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怨春的情怀,忧风愁雨的绝唱——论辛弃疾词的象征手法

2012-08-15 00:47杨万毅何静翔
昌吉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首词辛弃疾手法

杨万毅 何静翔

(1,2.昌吉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惜春怨春的情怀,忧风愁雨的绝唱
——论辛弃疾词的象征手法

杨万毅1何静翔2

(1,2.昌吉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象征是我国古代诗词传统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作品内容含蓄,意蕴深沉,表达丰富。辛弃疾的词在象征手法的使用上,可谓是炉火纯青。辛弃疾虽具有“刚拙自信”的独特个性,怀有英雄的胆识谋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但作为朝廷之重臣,却难以直抒胸臆的。象征则是他抒发忧愤的利器。他借象征手法表达对南宋王朝岌岌可危命运的深切担忧;谴责奸佞权贵的投降卖国行径;袒露自己远大志向和高洁品格,因此,也成就了他璀璨夺目的伟大词章。

辛弃疾;词;象征手法

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他一生流传下来的620多首词,以抗金复国、重整山河为经,以自己坎坷的遭际和多舛的命运为纬,“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中”[1],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其中有一类词,或描写香草美人、花落雁归景象,或抒发怨春惜春、忧愁风雨的情怀,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内容含蓄,意蕴深沉,“壮怀激烈”,令人玩味。

象征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往往是在作者不便言、不能言、不敢言、不愿言的前提下才使用。它源于《诗经》中的“比”、“兴”手法。一篇诗文通篇运用“比”、“兴”,象征也就诞生了。屈原的《橘颂》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即象征手法的佳作。清人刘熙载说:“词深于兴,则觉事异而情同,事浅而情深。”[2]那么,辛弃疾在他的词中,有什么不便言、不能言的苦衷,而选择象征这种“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方式呢?

辛弃疾是一位文韬武略兼备的俊才,具有武将的责任感和文人的执着品质。面对北方沦陷、人民受难,主和派当政,朝廷苟安的时局,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抗金复国道路。他的选择与其身世经历是密不可分的。辛弃疾出生并成长在沦陷区。出生时,他的家乡山东历城已被金人侵占达十余年之久。在他童年的时候,祖父辛赞就带领他观览、指点山河,培养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意识。二十二岁时,他召集了二千多奋发青年、忠义之士结成了抗金义勇军,后率部归附了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而为“掌书记”。不久,他奉耿京之命,“奉表归宋”,受到宋高宗的召见,并授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之职。南归后,初为江阴签判,后任建康通判。他向朝廷上《美芹十论》、《九议》奏疏,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北伐建议。但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事,戏作》)[3]辛弃疾在南宋的四十多年间,多次被启用迁任,多次又遭弹劾落职。累计有二十余年被免官职,放废家居。张玉奇在《稼轩人格论》中指出:“辛弃疾胸怀爱国之心,匡复之志,经纶之才,回天之力,而不能居其位、有其职、尽其才、收其功,老死于泉林之下,其一生的悲剧根源在于南宋朝廷。”[4]何以如此?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一是皇帝暗弱,主和投降派专权,反对抗战复国。这一切则与辛弃疾力挽狂澜、抗金复国的壮志背道而驰。二是其祖父辛赞曾被迫在金廷担任伪职。尽管这是“以族众拙于脱身,被污虏官……非其志也”[5],但却导致辛弃疾在南归之后,一直被当作“归正人”而备受歧视,并成为政敌攻击诽谤的藉口。三是他敢作敢为,在任期间政绩突出,却屡遭嫉妒排挤,即所谓“蛾眉眉曾有人妒”(《摸鱼儿》)[6]。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和仕途氛围,迫使他许多词作经常采用比兴、象征、用典等手法,或托古喻今,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借儿女之情,言君臣之事,抒发江南游子式的惆怅悲愤和壮志未酬的情感痛苦。

第一、对南宋王朝行将灭亡命运的深切担忧

春华秋实,或给人以生机、希望,或给人以收获、成就,是美好的季节。但辛弃疾惯以暮春来象征南宋王朝。以春天将去,象征风雨飘摇、江河日下的南宋王朝,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惋惜和担忧。《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就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代表词作: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7]

这首词是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暮春所写。辛弃疾自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渡淮水投奔南宋,十七年中,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主张,始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纳。反而被从荆湖北路转运副使任上调到荆湖南路继续当运副使,距离抗金前线更远了,更加使他失望。他知道朝廷实无北伐雄心。当同僚置酒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词。上片以暮春象征摇摇欲坠的南宋王朝,以“惜春”、“留春”、“怨春”为情感脉络,抒发其对南宋朝廷的怨愤之情,表现出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对英雄生命徒然流逝的惋惜怨恨。下片以长门误期、玉环飞燕的历史典故,表达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失望和对奸佞小人嫉贤妒能的愤慨。整首词具有多重的象征意蕴,言浅而意深。

再如《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8]

词的上片写春节立春同至,各家青年们向长辈献椒盘、簪幡胜,好一派欢乐景象。但这些却已是不堪回首的往事,自己因为怜惜花以至都憎恨春天了。下片承上,写自己曾经爱花,春天未到就探问花期,盼花心切。花期晚了恨开得迟;花期前了怕凋零得早。今年终于花期已定,但又恐风雨难料,春信难凭。很显然,这里的“花”、“花期”、“风雨”,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花”应是抗金复国的大业的象征,“花期”是朝廷决定北伐中原的日期的象征,“风雨”则象征动荡时局和难料世事,词人把对时局的忧虑融入象征性的描写中去,使得作品传递出浓浓的政治含义。类似的词作还如《汉宫春·立春日》、《祝英台令·晚春》、《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等等。

第二、对朝廷奸佞权贵主和利私的强烈愤慨

定义1 识别框架表示某一决策问题的所有可能结果的集合,设为U,则U={θ1,θ2,…,θn},2θ表示U所有子集的集合。

南宋光宗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辛弃疾在福建任上,又被诬告落职,在回家途中经过南剑州,登上双溪楼,写下了《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这首词: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沧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9]

这首登览词,作者即景抒情,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描绘出一幅寂寥凄迷的画面,透过个人的政治境遇,表现对景物的独特感受,传达出作者郁闷的情怀。词中“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等语句富含深意:遥望陷落的中原大地,恨不能拥有倚天长剑,斩却层层乌云。我希望点燃犀角,到这深潭中寻找宝剑,又担心那些鱼龙水怪会跳出来兴风作浪。看那是什么人又沙岸卸帆,想揽住西下的斜阳呢。这里用“风雷怒,鱼龙惨”和沙岸卸帆、绳系斜阳来批评主和派。正是用象征手法将词意表达得丰富而深刻。

《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也是一首寄寓颇深,极具象征意义的词作: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春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10]

上片写昨日春如绣女的绣作,鲜花艳艳,美景无限。可无情的风雨却摧残得落英满地。下片说今日春则如“轻薄浪子”,情难久、命难久。当春天消失以后,留给人的却是哀怨清愁。这首词以比喻、拟人贯穿。作者将明媚娇艳的昨日之“春”,到历经风吹雨打、面目皆非的今日之“春”,描写得生动而质感。“春”的衰变消逝不正是南宋王朝写照吗?这一象征性意象,既饱含着辛弃疾对奸佞权贵的深深谴责,也流露出对南宋王朝的失望与忧虑。

第三、对远大志向、高洁品格的追寻与展示

自古以来,志向高远、品格纯洁的文人,大都以香草美人自况。《蝶恋花·月下醉游雨岩石浪》一词,正是作者心志品格的袒露:

“九畹芳菲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汀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11]

这首词是辛弃疾第一次遭受诬陷、被弹劾落职,隐居信州(上饶)带湖别墅前期的作品。上片作者连用兰佩芳菲、蛾眉空好、宝瑟弦断这三个极富象征性的意象,表明自己虽有高尚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遭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的嫉妒和排挤,长期投闲置散,壮志难酬,且知音寥寥的境况。下片感叹自己虚度此生,用芳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结尾二句:“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再次用象征性的意象,诉说自己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全词不尚铺陈,采用象征的手法,托意高远,意象深婉,是一篇韵味悠长的抒情短章。

二十多年投闲置散和忧谗畏讥的孤危处境,使辛弃疾的个性倍受压抑,他在压抑中反抗,形成了倔强孤傲的性格。他常常把自己不同流俗的人格融注在词篇的艺术形象中。《青玉案·元夕》就是这样一首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2]

这首词上片写景,把明月、烟火、彩灯分天上、空中、地上分三个层次交叉描绘。动态地展示了元宵节热闹绚烂的观灯场面。下片承接上片,着意写从身边经过的女子。她们或乘坐香车宝马,或头插蛾儿、雪柳,打扮得花枝招展,尽情地观灯赏玩。然而,面对这热闹的场景,词人却无动于衷。他怀着焦渴的心情,在人群中千遍百遍地寻找心上人。就在苦苦搜寻,几近绝望的时候,“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是谁?是一个逃避繁华热闹、自甘寂寞,孤高淡泊、超群拔俗女子。词人以“那人”为知己,则那人的孤高自赏,也隐含了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这首词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借整首词构成的一个意味深长的艺术意境,来象征时局和社会心态,委婉地表达心志,寄寓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由此,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13]的真谛。

《太常吟·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河山。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14]

这是作者在自己积极抗金复国的主张受挫,朝廷弥漫着屈辱苟安空气的背景下,所表达的意志和愿望。欲“斫去桂婆娑”,使“清光更多”。《清平乐·谢叔良惠木樨》一词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思想:“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15]托物言志,借花抒情,明写花,实写人。木樨的精神、品格不正是作者人格的写照吗?

词与诗一样,贵含蓄蕴藉,贵言简意丰,贵回味无穷。要做到这些,表现手段的选择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辛弃疾的词,“善于运用比兴象征的手法,来传达他心中怫郁幽怨的政治感慨;在其笔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波浪翻屋’、娥眉香草、烟柳夕阳、怪石起舞、伤春怨燕乃至典故人物等,无不具有比兴的意义,能够唤起人们对宋词意境杳深、韵味悠远的审美体验。”[16]辛词神奇的比兴象征之法,使词章意象雄奇飞动,内容层叠丰厚,感情浓烈深沉,表达畅快淋漓而不受阻隔,同时,也成就了它在宋词中的光辉地位。

[1]莫砺锋,黄天骥主编.中国文学史[M].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7.

[2]刘熙载.艺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46.

[4]张玉奇.稼轩人格论[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6):007.

[5]邓广铭.辛稼轩年谱[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2.

[3][6][7][8][9][10][11][12][14][15]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辛弃疾词[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316,2,2,149,120,213,52,70,247,249.

[13]刘熙载.艺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48.

[16]叶嘉莹主编.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M].中国书店出版,2006:14.

2011-11-15

杨万毅(1957-),男,新疆昌吉人,昌吉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I222.7

A

1671-6469(2012)01-0033-04

(责任编辑:马海燕)

猜你喜欢
首词辛弃疾手法
层递手法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神回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七步洗手法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宋高宗的眼力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