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晴
高考复习通常进行三轮。第一轮为基础复习,以考点为线全面系统地夯实基础,帮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学们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而这些方面的知识,学生总的感觉比较零散,同时,对于综合方面的应用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第二轮复习首要的任务是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第三轮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内容,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在最后阶段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取得满意的效果?本文结合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谈谈第二轮复习的攻略。
一轮复习后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是膨胀的,要求层次是不明朗的,甚至是混沌的。而第二轮复习的目的要让学生将知识“沉淀”,突显高考中的重点、难点,从而进一步提升能力。
侧重于对重要考点的强化训练和对难点的有效突破,直接针对高考考点设置专题,结合专项训练巩固落实。
1.力学部分:平衡问题、运动图像、天体运动、功能关系、牛顿运动定律及动能定理在力学综合问题中的应用。
2.电磁学部分:电场的性质及相关物理量、欧姆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电磁感应、交流电路、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
3.实验部分:力学探究类实验、电学拓展类实验。
4.选修3—3:气体状态变化及相关规律。
5.选修3—4:振动和波、光的折射和全反射。
6.选修3—5:原子物理与核物理、动量守恒定律。
通过专题复习训练,把一轮复习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网络,提高解综合通的能力。
审题能力:表面上是一种阅读能力,但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每次考试总是有同学遗憾,自己因看错了题而失分,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主要是信息题),因题干太长,无法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物理语言。有些同学审题能力不强,失分太多,总分上不去。
表达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训练:每次问卷后,总是感叹同学们在表述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往往是言不达意,甚至一道综合应用题,有时寥寥几句就了事;解题不规范;思维混乱;没有原始方程;数字、字母混杂在一起列式子;表达不规范,一旦计算错误,连基本方程分都没有;另外,因运算能力不行,而使该得的分得不到分或得不到满分的现象也是十分常见的。
在第二轮复习中的模拟题练习时,一般会遇到三种类型:一是基本题,经过一轮复习,有十足把握能完成的题;二是中等偏上难度题,心中无底的题,即解答过程中能找得到一些头绪,好像能做得出,但心中又不能完全理解,不一定能做出正确的解答的题。三是难“啃”的题,即有时反复看都看不懂,有时甚至通过老师的讲解都不明白的题。对以上三种题型,分别以三种不同的对策应对。
对于第一类型:由于复习时间紧张,采取“做过且过”的策略,主要目的在于复习、巩固、加深印象,但作为高考得分主力军,不仅要保证正确率,还要提高速度。
对于第二类型:解决要作为重点的对象,做到“坚决不放过”。做题时,自己独立思考,认真完成,可以写出部分思路和答案;老师讲解时,带着自己的疑问,有重点地听课、记录,课后要反思、回味一番,分析自己是在哪些方面存在着欠缺,自己能通过这一道题在知识上澄清了哪些概念的内涵和规律的外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方面有哪些方面的体会和收获。这样才能使你的解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做到“会一题而懂一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每个高三学生都希望达到的目标。
对于第三类型:采取“舍得放弃”的策略,因为这类题可能已超出了你的能力水平范围,在有些时候得承认自己的差距,否则会得不偿失,毕竟高考中这类题是极少数的,大部分仍是基础题,其中70%以上为中、易题。不要钻“死胡同”,浪费大好时光。
选题要“精”,主要体现在新颖性、梯度性、适度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在第二轮复习中,可谓是模拟试题满天飞,如何用好这些资料呢?首先对手中现有资料要仔细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好题,尽量不要用成套的原卷。做题要“细”,即重思路、分析过程,解题规范,错误纠正。每次在完成后,必须先对各题的得分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总结(具体到每个题的得分情况及失分的原因),然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在选题时也要针对自己的弱项,要有的放矢,强化训练。例如,电学实验灵活多变,是不少同学的软肋;多选题错选、漏选,多选令很多同学惧怕。
课本中3-3,3-4,3-5中的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部分,要求是比较低的一部分,很多同学不重视。虽在这几方面的难度不是很大,属于选考部分内容,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课本的重要性。课本是知识之源,对这几部分的内容一定要做到熟读、精读,看懂、看透,一次不够,两次不行,再来,绝不能留任何死角。
总之,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在第二轮复习中,应尽可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取得最满意的效果。只要能注意以上几方面的问题,相信成功就一定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