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义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和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以及受金融危机影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关键。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国内学者陈薇静(2004)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特殊就业能力与基本就业能力。特殊就业能力是指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基本就业能力包括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习惯、态度以及适应能力、协调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影响力、理解力等。学者翟志华(2006)指出,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突出的专业操作技能、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个人社交能力等来自觉地培养和提高就业能力。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进行培养,难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择标准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以工作职位对任职者的具体要求,在劳动力市场上以价格机制选用符合标准的人才。对高职生个体而言,他们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道德水平和就业价值观等决定了他们的就业能力,他们使用这些素质的方式和他们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素质的能力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就业市场背景等因素同样影响着他们的就业。由于高职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在校期间培养的,因此就业能力的强弱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归纳下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高职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主要包括个人能力、环境的适应能力、业务水平、人际交往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现代职业精神和成熟的职业心态、与岗位相适应的现代职业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近些年来,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岗位精神,缺乏对岗位正确的认识,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择业时拈轻怕重、赚脏怕累、挑三拣四,没有正确的信念来指导自己的意识,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不足。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要用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本岗位工作,这都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的表现。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化的专业训练,本应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与技能,并兼具经营管理和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做到全面发展。同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具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等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高职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必备的核心素质。现实中,一些毕业生不仅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甚至缺乏实际经验和最基本的行业常识,由于经验不足,在就业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
高职学院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包括日常生活管理中的渗透。传统的日常教育管理途径是条状的层级实施,随着班级集体意识的逐渐淡化,传统的日常教育管理的链条出现了薄弱环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学生社团的兴起,不仅能使其取代班级的部分功能,同时也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新途径。大学生日常活动从以班级为中心向以社团为中心转变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通过改革不断完善,学分制的实施改变了过去以班级组织教学的模式,弱化了满足学生归属感的班级职能。而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第二课堂,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归属感问题,同时也提供了锻炼学生能力的舞台和空间。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或目的作为吸引和凝聚社团成员的主要动力而建立的,旨在满足自身需要、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群体。在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职业精神、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工作能力等要素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社团作为非正式群体,在思想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上存在相对优势。学校往往更重视对学生的规范教育,通过一些有形的准则、规章、制度等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的规范教育,这样做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大学生社团作为一个自发的非正式群体组织,社团规范的遵守还要依赖于每个成员的自觉行为、自觉维护,在这个过程中社团成员体验了惯例、团队协作、传统、伦理、道德等职业精神规范的内容。从这方面讲社团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正式组织无法替代的。
高校学生社团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学科和专业。这种不同专业知识的融合、交叉使大学生受到多学科氛围的熏陶和培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学生社团还存在和其他学校社团、本校学生社团的交流与合作,在交流与合作中,大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得到开阔,迸发出创新思想和活力。
大学生在开展活动中,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接触社会,部分实现了培养职业技能的价值,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
高校大学生通过参加社团的各种活动,增强了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从而更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高职学生社团作为群众性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体制,具有较大的自主性。由于社团定位问题、学生社团的周期性和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高职学生社团良莠不齐、发展不均的状况非常明显。有的社团因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社团活动一直处在低层次水平;有的社团骨干成员更换频繁,产生巨大波动;也有的社团因为组织不力导致生存困难等。要实现社团功能的最大化,充分发挥其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功效,必然要加强管理,明晰社团的宗旨、发展方向,在活动指导中,把引导社团活动导向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计划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搭建良好的平台。
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看,大学生作为高校培养的“产品”,其质量不高是造成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需要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扎实职业技能的人才。然而,当前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传授轻个性、重计划轻需求等模式,难以培养出用人单位青睐的人才。学生社团活动因其主体的参与性、活动的实践性和组织的社会性等特点,是实现大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有机结合体。为此,要在学生社团中开展职业意向调查,进一步拓展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和空间,将学生社团建设成为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与延伸。根据调查科学合理的设计社团活动,使活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品味健康、格调高雅,使大学生将知识运用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演练之中,把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作为开展素质训练的重点,加快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
学生社团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校园人文环境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为此,高职院校要依托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实现学生社团由以前单一的兴趣爱好集合体转变为融学术、科研、成长于一体的多元化团体。同时结合高校的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来建设社团,使社团建设成为高校大学生深化和拓展专业学习的重要平台、学生科研的重要阵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总之,通过对高校社团规范化的建设,使它成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推进剂。
[1]徐明春.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途径探析[J].社科纵横,2009,(10).
[2]全晓松.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5).
[3]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6).
[4]鹿存礼,陆新生.高校社团对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及实现路径[J].学理论,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