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人的教育”到 “人的发展”——王鹏伟教授新著 《语文教育:世纪之交的嬗变》读后

2012-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理念语文课程

郎 镝

从 “人的教育”到 “人的发展”
——王鹏伟教授新著 《语文教育:世纪之交的嬗变》读后

郎 镝

郎镝/延边大学师范学院语文学科教育学专业讲师(吉林延吉133000);东北师范大学国学研究中心博士(吉林长春130024)。

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虽然为语文课程标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质疑与商榷从未停止。

这些热点问题涉及语文课程的各个层面,包括课程系统、教学观、教学方式、教学实践。

原始的、深层的问题是:语文教育的原点在哪里?语文教育将走向何方?如果语文教育的原点成为盲点,目前的语文课程改革是难以走出困境的。

——王鹏伟《语文教育:世纪之交的嬗变》

教育学术的努力方向是“促成教育学术为独立的、专门的、严整的、充实的应用科学”①。这一目标贯穿教育科学研究,终始不辍。作为母语教育的中国语文教育,作为学科教育的重要门类,其科学化进程也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方兴未艾。在经历世纪之交语文教育的“剧烈震荡”后,王鹏伟教授以新著《语文教育:世纪之交的嬗变》,提出基于语文学科的“人的发展”问题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思考。

正如已故语文教育学者张翼健所嘱:“语文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语文教育改革的根基是语文教育民族化。”②王鹏伟教授积十余年基础教育的亲身实践和多年的语文教育研究,形成了对语文教育理论体系许多问题新的认识,其中很多观点和研究方法是极富创建和发人深思的。本书的体系为“回归原点:语文教育的传统走向”、“走进新课程:语文教育距离课表有多远?”、“教改实验: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课堂观察:行走中的语文教学”、“高考作文命题述评:生活·思考·性灵”、“开拓者的足迹:为鲜活的生命奠基”六部分,涵盖了语文教育研究体系的各个方面。特别从语文教育的基本属性、课程标准分析、语文教育理念、教学实践、教育评价、语文教师等几个关键维度提出了作者之于语文教育理念、课程教学观的独特见识。

本书开宗明义提出了作者的语文课程教学观。即基于“工具性人文性”的二元存在和机械的语文课程实践体系,提出“呼唤简约主义”的命题,他提出在教育学理的实践过程中,需要避免装饰因素,关注“教师的自由创造和学生的自主发展”③。如针对语文“工具人文之争”,提出语文教育要关注“人文精神”。他强调基于“人”的教育的“人文精神”,提出“强化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而并不意味着降低语文教育的工具价值”的人文价值判断④。其理念的尤可珍贵之处,在于其不仅进行教育学理的探究,同时也对语文教育实践有着鲜明的指向。体现在教材的设计、学生素养的培养等方面,如关于语文教材人文性的体现,他提出尊重语言规律和民族思维特性,从课程设计角度去规定教材的“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并提出建构相应的学科跨学段的、完整的、整体框架的命题⑤。并提出“读书:回归语文教育的原点”⑥的知识论命题,将其放到民族文化本位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下,形成一个发展语文教育的完整的理论思考平台和实践指向体系,其作为指导目前语文教育实践的思想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具有独特的发展活力。

曾作为吉林省内基础教育名校教师的王鹏伟教授,进入省内教育科研机构进行专门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其对于语文教育研究系统化、科学化的探索就一直在进行着。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实践,集合教育理论,完成了基于“人的发展”理念的一系列语文研究课题。提出“基于观察社会和体悟人生的生活体悟和文学熏陶是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的两翼,情感的培养和悟性的启迪是贯穿其中的两条主线,是学生人格完善的两翼”这一科学结论。确立“学生主体”的意识、“人的发展”的语文教育教学核心观念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精髓,陶冶性情、启迪悟性的主线。如课题组成员赵谦翔所说“完善学生的人生”这种理念,也体现在窦桂梅的“为鲜活的生命奠基”的教学理念中,对语文教育实践是影响深远的。

在《语文教育:世纪之交的嬗变》中,王鹏伟教授用大量的篇幅对自己目前的研究旨趣所在——“课程改革”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和概括。基于大量丰富的语文教育教研实践经验,他提出了“语文教育距离课标有多远”的疑问。首先从“诵读与积累、教科书编写与民族文化传承、学习主体意识的强化”三个角度肯定了课程标准的正向影响。同时,王教授也敏锐地指出了课程标准指导语文教育实践的缺憾:如书写水平降低与语文知识的“淡化”、“读整本书”这一阅读目标难以实行、作文中存在以想象替代观察、以空论取代思考、高中选修课教学模式(与常规课)的趋同化等五大问题,此外还对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性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而这些问题的方法论基础都是基于“人的教育”理念下对“人的发展”的关注。这种关注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对于“构建课程的生态系统”这一问题的解决上,他认为“课程资源是构成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达到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自主探究,就必须突破现行封闭的课程系统,构建适合学生认知结构和自我发展的开放的课程系统。构建理念要抛弃物理学导向的机械模式,趋向生物学导向的生态模式”,是其对基于课程标准研究的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话语定位,是由“人的教育”到“人的发展”的语文教育理念的升华。

综上,这部著作无论从对教育热点的理论思考、还是从语文“人的教育”理念的赓续生发、抑或是对语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都从当代语文教育改革的角度给出了清晰的认识。作者亲历语文教育改革世纪之交的研究与实践,又以“人本”为观察视角,既有思辨理性,又有理想情感;既有基于大量基础教育调研的实践产生的话语权威,又有对语文教育核心问题的本质的学者关怀。由多达四十篇的学术论文雅集成册,这本身就可以说是语文教育研究学界的一大盛事。而作者治学之严谨,行文之谦逊⑦,也足可为语文教研后学望其项背。语文教育任重道远,除了需要对教育学学科本体的元认知加以界定外,转型时期的社会需要语文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体系改革、传统文化的寻根与创造性转化等几个方面发挥“母语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教育研究的本土化趋势也需要语文教育先站出来,率先垂范,成为教育现代化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的先锋。语文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和维度,也应兼顾教师的职业化、知识的表征、构成因素和生成机制、语文教师生存和工作环境的集体互动和个体反思等。目前,从政策角度关注语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我们应该明确“真正主导教师实践、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起实质作用的,主要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⑧。从教师的研修模式、资格标准、职前培养途径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同时明确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者”身份;关注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人员的自身成长、实现双方的换位思考。《冯友兰学术精华录·自序》载,冯先生以“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⑨谐以为联,阐述其学术旨趣和精神境界。设若后人返视语文教育发展历程,王鹏伟教授是书反映的教育理念和个人研究视野也必将是当代语文教育思想史中不可轻去的一笔。野人献曝,聊敷赘言,以俟方家见教。

注释:

①夏承峰.教育学术科学化与教育者[J].教育杂志,1926,18(2)

②王鹏伟.张翼健先生语文教育思想述要[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3)

③王鹏伟.语文教育呼唤简约主义[J].中学语文教学,2010,(8)

④王鹏伟.语文教育要关注人文精神[J].语文教学通讯,1999,(4)

⑤王鹏伟.语文教材要体现人文性[J].湖南教育,1999,(15)

⑥王鹏伟.读书:回归语文教育的原点[J].课程·教材·教法,2010,(12)

⑦语文教育:世纪之交的嬗变·代后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40-341

⑧陈向明等.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⑨鲍霁主编,冯友兰著.冯友兰学术精华录[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2

:姚 旺

猜你喜欢
理念语文课程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