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义,关金永
(1.池州学院 体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4)
大学体育中传统体育礼仪教育
罗永义1,关金永2
(1.池州学院 体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4)
以文献资料与社会分析法,从保护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和重塑社会礼仪等方面论述了将传统体育礼仪引入大学体育的必要性。进一步探讨了传统体育礼仪进大学的实现策略,要处理好传统体育礼仪与西方体育礼仪的关系;加强研究,正确估计,适度、灵活利用传统体育礼仪在大学生礼仪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体育院系的带动作用;建立以体育课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活动与校园礼文化建设为两翼的传统体育礼仪进大学的实现模式。
传统;体育礼仪;大学体育
我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从西周的射、御开始,传统体育礼仪就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社会礼仪教育的重要手段。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它载负了古代人民的审美智慧与处世哲学。然而,近现代以来,我国传统体育礼仪诸如乡射礼等在日、韩等国被尊为传统尚有存留,在国内却已遁迹[1]。在开放的今天,民族文化间的较量从未停止过。印度瑜伽、泰国泰拳等都是披着民族文化的外衣进入中国体育文化阵地的。跆拳道礼仪本与中国传统礼仪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近年却有人提出以跆拳道礼仪反哺中国以促进大学生礼仪建设的主张[2],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一步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叹于社会道德的沦丧,扬弃传统礼仪之声频起,甚至有人开始尝试以国学教育子女。回望历史,以今人感叹的“道德沦丧”、“礼仪失语”比春秋孔孟在亲历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社会转型之际所谓的 “礼乐崩坏”,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孔子“损益”了周礼从而使传统礼仪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曹亚芳认为这是社会道德文化对生产方式转型的应答[1]。在那场礼制的社会转型中,“射”、“乐(舞)”等体育礼仪是其重要讲礼手段及争论最多的内容之一。如《论语·八佾》、“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等都是关于体育礼仪的经典讨论。
近年,学界亦有不少人提出把礼仪教育与大学体育结合起来以培养大学生礼仪素养的设想。在培养大学生礼仪素养方面,东西方体育礼仪各有千秋。这里仅就传统体育礼仪的比较优势作一论述,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实现策略。
我国传统体育礼仪从有完整文字记载的西周的射、御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世界上最早的体育礼仪形式之一。在后来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礼法社会中,体育与礼仪全面结合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儒、释、道相结合的原生体育礼仪文化。其中的德仁立武,尊师重道思想使中国传统武术摆脱了“术”的层面而走向了武学的境界;射礼中谦恭重礼的“君子之争”[3]839模式体现的“和中”之道是现代竞技体育中“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思想渊源;养生礼仪等中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是现代“绿色体育”的思想源泉和克服急功近利的极端体育行为的经典依据;民间传统体育中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追求是励志中国实现体育强国的民族精神支柱。因此,传统体育礼仪对现代体育思想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传统体育礼仪也曾是建设社会礼仪的重要手段。在古代,它甚至被赋予了经邦治国的功能。《礼记·射义》有“夫君臣习礼乐(行射)而以流亡者,未之有也”[3]835。所以,传统体育礼仪对现代的社会礼仪建设同样有着重要的文化参考价值。
学校肩负着社会文化建设与传承的重任,2007年,《小康》封面文章刊登的对关于弘扬传统礼仪文化途径的一项调查中,有25.06%的人认为应把传统礼仪列为学校的必修课程[4]。近年有部分高校尝试为大学生举行“成人礼”等以挽救渐行渐远的传统礼仪文化而倍受世人瞩目。相比“成人礼”人一生只能参加一次而言,传统体育礼仪则可以作为人的日常体育礼仪而经常进行强化。诚如《礼记·射义》所云:“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3]834。所以把传统体育礼仪渗透于大学体育不失为保护传统体育文化的一种理性选择。
1.2.1 传统礼仪的“失宠”与当代社会礼仪规范“失语” 尽管人们对传统礼仪文化已经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但相比日、韩等国,仍显得不够。1995年在韩、中、日三国一份民意调查:“东方的儒教文明,能成为现代世界普遍的指导理念吗?”得到肯定回答的,韩国占90%,中国占22%,日本占63%[5]。2006年河南日报载一项对京、沪两地市民所做的问卷调查,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无视红绿灯,乱穿马路,经常发生率为43.3%;自行车不遵守规则,横冲直撞并随意停放,经常发生率为43.9%;乘坐公交车不排队,争先恐后,不遵守先下后上原则,经常发生率为37.2%[6]。这些调查,虽然其权威性未必很高,但至少能说明一些问题或者能表达出时下人们对社会礼仪现状的一种忧虑。事实上,导致国人“无礼”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我们缺乏作为国民精神支撑的思想内核。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直在与时俱进地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力求使它中国化。然马克思主义毕竟是外来的东西,在中国缺乏传统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能使我们睿智,但这种内在的智慧要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上的礼貌,除了简单的说服式教育外仍需要必要的实践途径。讲礼貌属于习惯的范畴,掌握思想要义与形成行为习惯是两个层次的过程。一般而言,道德的要义通常比较玄虚抽象,不易把握,而礼仪则是道德在实践中的征象化与具体化,它使道德更加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礼仪化的过程就是道德实践化的过程。所以,没有把思想教育结合某些具体的艺术形式进行行为强化而形成礼仪习惯是中国目前礼仪“失语”的重要原因之一。
1.2.2 体育是重塑社会礼仪的最佳手段之一 正如有人所说:“艺术是最有力的暗示。”艺术不仅常常被宗教传道所利用,连文化思想的变迁往往也要先从艺术领域寻找突破口,欧洲“文艺复兴”便是最成功的例子。礼仪建设也需要借助艺术手段进行渲染才能起到好的效果。体育正是由生命本能的运动冲动演变而来的运动艺术,它源于本能又高于本能。通过身体运动,人获得来自身体内外的刺激从而保持人体内外的联系与平衡,并能体验其中超本能的赋予意义。因此,人类的一切脱离本能的社会活动,只要结合了体育,就大大增加了其可接受性,这也是我国古代礼教把体育之形收于麾下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从体育运动对人社会性的影响来说,和音乐一样,体育是人追求感官刺激需要而产生的本能冲动,是使人保持自然属性的因子。但这种因子如不结合社会属性因子的约束而任其泛滥,则可能使人失却虽经几百万年进化修得却仍不够牢固的社会属性。因而,结合体育、音乐的艺术形式进行礼仪诱导教育比其它形式的礼仪教育更具优势。试想,如果在体育、音乐这样最容易使人“乱欲”的活动中也能“乐而不淫”,那还有什么诱惑能使人不守礼呢?《礼记·乐记》有:“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3]470。《礼记·射义》有“射者所以观盛德也”[3]834。
我国现代的体育教育,早期曾停留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身体功利上,现在虽然新的“健康标准”把思想健康、心理健康都列为“健康”的范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理念,但实践中却缺乏可操作性,我们把学校体育的重点仍然放在了“体质”的层面上,比如我们对体育课的考核与评价仍然只是针对体质与身体健康状况的考核与评价。所以,无论早期还是现在,我们的体育教育都没有给予过体育礼仪以应有的关注。这是对体育习礼教育功能的无视,是对体育礼仪这一教育资源的浪费。反思我国现在学校体育中的师生关系,学生对教师的反叛及教师对学生的无奈是常见的一种现象,比起我国传统武术及江湖技艺中的师徒关系或国外的泰拳、跆拳道中的师徒关系,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在这一层面上都是成功的。
1.2.3 传统体育礼仪在现代社会礼仪教育中有着先天的优势 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关于中国“礼仪之邦”形象的民族记忆是深刻的,今天国人的礼仪“失语”只是在市场物质的强烈刺激下产生的一种暂时性“失忆”,且这种“失忆”造成的失序与不安让国人对曾经“礼仪之邦”产生了留恋与向往。所以,利用传统体育礼仪来唤醒国人的礼仪记忆值得尝试。
首先,我国传统体育礼仪中的伦理思想与处世理念与当代中国人的心灵有着先天的“亲子关系”。虽然我们在很多竞技体育活动中都采用西方体育礼仪形式,但我们对其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日常体育中我们仍常用中国传统的体育伦理观理解和权衡其礼节进退事宜。如“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格言秉承了传统体育“君子之争”的核心理念;在解决体育争端时我们大众化的思维是“君子动口不动手”而不是“公平决斗”。同时,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不少礼仪用语如“拜师”、“文武之道”、“江湖规距”、“承让” 等已成为专门术语被原味继承并广泛地运用于日常习语之中。它是我们对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民族记忆,也为我们扬弃传统体育礼仪保留了一条必要的文化纽带。
其次,古人寓礼于体,以体习礼的礼教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现成的经验与素材。我国保存下来或有据可考的民族传统体育如射礼、蹴鞠、传统武术、舞龙狮、民间江湖体育等蕴含有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传统。且其形制健全,内容多样,感染力强并有着悠深的礼仪教习实践经验。稍加改造和倡导,它们就有可能作为礼仪教育资源在中国“重现江湖”。
1.2.4 传统体育礼仪进大学有着双重的实践意义首先,大学是以传统体育礼仪重振社会礼仪的最佳实验基地与突破口。大学文化是接受力强并开放的文化,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先导;大学生是社会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其社会表率作用不言而喻。“五四”时期,正是他们带领打开西方文明之窗,也从而颠覆了我国传统礼教文化。从实践性上看,大学是一个可控性较强的微型社会,能够以政策指导等形式迅速确立一种文化氛围;大学生是一个社会背景相对单纯,社会活动统一可控的群体,便于统一指导。新时期,随着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其在社会上的领带作用也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基础在最短的时间经历了由计划到市场的巨大转型,而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文化及教育却相对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巨大改变。“败也萧何,成也萧何”,在传统礼仪丧失,新礼仪体系尚未建立完善,人们心灵普遍因无所适从而困惑之际,以传统体育礼仪为突破重振社会礼仪之路如果能率先在大学获得成功,则可能会在社会上产生 “蝴蝶效应”而推动整个社会礼仪新秩序的重建。
其次,从个人角度看,大学时代是人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礼仪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人形象和人际适应能力。同时礼仪教育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进行素质教育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里倡导把传统体育礼仪引入大学体育并非要求大学体育一改往日的授课内容与模式,生硬地把传统体育礼仪搬上课堂,更不应像“全民健身计划”或“阳光体育”一样成为一项“工程”或“运动”。这里只是对以往我们一定程度上忽视体育课程中礼仪教育的不足而提出的一种矫正,或者说意在为学者或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教育思考方向。其中提出以传统体育礼仪为手段只是基于文化国情把它作为一个突破或结合点,其作用大小与可行性仍需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证明。因此,目前我们最好是用渐次“渗透”的方式适度利用传统体育礼仪的教育作用,做到适可而止,不能矫枉过正。
从理论上说,传统体育礼仪在大学生礼仪建设中的作用有两个层次:
首先是唤醒作用,即通过对传统体育礼仪“亲子鉴定”式的原貌还原以唤起我们对曾经“礼仪之邦”的民族记忆和心灵体验。要发挥传统体育礼仪的这种唤醒作用,我们就要尽量尊重历史,以其“郁郁乎文哉”的本然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对历史及原生文化的探求和敬畏之情,从而赋予其对“礼仪之邦”国度的间接体验。这种情况下,传统体育礼仪只能以文化演习的方式进行,不适合用作日常体育礼仪,所以无需也尽量不要对其进行改编或简化,否则会使它失去本然的历史严肃性而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如北京奥运会前夕,我国部分高校曾尝试着汉服演习古代乡射礼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7]。
其次是借鉴作用,传统体育礼仪在现代礼仪文化建设中的借鉴作用又有三个方面:一是礼义借鉴作用,即借鉴其“仁爱”、“和中”等合理的思想内核指导学生的礼仪价值观。传统体育礼仪的合理思想既可以附丽于多种形式的体育礼仪而发挥作用,也可以德育课或礼仪课堂的形式单独进行;二是习礼方法借鉴作用,古人在教习礼仪时非常讲究方法的运用。如行射礼时用音乐熏陶以升华人对礼的心灵体验,以“君子”、“圣人”而树立社会榜样等都值得我们借鉴或参考;三是仪节形式借鉴作用。如有人研究,拱手礼(似武术抱拳礼)比握手礼更卫生、方便和含蓄[8]。传统体育礼仪的仪节形式不应是我们借鉴的主要方面,我们应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以往我们在学校体育上近于“拿来主义”,大多数项目都是直接从西方体育转借而来,重其形而轻其实,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体育礼仪的消亡。发展中国传统体育礼仪可考虑改进和利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所以我们除了理论研究外,还要加强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等,创新利用传统体育礼仪多方面教育功能。如结合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打破现行的课堂常规并借鉴部分传统武术中“师徒”间合理的管理与勾通经验进行组织与教学管理或许能收到另一番效果。
传统体育礼仪与西方体育礼仪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复兴”与利用传统体育礼仪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考虑其实践性和综合效益,统筹兼顾。在文化思想层面,找到传统体育礼仪与西方体育礼仪的结合点,以传统体育礼仪的“仁爱”与“和中”等价值观为主体,吸收西方体育礼仪的合理成分如“平等”、“公平”等来补缺传统体育礼仪中的“等级制度”等消极思想;在仪节形式上遴选东、西方体育礼仪的合理形式,赋予它们新的含义并允许它们共存:开展西方竞技体育时可以西方竞技体育礼仪形式为主,如运动会的开(闭)幕式、颁奖等以西方体育固有程序进行;在演习射礼、武术拜师礼、蹴鞠等中国传统体育活动时以中国传统体育礼仪形式为主。
传统体育礼仪的“复兴”需要一个过程,限于专业基础等原因,多数礼仪形式无法在公共体育课程中快速推广。而体育院系则可以直接在教学计划中融入传统体育礼仪,特别是体育史专业或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身就应肩负有开发传统体育礼仪价值的任务。所以,体育院系可以作为推广传统体育礼仪的试验基地。开始阶段,可以精选一些实践性强的项目在体育院系试行。如果成功,再向公共体育渗透推广。
以体育课为主体,改变当前西方体育大一统的局面,把通过实践证明可行的传统习礼体育项目稍加改编并安排进体育课程中。建设诸如射箭、武术、鞅歌等传统体育活动场地,并通过学生会、团委等搭建平台,把传统体育礼仪融入节庆体育活动、运动会、体育文化演出等课外活动中。另外,要加强宣传,创建积极的校园礼文化环境。如开辟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知识课堂,开展传统体育礼仪专题讲座或辩论会,张贴其知识海报、图片,邀请社会媒体采访报道等以强调活动的严肃性并放大其社会作用。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传统体育礼仪蕴含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它对现代社会礼仪建设也有着形式与内容的双重借鉴作用。大学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与建设的主要阵地之一,保护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并利用其合理成分重振现代社会礼仪文化责无旁贷。我们宜加强研究与调查,以传统体育礼仪进大学为突破,创新利用传统礼仪的文化遗产,重振现代礼仪体系,还中华民族“礼仪之邦”之实。
[1]彭林.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9-166.
[2]巩攀,栗岩.“跆拳道礼仪”教学对提高体育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09(6):240,243.
[3]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郭霞.重塑礼仪谁来推动[J].小康,2007(2):32.
[5]黄亚兰.高校礼仪教育应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底蕴[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8,4(4):217.
[6]刘玉梅,等.守卫我们的道德底线(公民道德篇)——公民道德:社会秩序的“软肋”[N].河南日报,2006-07-26(12).
[7]刘可,王翠.人大校园上演古代“射礼”[N].北京日报:2006-04-10.
[8]刘洋.拱手以礼[J].中学生百科,2008(6):7-8.
G807
A
1674-1103(2012)03-0112-04
2011-10-05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课题(2010sk511)。
罗永义(1975-),男,河南郸城人,安徽池州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责任编辑:束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