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红
(枣庄学院 外国语学院 山东 枣庄 277160)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其它各领域的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尤其是自入世和奥运会成功举办以来,中国参与的国际活动越来越多。口译员作为各国沟通的桥梁和媒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口译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顺应这一趋势,口译已被纷纷列入国内各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培养合格的口译人才也成为该课程努力实现培养目标。
然而,在口译市场空前繁荣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内对口译教学理论、方法和模式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很多情况下,本科口译教学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语言教学的模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如何结合口译的自身特点和本科口译课程的设置情况,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口译人才已成为口译教学和口译研究人员努力解决的问题。以下笔者将结合口译的自身特点、本科口译课程的设置情况和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探讨合理有效的本科口译教学模式,以期为提高本科口译课堂教学质量做出有益的探索。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的信息准确而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1]口译是一种复杂的信息转换能力,涉及到语言的输入、处理和输出三大环节。口译的现场性、现实性、即席性、限时性、交互性等特点决定了口译不同于口语,也不同于书面文章的口头表达,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语言的操作能力,体现了语言运用的科学性、技能性和艺术性。口译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合格的口译员应该具备听、说、读、写、译多种能力以及对两种语言的转换和对译能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仲伟合教授将口译员的知识构成概括为三个板块,即双语知识板块、百科知识板块和技能板块,其中的技能板块是核心,又包括短时记忆、记笔记、信息综述和重组、应对策略和译前准备等方面。
口译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口译教学的性质。[2]口译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向学生传授口译技能和技巧而不是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口译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意识和实际交际能力。刘和平教授在其著作中明确指出,口译教学应该是技能训练,“口译教学的原则是,讲解口译程序,通过推理训练方法让学员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口译技能意识,掌握口译技能”。[3]以技能训练为主,并不是完全忽略口译理论和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是以技能训练为导向,同时带动语言知识、跨文化知识和专题知识的提高。目前国内口译教材大致有技能训练为主导和专题训练为主导两大类,我们在实际的口译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渠道选择口译教材,综合利用,始终以技能训练为课程设置的核心并灵活选择专题版块作为技能训练的辅助性材料。合理的口译教学模式需要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它涉及到语言教学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口译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口译是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通常的学时为一学期,18-20周,每周2课时。根据高等院校本科阶段口译课程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该课程是一门英语技能训练课,旨在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专题知识和口译基本技巧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翻看目前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采用的口译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口译课往往被冠以培养口译市场需要的合格的口译人才的伟大任务。但是结合目前本科高年级的口译开设情况,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情况下培养合格的口译人才往往只是一句空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技能的培养需要时间的保障。口译技能培训难度大,密度高,对于实践的持久性和反复性要求高,它涉及到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因此,本科36-40学时的学时量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口译技能的掌握和熟练只有通过硕士研究生、双学士或者是继续教育培训等途径结合学生课下大量的练习方能实现。
口译一般是在本科三年级开设,经过多年的外语学习,这时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外语知识和外语应用技能的储备,但是,根据笔者多年的口译教学体会,这一阶段的学生由于实践经验不足、语言知识的实际应用机会少、参与社会生活不够等原因,他们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与传统语言教学模式相差甚远的口译教学新形式,而且在口译实践过程中常常会有很强的挫败感。面对这一情况,口译教师在教学之初应该注重口译基础理论的传授,让学生全面了解口译的特点和运作过程,并且始终贯彻循序渐进式的、以技能传授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灵活选择课程内容,因材施教,切不可急于求成。
“口译的艺术从人能讲话就产生了,但是口译作为一种课程或专门技术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出现,只是近20多年的事情。”[4]这一事实在高校口译师资构成上便体现为: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和锻炼,作为译员的实战经验少或者根本没有口译员实战经验,对口译理论和教学的研究十分匮乏,在口译教学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是通过各种形式,加大高校口译师资的培训力度,鼓励口译教师参加专业的口译资格证书考试,利用各种学习和实践机会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更新,努力学习口译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口译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针对口译的特点,结合本科口译课程的设置情况,笔者认为,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应该摆脱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须在传统语言教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坚持以技能训练为导向,带动外语语言知识和跨文化知识的提高。以下笔者将重点探讨本科阶段口译技能训练项目及训练方法,以期与口译教学同仁共勉。
输入即听入是口译活动的第一环节,也是口译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口译员在听入的过程中要脱离语言外壳,发掘蕴含在语言外壳之下的信息,即意思。其考查的是口译员快速的听辨理解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除了进行大量的听力训练,复述是提高口译员快速听辨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这一训练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灵活运用能力和口语传达技巧以及口译的听辨技能和短期记忆能力。[5]复述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母语复述到外语复述,从易到难,从句子到段落再到篇章,从复述大意到复述细节。复述的方法可根据复述内容采用形象记忆法、归纳法、总结法、描述法和方位叙述法等。通过复述练习,学生学会了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意思,符合口译“传意不传词”的要求。[6]
口译活动的第二环节是记忆,包括脑记和笔记,脑记主要体现为短期记忆。然而,人的短期记忆能力是有限的,信息在大脑中存储的时间往往还不到1分钟。当讲话人连续发言超过一分钟,达到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时,口译员必须借助口译笔记来辅助其完成口译任务。口译笔记是指最简单、最快捷的使用字母、缩写、文字、符号、图形、线条等来记录源语的逻辑框架和信息点的速记方式。口译笔记主要记意思、意思间的逻辑关系、数字、专有名词和技术术语等。[7]笔记起到提醒、激活记忆的作用,可以减轻译员的记忆负担、心理压力,帮助口译员恢复对源语的记忆。笔记在口译工作中必不可少,但是笔记永远只是记忆的“配角”。口译员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听辨、理解和记忆源语信息上,笔记只是记忆的一种辅助手段。
由于口译笔记的个性化特点,目前国内的教材还没有对于口译笔记的系统训练方法形成明确指导。但是,综合目前大家普遍推荐的几位口译界权威的做法,我们可以将口译笔记的训练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应该给学生提供通用的口译符号库。口译符号是口译笔记的原材料。尽管口译符号也是个性化的体现,但是一些通用的笔记符号(比如,“○”代表国家,“↑”代表上升、增长、提高等)可以提前向学生介绍,指导学生在口译笔记实践中有意识的选择使用,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个人经历、认知、生活体会等)创造新的笔记符号,扩充自己的笔记符号库。
其次,课程开始阶段,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笔记示范作用。口译笔记不同于其他任一形式的笔记,对学生来说完全是崭新的,因此刚开始学生对任课教师就有一种完全依赖。老师的笔记方式方法、规范程度将对学生今后的练习和最终个人笔记方式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迎难而上,坚持笔记练习,以务实的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笔记方法。记笔记作为一种技能,除了要求有正确的方式方法外,关键还是要靠学生自身不断地练习和摸索。只有在不断地、动态地练习中,学生才能体会口译笔记的作用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笔记方法。
解决了听和理解的问题之后,我们面临的下一个问题是输出。不同于一般的口语表达,口译中的输出是一种语码的转换,是将理解后的源语信息用译入语重新编码后口头表达出来。掌握这一技能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主题演讲。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
这一方法可以和复述练习相结合,具体的操作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提前给学生指定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准备之后课上就指定题目脱稿即席发言3-5分钟,然后再由其他同学进行复述练习,先用源语复述,再用译入语复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就指定题目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即席演讲,然后由其他同学做复述和交替传译练习。两个阶段的过渡需要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把握,形式也应该多样化。
口译的现场性、现实性和实战性等特点决定了口译员告别口译课堂快速适应口译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有过大量的口译实战经验。在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比如一些中小城市,贸易往来少,国际性会议的机会小),模拟会议便成为一个最佳选择。模拟会议口译是指模拟真实的口译场景,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口译工作感受,同学们自己组织材料、分配角色和提问互动,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从心理素质、口译技巧、临场反应等诸多方面夯实学生的口译基本功,从而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自我。[8]模拟会议口译是学生从口译课堂步入口译仕途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应对压力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在一般的口译训练中是很难实现的。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这一练习模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绝大多数同学能够根据老师的要求灵活选择会议题目,根据自己分配的角色,多渠道准备发言提纲。会议材料丰富多彩,包括电子文件、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会议形式有严肃正式的商务会谈、轻松随意的旅游观光,还有幽默搞笑的情景再现。在会议现场,大部分同学能够做到脱稿发言,发言人和口译人员的配合也比较默契,基本都能顺利完成口译任务。
与此同时,通过这一训练形式,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准备的发言材料普遍较简单、并非全部同学都有口译实战体会、会前提供的介绍性信息少,不利于旁听评价打分、旁听评价主观性强、口译人员的翻译过于简单等。这些问题的发现为我们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这一训练模式的训练效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中外交流的加大加深使得口译职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口译的职业化特点促成了口译教学的专业化。然而,面对这一趋势,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的口译课程设置情况使得口译教学很难满足口译人才的缺口。延长口译课的开课时数,建立独立的翻译专业院系势在必行。基于口译的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口译教学模式是培养未来合格口译人才的一项重要课题。以技能训练为导向的口译教学模式遵循口译活动的规律,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强,应该在口译教学活动中积极推广。在本科口译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应该承担起口译人才培养的重任,加强自身锻炼,在现有的条件下,积极借鉴国内外的口译教学经验,认真专研,与时俱进,找到更加切实可行的,适合我国本科口译课程设置情况的教学模式和途径。
[1]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6.
[2]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132.
[3]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0.
[4]杨恩堂,姚秀清.英语口译技巧[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5.1.
[5]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63-65.
[6]王斌华.口译.理论、技巧、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3.
[7]塞莱斯科维奇.勒代雷著.闫素伟,邵炜译.口译训练指南[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55-56.
[8]伍志伟.从口译教学四原则论“模拟会议传译”的课程设计[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1,(5):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