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国芳
(湖南外国语 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6)
浅谈英汉语语言中“中动词”的用法特点
赖国芳
(湖南外国语 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6)
“中动结构”(“Middle Construction”)是英汉语言中一种特殊的句型.它通过“中动词”的巧妙的运用实现了动词从表动作到表状态的变化,赋予了语言运用更多的涵义.不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该动词的用法又有着细微的差别.本文拟从语义特点、属性、条件、形成等方面分别对英汉中的中动词作一个粗浅的探讨.
中动结构;中动词;非作格动词;作格动词
英汉语语言中有一种特殊的句型是“中动结构”(“Middle Construction”).中动结构的意思是形式上是不及物的句子形式,但语义上表达的却是某种被动意义的结构.中动结构的动词,也就是常说的“中动词”,它实现了动词从表动作到表状态的变化,也实现了从及物动词到不及物动词的变化.Stroik认为,中动结构靠句法推导而成,因此,中动词通常都应该具有完整的论元结构,论元降格原则使外论旨角色降至VP附加语位置;内论元通过升格移入结构主语位置.一般来说,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中动词还是比较相似,但中间也存在着差别.本文拟从语义和句法、属性、条件、形成等方面分别对英汉中的中动词作一个粗浅的探讨.
Halliday认为,所谓“中动”,指的是一种语态(voice),他把语态看作语义的范畴,在及物和作格分析中将语义态分成三类,始动(operative)、受动(receptive)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动(middle).如:
a.Mike sold the bike.(始动)
b.The bike was sold.(受动)
c.The bike sells well.(中动)
把这三个句子进行比较久可以看出,英语中的中动词(middle verbs)区别于其他动词,是在于其域内论元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但动作并非以被动形式出现.中动结构中,及物动词由于受语义与句法环境的影响,临时充当不及物动词使用,但又和普通的不及物动词有区别.派生不及物动词表达的事件暗含两个参与者,一个是施动者,一个是受动者.不过,汉语的中动结构也很丰富,许多汉语小句在句法层面没有使动者的体现成分,比如:
a.这件衣服很漂亮,但要花很多钱才能买得起.
b.感情容易破裂.
以上类似的句子又被称作受事主语句,经常会出现一些附加成分.吕叔湘指出,“动词前面附有要、好、难、容易等或后面附有表可能性的得、不等附加成分”(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1984:453).
对于英语中的中动词的形成,语言学界意见不一.其中,Stroik的观点最具说服力.他认为,中动结构靠句法推导而成,中动词具有完整的论元结构,论元降格原则使外论旨角色降至VP附加语位置;内论元通过升格移入结构主语位置.比如:The book reads easily.是通过移位造成的,换句话说,它的底层结构应该是[IP[VP reads the book easily]].而为了检验中动句是否涉及移位,宋国明(1997)运用约束理论,给出了如下句子:
a.Books about oneself read easily.
b.Letters to oneself compose easily.
不难理解a中的oneself与“念书的人”指称相同(coindexed),b中的oneself与“写信的人”指称相同.根据Chomsky约束原则(Principles of Binding Theory)甲(“后应词必须在约束范围内受约束”),后应词oneself既然和“读书的人”(施动者)同标,中动句里就必存在一个隐含的施动者论旨角色.宋国明根据相似的法语结构Ce livre se lit facilement.(其中se充当域外论元)假设出相应的英语结构The book ф-reads easily.(其中ф是假设带“施动者”论元的隐词出现的位置).根据可见条件(Visibility Condition),ф既然可见就必须有格,于是吸收了动词的格(case absorption),使之失去给补语授格的能力.而格的检验(case filter)告诉我们,所有NP都要有格,因此在中动句里,补语必须移到主语的位置以获得格.上面的句子移位前的底层结构可以写作[IP[VPфi-read[NP book about oneself i]easily]].
中动词结构和被动动词一样,都反映了一种抑制论元角色(theta-role suppression)的现象.顾阳(1994)指出,中间动词和被动动词的形成有一个不同点:被动动词形成之后,被抑制的施事者可以通过介词by在句子中表现出来;中间动词没有施事者,只能通过行状副词暗示隐含的施事者.但Stroik(1999)认为中动词和被动动词一样,可以把外部论元(Agent)放在附加语(adjunct)中.降级的(demoted)的 Agent论元可以出现在for-PP中作for的宾语.
a.Physics books always read slowly for Lou.
b.Bureaucrats bribe easily for Sam.
综上所述,由中动结构移位的过程可见,中动词的语汇语义(lexicosemantic)结构和相应的主动词一样,即V.
一般来说,英语中的动词主要有两大类:及物(transitive)和不及物(intransitive),动词的及物性(transitivity)一直是讨论的热点.1978年,Perlmutter第一次明确提出著名的“非宾格动词假说”(“unaccusative hypothesis”),大意是,不及物动词分为两类:非宾格动词(unaccusative verbs)和非作格动词(unergative verbs).有无意愿控制和自主性是这两类动词的主要区别:有意愿控制及自主的非作格动词的唯一论元是域外论元,如“工作”、“劳动”、“笑”等;而无意愿控制或非自主的非宾格动词的唯一论元是域内论元,如“开始”、“融化”、“死”等.中动结构的主语只能是域内论元,因此中动词可以视作非宾格用法的及物动词.因为及物性只是针对具体用法而言的,中动词可以认为是非宾格/作格(unaccusative/ergative).而中动词又并不完全等同于ergatives,中动词和一般ergative用法是有区别的.
1.作格动词描述某一具体事件,具体时间性,比如:“衣服破了”,而中动词是泛指性的(generic),语义指向为“衣服被撕破”这一倾向/习性(propensity)因此中动词是非事件性的(non-eventive),不应该有时态的屈折.比如下面两个例子:
a.the car drove easily ten years ago,according to the driver.
根据司机的说法,这种车十年前以前跑得更快.
b.Clothes are easy to wear.
衣服很容易穿.
这些句子形容的是某一特定时间发生的某一单一事件,具有[+punctuality/tense]的特征,因此很难为人接受,由此可见,中动词具有的泛指性决定了其[-punctuality/tense]的语义特征.
2.middle和Ergative的语义标准是,前者暗示施事者在起作用,而后者则不然.“窗户破了”只是说明了这一事件,但是丝毫未暗示是谁引起了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猜想,玻璃是某人不小心打破的,或者是大风吹坏的.正好相反,“衣服很容易穿“明显的暗示了玻璃是在可在“外力作用”下破裂的,尽管“外力”具体是什么没有明确所指.
汉语里存在大量的受事主语句,正如前文提到的,一些附加成分往往显示出所在句子为受事主语句.
a.这个手机已经用过了.
b.这个梨子吃不得.
c.这种衣服穿在山上很漂亮.
d.英语容易学.
这几类受事主语句中,c、d为典型的中动句,可以分别称为“起来句”和“难易句”.同前面讨论过的英语中动一样,“电脑”和“小孩子”分别是中间动词“使用”和“欺骗”的域内论元,经过名次词组移位提升到主语位置.这个移位过程同样可以用约束原则来进行检验.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句子的来进行比较:
a.自己的车开起来比较顺手.
b.批评自己的报告写起来特别费事.
同样地,这组句子的逻辑形式可以写成:
a’.对于某人X,X觉得开X的车比较顺手.
b’.对于某人X,X觉得写批评X的报告特别费事.
为了不违反约束原则甲,我们同样可以假设一个ф/域外论元,如下所示:
自己的车ф-开起来比较顺手
NP移入前的底层结构是[IP[VPфi-开[NP 自己i的车]比较顺手]]
因此,汉语的中间动词的形成同英语是相同的,都经历了格吸收和名次组位移.而汉英中动词的属性也是大致相同的,都是表示主语的内在本质,具有[+non-eventiveness]的语义特征.
“中动结构”在汉英语语言中普遍存在.仔细分析两种语言中的中动词的形成过程、语义特征以及限制条件就可发现在这几个方面,中动词呈现出很大的一致性,但是,由于象影响效应这样某些条件的限制,又使得两种语言的约束程度又有不同,这正好体现了语言的个性和共性.当然,影响效应不仅作用于中动句,也影响其他的巨型,比如被动结构(nominalpassive)和中文里的把字句、等等,此类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索.
〔1〕Culicover,P.W.,1982.Syntax,New York Academic Press,Inc.
〔2〕Halliday,M.A.K.,1985.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Edward Arnold Ltd.
〔3〕Jacob, R.A. et al, 1968. English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London:Ginn and Company Ltd.
〔4〕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H313
A
1673-260X(2012)01-0194-02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以职场竞争力为导向的CBI教学模式实践研究(HW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