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春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社区 ,浙江 湖州 313000)
高职院校“副中心”文化建设的内涵、本质、特征及其功能
刘青春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社区 ,浙江 湖州 313000)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是一种价值的整合。高职院校“副中心”文化建设的过程其实质是“副中心”文化主体将文化客体内化、将个体文化外化的过程,也是推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强化生活教育引导的实践过程。高职院校“副中心”是与教学中心区因整体布局和功能划分不同而对应存在的,“副中心”的道德规范和“副中心”的精神已经深植于青年学生群体之中,成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成为“副中心”占主导地位的正向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高职院校;“副中心”;文化建设;内涵;本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副中心”原是与城市有关的科技名词,这里是指高等院校为了缓解教学中心区承担过多职能所产生的超额负荷而建设的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生活区域中心,亦即学生社区。“副中心”是依附于整个教学单位,与教学主中心区相对独立而对应存在的。高职院校“副中心”文化是指以学生宿舍生活园区为单位,以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为纽带、以学生群体为主导,以生活区域文化资源为载体所形成的综合群体意识,反映的是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集体生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它从属于校园文化,是构筑校园文化的亚文化,是高职院校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反映的是一种精神氛围。
高职院校“副中心”文化建设是通过制定具体的创建目标,有针对性地推进实施,充分实现学生社区文化资源的价值功能,以积极、健康的学生社区文化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勤奋、团结、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增强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是一个文化主体和文化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高职院校“副中心”文化建设的实质是“副中心”文化主体将文化客体内化的过程,也是“副中心”文化主体将个体文化外化的过程。
从广义上讲,高职院校“副中心”文化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组成。对于“副中心”文化主体来说都是客体,都是“副中心”,大学生学习吸收的对象,都可以内化为个体文化。但由于“副中心”文化的纷繁复杂,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所内化的社会文化只是能够代表特定文化的最核心的、最基本的内容,这些核心文化内容是“副中心”的道德规范和“副中心”的精神。
从深层次上来看,“副中心”文化是一个系统,是一种观念文化,其核心是培育大学生的文化意识、文化观念,即“副中心”精神。高职院校“副中心”是由大大小小功能不同的社团组织、学生事务组织、基本行政管理单位等组成的,同时聚集着家庭背景、价值取向、业余爱好都不尽相同的成千上万的大学生个体。组织与组织、个体与个体、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凝聚力最初可能很差,如何化解矛盾、有效解决个体之间的冲突,实现“副中心”内部的和睦、团结,只能靠对“副中心”文化的认同、“副中心”精神的凝聚。“副中心”精神是“副中心”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副中心”中占主导地位的正向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副中心”进步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高职院校“副中心”文化主体,即大学生,他们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将“副中心”价值观念内化,学习和领悟“副中心”规范和精神,实际上也就是继承、传递和保存“副中心”文化。但是大学生作为“副中心”文化主体,在实际生活中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传统文化,他们在吸收了“副中心”文化精髓并将其内化为个体文化后并未终止,学习和吸收文化最终是为了运用文化,亦即将个体文化外化。生活在“副中心”的大学生,摆脱了对所在班级的依赖,在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多元化和生活方式选择多样化的背景下发挥自主意识,对“副中心”文化建设进行修正和改造,为传统的“副中心”文化更新注入了新的内容。因此,“副中心”主体外化的过程实质上又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
被改造或创造的“副中心”文化又将成为大学生再次内化的客体,“副中心”文化也正是在“副中心”文化客体的内化与主体的外化的统一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实现自身的创新。所以,大学生的发展与“副中心”文化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受当今多元化社会的影响,高职院校“副中心”文化主体的价值观、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均存在差异,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这些不同的思维、个性和特色,对“副中心”文化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从而形成了“副中心”文化的多元性。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有其主导动机与主导风向的。在我国,教育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决定了高校文化必须具有主导性,即要导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导向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确立,导向爱国主义高尚情操的陶冶,导向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定性。高职院校“副中心”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应该以此为准绳,必须采取多元化的措施对“副中心”的多元化文化进行管理和治理。
“副中心”文化建设也是一个全面开放、互动的系统,它给予每一个大学生以最大的平等性,“副中心”的每一个群体和组织都可以共同享有它的资源。“副中心”文化建设可以利用这种资源共享的特点有力地约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使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副中心”精神的形成是大学生群体的共同价值和行为习惯的体现,要靠“副中心”全体成员共同去维护。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需求,要使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公德意识;另一方面,“副中心”文化建设要贴进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要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到管理和服务中来,要让他们有实际的体验和感受,同时促使其提升理性的认识,形成共同的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并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在高职院校“副中心”,校园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一向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共存共容的。从本质上来看,“副中心”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是分类相对的,二者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但这种文化的转换不是经常发生的;“副中心”文化交流的广泛性、沟通渠道的畅通性、文化融合的开放性,有利于异质文化间的彼此渗透和融合,从而改变旧有的文化形态,形成有益的文化碰撞(Culture Shock),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极大地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人文教育作为一个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积极概念已被普遍采用。近年来,加强人文教育逐渐得到部分高职院校的认同。但是新兴的高职院校由于文化积淀和专业教育的原因无疑是人文教育的重灾区。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认真落实,才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在加强第一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人文教育学习与实践的同时,按照教育的“三贴近”原则,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磨砺、生活教育引导等方面的实践教育层面的研究和推进,尤其是不能忽视生活教育实践与引导对于高职人文教育的有益补充。那么加强“副中心”文化建设就成为推进高职人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副中心”区和教学中心区作为高职院校办学主体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二者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副班长”与“班长”的关系:副班长”必须协助“班长”。协助的方式就是配合和传递“班长”的辐射,并放大这种辐射,弥补“班长”鞭长莫及之缺憾。要放大辐射,就必须使自己也成为一个辐射源,自己也能创造能量,否则只会使辐射衰减。也就是说“副中心”的文化活动要从高职人文教育的主旨出发,借助于第二课堂的隐性教育实现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运用生活教育实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大学生勇于坚持真理、自觉学习、集体主义精神、主人翁精神等良好思想素质,增强其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其全面发展,进而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
按照原苏联著名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我们要在全面考虑教育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对教育过程的控制,以保证过程(在最优化的范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最有效的作用。“副中心”文化建设作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高职人文教育的突破口,能够有效推进和控制人文教育在最优化的范围内实现最优发展,具有明显的教育优化功能。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中进行人文教育,不能沿着传统大学中人文教育学科化的思路和模式,即从人文学科建设开始,然后是设置相应的专业,再到课程开设,最后形成相应的校园文化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由于高职教育的发展重点经历了从早期的规模扩张到当前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过程,教育界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高职人文教育的深入研究和思考严重不足,致使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进程要比本科院校慢很多。因此,现实可行的选择是采取与上述链条相反的路径,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也就是说,要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推进“副中心”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这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首要策略,也是优化高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是一种价值的整合。“副中心”文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健康人格的养成。而高职人文教育的本质除了促成精神成人之外,还要充分体现职业因素,从人与职业的相互关系上,重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从职业的视角整合人文,广泛吸纳哲学的、史学的、艺术的内容,创新职业教育中的人文教育。高职院校“副中心”文化建设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从高职人文教育的本质出发,发挥文化的审美、怡情、陶冶和塑造功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育对他们进行智慧启发和心灵陶冶所带来的内心充实、和谐、光明和快乐,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教育的意义,并在教育意义的浸润下实现个体身心素质全面的、生动的、活泼的发展。“副中心”在学习之余开展体育、文娱、美术、文学、音乐等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放松神经、消除疲劳,在参与这些艺体活动时得到美的享受,感到身心的愉悦,在良好的环境中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谐共处、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副中心”人际关系有利于塑造出关爱他人的人格和自尊、自信、自强的品质。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学生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在对各种文化的比较、鉴别中,很容易判断出一种文化的优劣。优秀文化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迅速扩展其影响,德国马克斯·韦伯在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的观点。同时还需要认识到,一个社区、单位的文化对其内部都有一种或大或小的向心力、凝聚力,其优秀文化会将其内部各成员凝集到一块,团结协作,形成坚不可摧的力量。虽然文化冲突不可避免,但当面临积极与消极等各种不同文化的矛盾冲突时,一个社区、单位的优秀文化会对其进行整合,从而形成自身新的文化体系,重新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副中心”文化建设必须以此为出发点,以提高“副中心”成员素质、优化“副中心”人际关系、增进“副中心”成员的团结协作为着力点,充分认识到高职人文教育实质就是做人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奠定学生从事社会工作、承担社会角色特别是职业角色的重要基础。
高职人文教育依托“副中心”文化建设在大学生活区拓展延伸,是实现人文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完全符合主体教育理论思想。主体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主体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努力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高职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每个人得到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这与主体教育的实质完全一致。大学生是“副中心”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副中心”大学生群体的自主性,弘扬人的主体性,积极主动营造勤奋好学、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副中心”文化氛围,才有助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副中心”文化建设对于青年学生规划大学生涯、确立远大目标、内化自觉行为等都发挥着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这种示范功能对于高职院校优良学风的形成将产生积极的、直接的影响。
[1]李登春.大学生社区建设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9.
[2]金雁.职业性与高等性:高职人文教育开展的两个向度[J].现代教育管理,2011,(7).
[3]蔡翔.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价值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4]覃嫔.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5]吕文彬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南昌:南昌航空大学,2008.
[6]李成超.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7]张琳.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再认识[J].艺术教育,2008,(11).
Study On the Connotation,Essence,Characteristic and Function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 Sub-center
LIU Qingchun
(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tudent Community,Huzhou Zhejiang 313000,China)
Culture is the soul of human society,is the integration of a value.The proces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sub-center of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whose essence is a process that the cultural subjectivity of the sub-center internalizes the cultural objects and externalizes the individual culture.Also it is a practice process to promote vocational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strengthen to educate and guide of life.The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 sub-center and the center area for teaching are coextensive with the overall layout and different function.The ethics and the spirit of sub-center have been deeply rooted among the group of young students to become core cont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humanities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become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dominant positive values.
vocational college;the sub-center;cultural construction;connotation,essence
G718
A
1674-5787(2012)01-0111-04
2011-12-28
本文系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2011年科研项目“基于学生社区管理模式下的‘副中心’工作机制改革研究——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B013);本文系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2011年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学生社区德育创新模式研究——以书院制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B1204)。
刘青春(1975—),男,汉族,吉林榆树人,浙江大学思政部在读研究生,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
责任编辑 闫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