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倩,房 岩,胡子祎,孙 刚
(长春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中学环境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刘 倩,房 岩,胡子祎,孙 刚
(长春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我国的中学环境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缺乏整体规划、重视程度不够、教材建设薄弱、教育方式单一、缺少评价体系。应尽快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营造绿色课堂、丰富教育途径,真正将环境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之中,逐渐将我国国民的环境素养提升到新的高度。
环境教育;问题;对策;中学
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环境污染型、资源耗竭型的发展模式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核心,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提高人们环境保护的知识、意识、技能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1]。自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大会后,环境教育运动在全世界兴起,逐渐体现在各国的政府工作中。197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前苏联共同签署了著名的《第比利斯宣言》,呼吁“有意识地将对环境的关心、活动和措施引入教育体系、纳入教育政策”,拓展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为全球环境教育的发展构建了基本框架,是环境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2]。随后,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 于1987年发布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Our Common Future),地球高峰会议(Earth Summit)于1992年签订了《21世纪议程》(Agenda 21),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环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通过法律保证了环境教育的贯彻和实施[3]。我国的学校环境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环境教育开展的状况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环境教育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趋严重而兴起和发展的,目标是调整人的思想和行为,建立环境道德观念和环境伦理规范,提高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情感、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提供获得环境保护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的机会,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环境行为的创新模式,最终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对于我国来说,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复杂性和紧迫性更加特殊和危急。为了满足十几亿人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我国的生态环境一直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态势之中,我国公民的总体环境意识水平还很低下,很多人对环境形势盲目乐观甚至完全缺乏环境意识。我国的环境教育不仅要提高全民族最基本的环境意识水平,营造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还要培养相当数量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专业人才。中小学阶段是人的各种行为习惯和人格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实施环境教育的关键阶段。新世纪的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决定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促使青少年形成自觉的环境行为,是学校环境教育的重要使命[4]。
环境教育的理念、目标、方向、内容、要求及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是对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充实、丰富和拓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组织形式,也是对教育体系、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的挑战。环境教育的品位、质量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学校的教育水平和质量,从而最终影响新世纪人才的培养。中小学环境教育既是当今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4]。环境教育是保护环境、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环境意识将成为21世纪人类个体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未来人类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环境教育将与素质教育一起完成人才培养的跨世纪工程。
多年的应试教育体制使环境教育在许多学校都是流于形式,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体系,缺乏专门的学科课程、教学标准和大纲。
长期以来师生环境意识淡薄,环境教育在学校教学中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绝大多数学校都是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普遍将环境教育课程排在高考课程之后。环境教育通过学科教学渗透的随意性极大,开展的有关环境教育专题活动也很不规范,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在我国初等教育阶段的影响太深。
中学环境教育的相关教材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教材的种类单一,内容设置缺乏科学性,在理论传授、知识教育与能力提高、行为养成之间严重脱节,忽略环境和资源基础知识的介绍,偏重于污染与治理等等。
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单一,教学手段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科渗透仍是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主要模式,教育成效自然不佳。
我国对各级学校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一直没有给予明确的规定,目前还没有对环境教育效果的评价进行系统的研究,缺乏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环境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中学的环境教育难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
环境意识的有无似乎与中考、高考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容易被有关领导、学校、家长和学生忽视。实施环境教育,施教者首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思想、更新环境价值观。例如,在新课程培训时,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环保知识课程,使校本培训、校本课程与新课程改革并肩同行,与时俱进[5]。
环境教育是教育领域中较新的内容,许多中学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环境教育培训。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环境科学知识也在不断更新[6]。要想通过教学引起学生对环境和生态的兴趣,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素质,应经常接受环境教育培训,既能够将环境知识有机地融入所讲授的课程之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要以实验的形式让学生在动手中得到进一步的收获。笔者对一些学校进行调查发现,市区学校的中学生物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但是却没有很好地将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单纯地让学生接受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学生无法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农村地区,中学生物教师很多并不是专业出身,本身对于生物学和环境学知识都没有系统地掌握,教学过程中仅仅局限于教材,几乎没有运用课外实践、网络教学等手段。其实,在农村开展环境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切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追求绿色氛围,把学生带入绿色课堂是环境教育的根本体现。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用学生感到有趣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要把自己融入其中,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游戏,摆脱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者的思想束缚。例如:在讲授“陆地生物”的内容时,教师不仅可以用挂图让学生了解动物,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放映“动物世界”或者“人与自然”中动物的生存环境以及特点,将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使他们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浓厚的兴趣。
环境教育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管理者应对环境教育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专业课程和课外活动课程,经常开展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讲座,为孩子创造接触自然、观察自然、贴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机会,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和改善自然的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还能激发他们探索环境问题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我国有丰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有大量的自然保护区,为中小学学生进行野外学习提供了各种便利[4]。在中国香港,环境教育在学校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每学年都要制定环保活动计划和内容,学校每年都要配合“世界环保日”和“香港环保节”举行环保活动,鼓励学生及家长参加社区和区域性的环保活动等。环境教育在生活中涉及广泛,学生除了在学校中学习环境知识,还应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如:节约用水、节约纸张、节约能源等。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活动、社会生产的规模和程度不断扩大,向自然索取和干预生态环境的能力日益增强,环境危机越来越严重,许多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和利用,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正在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威胁着人类生存,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隐患。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规范人们的环境行为,是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治本措施。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掌握科学知识、形成价值观念和个性特征、增强环境道德意识、树立绿色道德观念的重要时期。中学生是未来的主人、国家的建设者和决策者。中学环境教育是否正常开展、采取的策略和方法是否有效,对中学生环境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7]。环境保护理念不仅要在生物课堂上进行灌输,而且应该尽可能地渗透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
环境教育是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的热点,具有全民性、终身性、全球性和学科交叉性等特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 N E S C O)将环境教育称为“以可持续发展社会为目标的教育”,说明环境问题已成为包含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伦理等领域的复杂问题,只有环境专家或教育专家的参与不可能解决环境问题,而是需要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各行业的同心协力[8]。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在一个国家最终能否成功确立和运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否获得双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价值观、环境观、道德观的改变,国民认识、理解、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变革以建立新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必要条件,而国民参与的前提则是国民受到足够的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对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循环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向国民进行环境教育,并将环境教育作为终身教育内容[9-11]。美国早在1970年就颁布了《环境教育法》。我国的学校环境教育在经历了起步阶段(1973年-1983年)、发展阶段(1983年-1992年) 和提高阶段(1992年后) 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亟需在以往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上,尽快解决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真正将环境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之中,逐渐将我国国民的环境素养提升到新的高度。
[1]孙刚,房岩,刘倩.绿色中小学校创建的理念与有效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1):57-58.
[2]李仲翔.环境教育实施与环境行为养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32(3):40-46.
[3]孙刚,房岩,张胜,等.大学绿色教育与可持续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23(8):25-26.
[4]魏银光.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5]姚焕英,张秀芹,王军.渭南市中学生环境意识现状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3(2):59-61.
[6]李琼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反思与发展策略[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3.
[7]孙刚,房岩.教育生态化刍议[J].吉林教育,2007(9):25.
[8]孙刚,房岩,杨彦龙.绿色学校的特征及创建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6,22(4):12-14.
[9]孙刚,房岩.21世纪日本的学校环境教育特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0):11-13.
[10]孙刚,房岩,李玉杰.中日中小学环境教育发展历程的比较及其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9):59-60.
[11]孙刚,房岩.日本环境教育体系的构成及特征[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22(4):76-78.
Urgent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LIU Qian, FANG Yan, HU Zi- yi, SUN Ga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32, China)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of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have been made in China’s middle school,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urgent problems, including lack of overall planning, inadequate attention, weak construction of textbook, simple education approach, lack of assessment system, etc. Education concept should be renovated, quality of teachers should be improved, green classroomshould be fostered, and education approaches should be enriched as soon as possibl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hould be involved truly in basic educational system, so as to promote people’s environmental quality gradually to a high leve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blem; strategies; middle school
G632
A
1008-178 X(2012)09-0155-04
2012-06-29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ZC11115);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吉教高字[2010]26号);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ZC0219);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JKZ0105)。
刘 倩(1988-),女,吉林松原人,长春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生物教学论研究。
孙 刚(1969-),男,辽宁大连人,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从事生态学和环境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