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辉,徐连军
(宿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散打是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散打运动始于1979。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1989年成为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在1993年、1998年分别成为世界武术锦标赛、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2002年举办第1届散打世界杯赛,并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设项目。散打运动在30多年的蓬勃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散打比赛观众不多、媒体关注少,人们对“散打王争霸赛”“中泰争霸赛”等节目兴趣逐渐降低。散打比赛观赏性较差,是主要原因之一[2]。散打比赛过程野蛮、暴力,相互抱缠现象严重,高分难度动作运用较少,比赛技术动作较单一,散打服装、护具设计缺乏特色等,都严重影响了散打比赛的观赏性。缺乏观赏性的散打比赛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逐渐失去观众、失去大众基础,如果散打运动再失去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支持,散打运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会影响散打运动向更高水平发展。针对如何解决散打观赏性的研究较多,但多集中在散打不分化的前提下进行研究,所得结论多不具有操作性。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提出相应对策,解决散打比赛的观赏性,更好地推动散打项目的发展是散打学者们的当务之急。
1.1 散打比赛过程充斥“暴力”较量,影响比赛观赏性(分开走,类似拳击,同时进行宣传)
散打运动自1979年开展以来,一直走的是竞技化道路,在国内主要通过各类武校、武馆以及各省市的体育运动学校、各大体育学院武术专业等进行传播、推广。由于散打运动在我国并没有很好的普及,群众基础差,人们对散打不甚了解,甚至有些人误认为“学散打”就是“学打架”。
散打技术简单实用、比赛过程充斥暴力,训练、实战过程充满危险是人们对散打运动的总体印象。而2004、2011散打规则从1998规则的“鼓励打点”变化到“鼓励重击”、注重击打力度,规则中规定用腿法击中对方头部得2分,被强制读秒一次对方得2分,这些规则的实施,使散打更加具有“暴力”之嫌。散打比赛运动强度大、身体对抗性激烈、技战术复杂,单从理论上讲,散打技术复杂、全面,可运用技术较多,比赛过程应该更加具有观赏性。但是由于运动员和教练员更注重结果,使得比赛过程中所运用的技术都是以简单、易得分、不过度损耗体力的角度来进行攻防战术安排。重拳、重腿、击倒、受伤充斥着比赛的全过程。以“武林风”为例,该栏目只允许运动员佩戴“护裆”“护齿”等简单的护具,护具的减少和改变使比赛的节奏、氛围变得更加惊险和暴力。虽然也满足了一部分观众的观赏需求,但是由于比赛场面过于暴力,使得散打失去技艺较量的观赏性,导致更多的人群远离了散打。
1.2 散打比赛相互抱缠严重,影响比赛观赏性(鼓励真正的快摔)
相互抱缠指的是消极搂抱和无效摔法搂抱,消极搂抱指的是在散打比赛中,有些运动员使用进攻手段进攻对方后,立即抱住对手,限制对方技术动作发挥,或者不采取有效进攻手段、而抱住对手阻碍对手进攻,而且这种方法反复使用。比赛双方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最终目的就是战胜对手、获得比赛的胜利,一方运动员采用摔法进攻对手,对手必然进行反击。双方运动员如果摔法技术水平相差很大,就会出现快速摔倒对手的情况,反之则会抱缠在一起,产生“无效摔法搂抱”[4]。相互抱缠在散打比赛过程中大量的出现,使散打比赛的连续性、观赏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散打规则修改至今,相互抱缠问仍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1.3 散打比赛高分难度动作运用较少,影响比赛观赏性(降低高分动作的评价要求)
早在1998年版散打比赛规则中,就提倡高难动作在比赛中的运用,由于规则对高、难动作的“击中”的标准与一般腿法的“击中”标准要求相同,导致一些运动员采用高、难动作进攻对手却很难有效得分。由于高、难动作“击中”要求相对过高,导致很多教练员和运动员逐渐放弃了高、难动作的训练与运用。为了增加高、难动作的运用频率,在2002新的规则中,将高、难度动作的得分由3分增加为4分,然而规则修改效果并不明显,高、难度动作在比赛中依然运用很少。由此看来,引导的方向是有的,但具体的措施却不是那么有效[5]。而在2004规则中,由于彻底取消了高难度动作评介,在比赛时高难度动作几乎绝迹,导致散打比赛过程平淡无奇,兴奋点极少,严重影响了比赛的观赏性。
1.4 散打比赛技术动作较单一,无特色,影响比赛观赏性(改变规则的评价标准)
在1998年版规则实施期间,由于规则鼓励打点,不鼓励重击,由于规则的不完善,比赛时过程中就频繁出现“小边腿加后直拳”“唯摔获胜”等技术单一、无特色的情况,严重影响散打比赛的观赏性。而在2004年版规则中,规则改为鼓励重击,教练员与运动员在指导与训练中就更加注重拳、腿的力量训练,注重耐力的训练,注重击打效果,散打技术就更趋向与简单化,边腿、直拳、摆拳几乎就成了主要的进攻与防御手段。散打比赛倾向于简单的硬拼、硬打,失去了散打原有的“远踢、近打、贴身摔”的独有风格。
1.5 散打服装、护具设计缺乏特色,影响比赛观赏性(重新设计护具)
项目服饰是人们对项目的第一印象。散打的服装为红色和黑色的“短裤背心”,这种服饰的优点是:适合对抗比赛,有利于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发挥。但是散打服装并没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普通大众很难区分开散打服装与拳击、田径、球类运动员服装的异同。在比赛时,毫无特色的服装严重影响比赛的观赏性。
散打护具也同样分为黑色和红色两种,首先从视觉上就起不到令人赏心悦目的感觉。由于散打服是短裤背心,因此散打护具的护臂、护腿、全裸露在外,既影响美观,同样也不利于运动员动作的发挥,使人产生笨重的感觉,同样影响散打比赛的观赏性。
散打竞赛规则是制约和影响散打比赛观赏性的主要因素。“规则决定技术”,现在实行的散打竞赛规则目的在于提高散打的击打力度、抗击打能力,比赛耐力,更加注重的是比赛的胜负结果,忽略比赛过程的观赏性,这与我国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对胜利的关注不无关系。只有散打竞赛规则分化发展与创新才是增强其观赏性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同时也是扩大散打影响力、扩大散打后备人才的必由之路。首先散打运动应分化发展,分化成职业散打和业余散打两个体系,同时在比赛、宣传中应明确职业散打与业余散打的区别。职业散打可以按照散打现行规则导向发展,内容修改目标应是散打的职业化,职业散打规则的制定应注重竞技、注重对抗、终极目标是散打职业化。业余散打规则的制定应重视比赛观赏性、削弱竞技、弱化对抗、强调技艺对抗、终极目标是大众普及。
3.1 针对散打比赛过程充斥暴力,业余散打规则应继续采取鼓励打点、不鼓励重击、拳法不允许连击对方头部,拳法、腿法击中对方头部得1分的规则,同时应规定重击读秒不得分的。
3.2 针对散打比赛相互抱缠现象严重的情况,业余散打规则应采取:1秒钟内摔倒对手得3分,在两秒钟内摔倒对手得1分,鼓励真正意义的快摔,提高比赛观赏性。
3.3 针对散打比赛中高分难度动作运用较少、比赛动作较单一、无特色的情况,业余散打规则应降低高分难度动作的“击中”标准,并给予继续给予4分的高分。
3.4 针对散打比赛运动员运用动作较单一、无特色情况应该继续鼓励以腿法为主,拳、摔为副的规则体系
3.5 针对散打服装与护具设计缺乏特色,首先散打服装颜色和护具颜色可根据运动员的训练年限采用不用的颜色。可借鉴散打段位的一段(青鹰)、二段(银鹰)、三段(金鹰)、四段(青虎)、五段(银虎)、六段(金虎)、七段(青龙)、八段(银龙)、九段(金龙)的“青色、银色、金色”设计不同颜色的服装。同时服装设计应显示一定民族特色。护具设计应该研发新型材料,朝着安全性、轻便型方向研制。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
[2]汝安.从竞赛规则角度增强散打比赛观赏性的改革建议[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3):88-89.
[4]徐光辉,李丹丹.对散打比赛中相互抱缠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判罚建议[J].赤峰学院学报,2011,(6):141-142.
[5]汝安,韦岩陆.丰富武术散打技术的原则与方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