过儒学思想的熏陶和滋润,许多医者都把悬壶济世,舍利取义作为自己的崇高追求.《三国志》所载:“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日:‘此可以活人.’”[12](P802-803)华佗虽在濒死之时,也不愿看到活人的医学毁灭.正是这种仁术,仁心才促使华佗在医学领域中探索、奉献,取得如此成就.同时儒家思想还铸就了古代名医坚强的气节.在封建社会里,读书人大多以出仕为荣,华佗则不然,其终身以医为业,济世救民,坚定不移.即使曹操想召他为侍医,亦不从,屡次拒绝,表现出一位医者崇高不屈的的气节.
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的道家思想,与儒家互为补充,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华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医学素养的塑造.华佗一生淡泊名利,以医济世,不肯为官做吏,即使招致杀头之祸,也不愿为曹操当侍医,都足以证明华佗的思想行动,受到道家无为、养性的思想影响的.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到老时,依旧身体健壮.“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13](P799)其健康长寿的秘诀就在于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的淡薄名利的养生观.不过分追求名利,保持宁静淡泊的心态对待生活,才能健康长寿.他创造的健身养生体操“五禽戏”可能受到庄子“熊经鸟伸”、“老子五禽六气诀”的启发,更是长期隐居深山的修道者观察禽兽动作而模拟创造出来的.总之,疏于名利,无为自然,甘于寂寞,耐得清苦,才使华佗在德与术方面都有所建树.这对于当今市场经济下的医者仍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总之,华佗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个人的主观努力是打开华佗成功的必由之路,而一定的时代背景也在客观上造就了华佗.当代医者同样有成为医药名家的时代际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大为增强,对医疗发展有了新的更高的需求,特别是中医在自我保健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中医药领域大有可为.
探讨华佗医学成就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寻踪古代医学名家的成长际遇,旨在传承和弘扬华佗的医学精神,为中医药的发展与广大造就出华佗式的德艺双馨的中医药人才.
〔1〕〔4〕〔5〕〔7〕〔9〕〔10〕〔12〕〔13〕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3〕温长路.华佗研究钩沉[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2).
〔6〕沈斌,等.华佗—中华传统文化的表征[J].中医学报,2011,(2).
〔8〕钱超尘,温长路.华佗研究集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
〔11〕http://baike.baidu.com/view/1790263.htm.
R-092
A
1673-260X(2012)10-0054-02
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ASS2012130)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