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群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徐州地区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面临着产业接续升级、城市功能提升、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的艰巨任务。区域建设的关键是人才,而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环节则是专业建设,引入SWOT法分析徐州区域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面对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如何做大做强、区域高职教育如何互动、协调、可持续发展,以适应区域经济提速的新问题和新要求,有着深远的意义。
为适应徐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共有五年制高职院校7所,专业50多个,职教生与普高生的比例由原来的3∶7发展到现在的已接近1∶1,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良好发展局面。但是在互动新阶段下,徐州区域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改革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发展到了一个“拐点”,优势与劣势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优势一:五年制高职教育具备的优势推进了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十二五规划中江苏省提出要坚持教育和人才优先发展,科技强省、教育强省、人才强省建设“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并强调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五年一贯”具有统筹安排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学的系统优势,使中职和高职相贯通,既能保证高等教育的规格要求,又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二是具有“引导优势”,入学年龄小,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引导,很容易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三是“门槛低”,初中后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大众性、普及性、社会性的特点,便于降低起点、重构基础,反映前沿、系统构架。大力进行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培养一大批专业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优势二: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为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了鲜明的目标。徐州市具有工程机械、专用车辆、关键零部件、专业物流、新能源五大产业基地,其中,工程机械和新能源尤为突出,形成了“一龙引动、两翼齐飞”的格局,产业每发展一步,都需要一批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的职业岗位的比例增加,对从业者的文化素养和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提供了机遇。
劣势一:有限的政府教育投入和农村居民付费能力,严重制约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需求。与普通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才能培养劳动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才能保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而徐州地区高职经费投入的状况从总的趋势看,个人、社会、地方的比例不断增加,中央的投资逐步减少;各级部门对高职的投入极少,投入渠道也不稳定,总体上远远滞后于高职的发展规模。以徐州市财经学校的会计专业的学生为例,五年制高职学生年生均成本在万元左右,而2010年徐州市的GDP为1931.93亿元,人均GDP17106.2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726元。大约0.6个城镇居民可供养1个高职生,而大约1.3个农村居民才能供养1个高职生。有限的政府教育投入和农村居民付费能力,使得徐州地区的高职专业建设很难真正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也使得徐州地区所建构的高职教育体系面临极大的挑战。
劣势二: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的产学、工学结合深度和广度不够。多年来,徐州地区的高职院校或多或少地进行了产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的有益尝试,但因地域性和专业性以及企业个性发展的局限,企业参与方式、管理体制、参与机制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目前产学、工学结合的参与方式从紧密程度看,一般为“企业配合式”即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处于提供实习场所的辅助地位;“校企实体合作型”即企业以多种形式向高职学院注入股份合作办学等。前两种方式较多,且大多是通过某个成员(顾问、投资者、兼职雇员)或组织的特殊关系采取信誉型运行机制实现参与,参与过程中缺乏质量评价和制约机制。这种运行机制形式简单,方便灵活,但缺乏稳定性,就更谈不上向深度的发展。
机遇一:实施职业教育优化工程。在徐州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以富民为主题、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优化发展职业教育,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徐州打造成为淮海经济区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和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心。
机遇二:坚持政府主导,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布局。政府主导要大力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和高级技工教育,支持有条件的五年制高职发展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支持县区职业学校依托高校创办特色高等职业院校。引导职业学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设置职业技能人才紧缺专业或方向。
威胁一:金融危机加剧就业问题。金融危机的袭击,使毕业生过剩重演,我国制造业吸纳能力显著减弱,严重影响就业问题,从而影响高职院校社会声誉,造成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和录取率的持续下降,制约学校的持续发展。徐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始终呈正金字塔形,中初级人才需求为基础,高级人才属塔尖部分。因此,高职院校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努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提升就业率,降低青年失业人口,办成人民满意的高职院校,成为稳定社会,推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威胁二:争夺生源的竞争局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争办高职、争夺生源的竞争局面愈演愈烈,因而各学校对高职专业的设置会受制于这种竞争压力,无法顾及学科、专业结构的合理性、学校办学条件和社会的需求,而是力图盲目扩大专业数量,发展办学规模,扩大招生量,只求数量,不讲质量,甚至以经济效益作为推动办学的杠杆,将其作为创收渠道。显然这种诸侯割据、各行其是的局面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专业的合理设置和合理布局,出现地方保护主义、小集团主义、唯经济主义等弊端。
通过对徐州地区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发展进程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明晰地筛选出显著影响徐州地区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要素,并据此构造SWOT分析矩阵(如表1)。
专业设置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环节和逻辑起点,是教育与经济之间“服务”与“依靠”关系的具体体现。从本质上看,专业设置的过程是调节学校功能与社会需求之间互动关系的过程,集中体现着社会科技、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徐州地区作为一个资源性的工业城市,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从而对五年制高职的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引导职业学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从专业设置到学生培养结构都要进行调整,要围绕徐州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以高水平示范专业建设为抓手,重点围绕工程机械、专用车辆、关键零部件、专业物流、新能源等五大产业,大力发展工程机械、矿山机械、数控技术、光伏光电、现代农业、食品医药、商贸旅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旅游、房地产、信息咨询等专业,重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涉农专业建设,积极举办适应经济发达地区市场需求的专业,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需求,形成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学校分工合理、行业特征明显、各具特色优势的专业布局。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细胞,是实现专业目标的主要载体,是人才培养特色的显示器。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要面对区域企业需要的人才市场格局,要重点满足区域就业市场“小批量,多品种”、“小企业,多工种”、“大中企业,小岗位”的技能型人才需求特点,构建“三级立体”课程体系。
初级课程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行业知识为主的职业“通识教育”;二级课程是指“以从业为导向”的岗位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特定岗位的核心技能;三级课程是“以兴业为导向”的个性发展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专业化的职业综合素质训练。如此课程体系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融为一体,可以从根本上区别于传统学历教育的思路,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三级立体”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宗旨,努力将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成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既能成为企业发展业中坚,还有可能独立创业成为业主的兴业或创业型人才。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必由之路。教育、科研、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除了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以外,高职院校还需要加强校企合作,以学校优越的知识、科技技术资源的优势,结合企业的设备等一线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技术难题攻关等相关服务。
为此,在专业建设整个过程中,都要有行业、企业、事业等用人单位参与,成立相应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机构,坚持政府投入为主,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一批高水平、开放式、示范性的教学、生产、经营合一的实训基地,以保证高职依据社会需求来办学,最终建立起学校与企业、社会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