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疗法与音乐欣赏课融合教学策略
——以医学院校为例

2012-08-15 00:46叶培结
池州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音乐疗法欣赏课流行音乐

叶培结,周 娟

(1.蚌埠医学院 艺术教研室,安徽 蚌埠 233030;2.安徽科技贸易学校,基础教学部 安徽 蚌埠 233000)

音乐疗法与音乐欣赏课融合教学策略
——以医学院校为例

叶培结1,周 娟2

(1.蚌埠医学院 艺术教研室,安徽 蚌埠 233030;2.安徽科技贸易学校,基础教学部 安徽 蚌埠 233000)

音乐治疗是一种运用音乐来改善人的生理、心理等不适症状的治疗方法,在医学院校把音乐治疗学与音乐欣赏课相结合,既是对大学传统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拓展,又可大大改善医学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音乐疗法;音乐欣赏课;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

对于医学院校等非专业音乐院校而言,音乐教育首先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鉴于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压力日渐增加,作为音乐欣赏课的教师不仅要关注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应充分发挥音乐在完善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独特功用。笔者将结合笔者在医学类高校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以探求一剂有效提升大学生音乐审美品位,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良方。

1 在医学院校推广音乐疗法的必然性分析

1.1 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亟需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大学生除了面临自身成长中的诸多问题,还要面临巨大的经济和就业压力。我校近几年来对于刚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测评表明,大学生中有抑郁、焦虑、社会恐惧、自卑、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的比例普遍高于一般社会青年。而对毕业班学生所做的调查也表明,有半数以上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对处理压力没有信心。相关实践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已成为高校及各界的普遍关注的热点。而医学院校的学生将工作在医务战线上,其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着其为病人服务的水平,为此,医学院校的学生更需要解决自身心理健康的问题。

1.2 音乐疗法有着得天独厚的推广优势

音乐治疗学也称为“音乐疗法”,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学科定义标准,目前最具权威的美国音乐治疗协会 (简称NAMT)对于音乐治疗学的定义:“音乐治疗是用音乐来达到恢复、维持并改善精神和身体健康的治疗目的的方法”。正如美国音乐治疗之父格斯顿指出:“音乐的力量和价值正在于它的非语言的内涵”[1]。笔者通过音乐治疗的相关心理调查显示,近2000名被调查学生中有65%经常听音乐,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喜欢用听音乐的方式来调节自我的为40%,认为音乐能调节心情的为90%。学生对音乐的喜爱是音乐治疗可以在欣赏课上推广的重要基础。

实践证明,音乐疗法针对如失眠、头痛、心悸、焦虑、忧郁等常见心理问题症状的缓解有特效,且应用简便、易于推广,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精神心理科医护人员的青睐。

1.3 医学院校音乐欣赏课教学现状正需要一个突破点

关于高等音乐教育教学的探索,诸多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医学类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第一,教学硬件配备不足。由于受重视程度或资金方面的原因,大部分高校则将欣赏类课程放在多媒体大教室,只有少数学校有专供音乐欣赏课程使用的视听教室。其结果由于音效不理想,直接影响到了试听效果,加上两三百人的大教室,很容易受到周围的干扰,也就影响了听课效果。

第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一是在教材编写方面,内容明显已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对于非音乐专业、音乐知识很贫乏、大多数连谱都不会识,尤其是缺乏人文基础的理工类学生来说,乐理部分通常略显深奥,难以领会,这样的结果是形成大学生既喜欢音乐又不愿意上音乐欣赏课的局面。二是授课内容缺乏针对性。由于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再加上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的高下不齐,所以传统的就一门音乐欣赏课,一锅端,要么是西方古典音乐,要么是民乐,对很多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涉及较少,恐很难满足众多学生的学习要求。

第三,教学方式有待创新。很多高校的音乐欣赏课程依然延续中小学的上课形式,即老师讲一段理论内容,然后放一段音乐,甚至一堂课都在听交响乐,很少有什么变化,这容易导致喜欢猎奇的大学生们感到枯燥乏味。

总体来看,理工类(包括医学类)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现状有待改善,主要是相关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待调整和突破;教学硬件配备有待加强;音乐教师整体素质也有待提升等。因而这门学科的潜力还需要充分挖掘,把心理疗法融入音乐教学无疑是值得尝试的。

2 把音乐疗法融入医学院校音乐欣赏课的探索

国内外的音乐治疗研究及相关实践表明,音乐在治疗中的基本功能作用主要有四类,即生理-物理作用、人际-社会作用、心理-情绪作用和审美作用。据此把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音乐疗法的功能相结合,主要有以下四方面[2]。

2.1 音乐的生理-物理功能应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器官由脊髓或脑干和我们全身各部分相连,音乐的音高、强弱、节奏、音色等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体生理的节律,从而发挥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如可使血管舒张,紧张度降低,从而降低血压,改善心脑供血;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液分泌,从而帮助消化,增进食欲;可使呼吸道平滑肌松弛,起到解痉作用;还可增加人体腺体分泌等等。音乐的物理作用基于人的脑电波运动、心脏搏动、肺的舒缩、肠胃蠕动及自律神经活动等都有一定的节奏。当一定频率的音乐节奏与人体内部各器官的节奏相一致时,就能使身体发生共振,产生心理上的快感。

鉴于考试焦虑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对学生考试成绩和身心发展有诸多消极影响,基于音乐对人体的生理-物理作用,选择相关音乐欣赏曲目来改善学生的焦虑心理。可采用课堂内外结合的方法,选择代表性的做课堂讲解,再推荐余下曲目给学生课下自我聆听和欣赏。临床实践证明,古典音乐如莫扎特的 《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柴科夫斯基的《花之圆舞曲》、门德尔松第三交响曲《苏格兰》;民乐如《彩云追月》、《塞上曲》、《姑苏行》等对缓解焦虑、镇定安神都有明显疗效。二是睡眠障碍。由于学习、生活、升学、就业等各种压力,导致部分高校学生有程度不同的睡眠障碍。对此有疗效的古典音乐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德彪西的《月光》、舒曼的《梦幻曲》等;民乐有《平湖秋月》、《渔舟唱晚》、《春江花月夜》、《催眠曲》等。流行音乐如《军港之夜》、《小城故事》、《May it be》等。

2.2 音乐的人际-社会功能应用

相关调查表明,人际交往障碍已成为大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基于音乐治疗的人际-社会作用原理,即音乐是一种社会性的非语言交流的艺术形式,音乐活动如乐器合奏、合唱、音乐游戏、舞蹈等,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通过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大学生们有了一个用音乐和语言交流来表达、宣泄内心情感的机会;同时也在音乐活动中学习和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正确的社会行为,并提高了自信心和自我评价。针对这类问题临床证实有效的曲目有:西方流行经典如《雪绒花》、《友谊地久天长》等;民乐如《茉莉花》、《大学生圆舞曲》、《青年友谊圆舞曲》、新疆民歌《青春舞曲》等;国内流行音乐如《大海啊,故乡》、《天亮了》、《朋友》、《蜗牛》、《菊花台》、《感恩的心》等。

2.3 音乐的心理-情绪功能应用

传统的心理治疗认为“认知决定情绪”,而音乐心理治疗则认为“情绪决定认知”[3]。情绪是人最重要的心理表现,直接作用于人的身心健康。音乐既是声音的艺术,也是情绪的艺术。是最能反映情绪,表现情绪,影响情绪,唤醒情绪,再造情绪的。而不良情绪又是心理患者及身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突出表现之一。音乐治疗在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等方面有很好的作用,其功用在近年来已得到医学界、心理学界乃至教育界的普遍认可。

据近年来的各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及校心理咨询中心的相关统计,学生的不良情绪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性症状。针对这类问题临床证实有效的曲目有:民乐如《喜洋洋》、《步步高》、《喜相逢》、如民歌《天堂》、《神奇的九寨》等;古典音乐如《匈牙利狂想曲》、《狂欢》、《苏格兰》等;流行音乐如《自由飞翔》、《好汉歌》、《大海》、《水手》、《真心英雄》等;影视歌曲如《敢问路在何方》、《三国演义》主题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汉武大帝》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等。

2.4 音乐的审美功能应用

音乐的美具有把痛苦消极的创伤体验转化为积极深刻的人生体验的神奇功能。得当的音乐既能消除个体的不良体验,也能扩大其能享受到的感觉和体验的领域,还能使音乐欣赏过程中出现的思维结构得以提高[4]。更重要的是可以唤醒来访者对美的体验,也就是唤醒了来访者内心的积极的生命的力量。

这类的经典歌曲就很多了,无论是美声、民族还是流行歌曲。关于这类,可分主题来带学生进行欣赏教学。如笔者尝试了可分别以亲情、友情、爱情为主题;尤其是爱情这个主题,比较受学生欢迎。民乐如《梁祝》、《高山流水》等;流行音乐如《暗香》、《神话》、《传奇》等。

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及相关调查表明,目前高校的音乐欣赏课基本内容是西洋音乐、民乐和民歌,很少涉及流行音乐。而据调查了解,大学生平常喜欢欣赏网络流行音乐的达70%,其次是国外流行音乐(摇滚音乐、说唱音乐、爵士音乐等)占56%,中国戏曲音乐占30%,西洋古典音乐占20%,民族器乐音乐占13%,中国古代音乐只有5%。虽然时下的流行音乐大多流于肤浅、粗俗,不利于大学生音乐素养提高,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审美素质低下。反之我们也需要从大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原因中反思是否有值得借鉴之处,如流行音乐节奏富有动感、旋律容易记忆、内容通俗易懂,及传播手段的科技性等。流行音乐对大学生审美品位和价值观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正因此我们需要的不是排斥,而是要借助高校音乐欣赏课的平台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欣赏流行经典中端正音乐审美心理,提升审美品位。

3 音乐欣赏课教学与心理治疗的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

音乐治疗学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要充分发挥其最佳效用,很多主客观条件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发展。

第一,应有效提高音乐欣赏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能力水平、知识基础、个性特征以及近期的情绪生活等,也都影响着教学。这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教学技能、良好的口才、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还要有与人交往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很强的协调组织能力、具备广博的知识等重要素质。由于学生对不同类型音乐的偏好,仅有的几个老师要担当全校音乐教育的任务,工作量本来就比较重,如果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又仅限于一个方面的话,学生会因为觉得过于单调而失去兴趣。

第二,应充分运用互动式教学。实践表明,音乐治疗的方法与技巧大体可分为四类:即聆听法、即兴法、再造法和创作法等。不同的症状应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抑郁类症状的音乐治疗比较适合采取聆听式方法,让大学生的情绪和音乐情绪产生共鸣,从冥想中自觉调整不良情绪走向积极、乐观的方向;而对焦虑症患者则需要结合再造法,让大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音乐表演,自己用唱歌、节奏或曲调的模仿、乐器演奏等方法,以达到宣泄、转移和改变情绪的目的等等。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不再一味的“一言堂”教育。具体可以是即兴式的发言,请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解读和感悟。甚或是即兴演唱等多种参与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的治疗效果。

第三,良好的校园氛围是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由于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需要课内外的结合,学生艺术社团、沙龙形式的音乐团体、校园音乐网站的建设、高雅艺术进学校活动等等,各种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和各类校级艺术表演为学生展示自我、互相交流提供了机会,同时又带动了学校的音乐氛围。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音乐疗法在精神领域方面不亚于药物治疗的功效,而且无药品的副作用,堪称人类最佳的心灵疗法。据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统计,目前世界上有45个国家已经开展了音乐治疗,有27个国家的150所大学开设了音乐治疗专业[5]。我国的音乐治疗教育事业,近几年来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开设音乐治疗专业的高校有中央音乐学院等八所院校;音乐治疗作为必修或选修课开设的高校有福州中医学院等近20所高校。相信音乐治疗教育在医学院校的普及将惠及广大有志于献身医学事业的学生乃至全社会。

[1]Gaston,E,T.Music in therapy[M].New York:Macmillan,1992:231.

[2]高天.音乐治疗导论[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19-26.

[3]张勇.音乐治疗心理疾病的理论与实践[C]//孔建益,陈奎生.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探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517.

[4][英]梅塞德斯·帕夫利切维奇.音乐治疗理论与实践[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48.

[5]刘斌,余方,施俊.音乐疗法的国内外进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91-92.

J60-05

A

1674-1104(2012)04-0123-03

2011-10-24

叶培结(1972—),男,安徽宿松人,蚌埠医学院艺术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音乐教学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魏鸿飞]

猜你喜欢
音乐疗法欣赏课流行音乐
被动式音乐疗法改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PACU 音乐疗法对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患者麻醉后恢复的影响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几点浅见
初中音乐欣赏课“划唱律动”教学的应用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