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广州 510420)
外语学习者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当学习成绩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会逐渐减慢,甚至停滞不前或倒退,出现所谓的“石化现象”。外语学习中“石化现象”的成因是什么?有何应对之策?笔者采用非结构性访谈的研究方法,采访了10名法语专业在校学生。在分类整理采访数据后,运用学习策略、二语习得中的“石化现象”研究成果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讨论“石化现象”,不得不谈到中介语(interlanguage,简称“IL”,又译“过渡语”或“语际语”)。1972年,Selinker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确立了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在SLA研究中的地位[1]66。IL这一术语表达了2个不同但相关的概念:一是指学习者在某一阶段所建立起来的目的语知识系统;二是指由此相互连接而形成的一种连续体。[1]66换言之,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它以母语为出发点,兼有母语和目的语的特征,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但难以到达目的语这个理想终点。因此中介语也被 W.Nemser称作“渐进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2]82。
这样的语言体系有哪些特点?司联合认为,除了C.Adjemian所说的系统性(systematic)、可渗透性(permeability)、“僵化”现象之外,中介语还具有反复性、母语依靠性、目的语不可接近性和过渡性的特点[3]48-49。本文重点探讨其中的“僵化”现象,即“石化现象”。
1.2.1 “石化现象”简介
1972年,Selinker说:“语言石化是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与目的语有关的那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语言系统和知识趋于稳定的状态,它们不受学习者年龄和目的语学习量的影响。”[4]191992年,Selinker补充说“如果过渡语的结构系统不再进一步发展,也是僵化的表现。”[3]195不同的外语学习者在中介语连续体的不同位置上可产生不同的“石化现象”,并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学习者的目的语知识和具体运用的不足[4]20。由此可见,“石化现象”具有以下特点:在整个中介语连续体的进程中,“石化现象”呈现阶段性特点;就学习者个体差异而言,“石化现象”因人而异,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从功能上看,“石化现象”可作为判断学习者水平的标准之一,对接下来的外语学习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1.2.2“石化现象”的成因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中介语“石化现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陈慧媛将成因分为内因说、外因说、交互作用说和其他解释。[5]Selinker将“石化现象”的原因归纳为5个方面:1)母语迁移;2)培训转移;3)二语学习策略;4)二语交际策略;5)目的语过度概括现象。[4]20也有学者指出,由学习策略使用不当所产生的“石化现象”是学习者中最为普遍的现象[6]11。本文以案例为基础,重点讨论学习策略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关联性。
采用非结构性访谈的研究方法,旨在全面、客观地了解访谈对象采用的学习策略与中介语“石化现象”之间的关联。访谈对象是10名法语专业在校学生。其中4年级本科学生1人,1年级硕士研究生4人,2年级硕士研究生5人。我们请被访者围绕“在法语学习的过程中,采用什么办法获得新知识?如何解决困难?觉得自己法语水平无明显进步的原因是什么?”3个问题自由发言。访谈过程用录音笔记录,结束后由笔者转写访谈录音,按照学习策略的子策略将访谈记录分类。
Rubin根据是否对学习过程产生直接影响这一标准,将学习者策略分为学习策略,即对学习者所构建的外语系统的发展发生直接影响的策略;交际策略和社交策略,即对学习过程产生间接影响的学习者策略。[1]72-73正确运用学习策略能有效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然而,处于中介语阶段的外语学习者,由于对目的语规则了解不够,因而有可能不恰当地使用一些学习策略,从而导致非目的语语言形式的产生。虽然随着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的逐步了解和内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非目的语形式会逐步减少,但总有部分会遗留下来,伴随中介语的整个过程。我们将分析具体的学习策略与“石化现象”之间的关联性。
在学习策略内,Rubin列出了6种对外语学习有直接影响的一般性策略:求解和证实、猜测和概括式推理、演绎推理、实践、记忆以及监控。[1]73笔者将从这6个方面进行探讨。
求解和证实,指学习者用来证实他们对新语言知识的理解和策略。在访谈过程中,6号受访者谈到为某次电影讨论会做译前准备时看到这样一个句子:“Bertrand Tavernier(réalisateur du film)dut le(réalisateur précédent)remplacer au pied levé”。该被访者没有见过“au pied levé”这种表达方式,在字典上没找到答案,也未能从上下文中推断其意思。她采用的解决办法是向法国人求解。她说:“那个法国人用同义词代换、举例向我解释‘au pied levé’意思是‘立刻的(地)’、‘迅速的(地)’。这样面对面地解释,比查字典、课堂学习更容易记住。”(6号受访者,女,23岁,研究生2年级)这样看来,使用求解策略有助于中介语连续体趋向目的语。然而,若是接受了不正确的解释,而学习者又无从知晓时,错误就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固定下来,难以改正。“前段时间我和法国的一位语音学家交流,她指出我好几处发音问题,我说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有这些问题,她说那是因为我没早点遇上她。”(8号受访者,女,25岁,研究生2年级)
猜测和概括式推理,指学习者利用原先获得的语言或概念知识来获得对语言形式、语义或说话者意图的明确假设。受访者们表示,这个学习策略在需要迅速反应的场合比较常用,如考试、口译现场。“考试做阅读题时间很紧,遇到不懂的词只有借助上下文猜。”(1号受访者,男,22岁,本科4年级)虽然可以解决当时的问题,但长期使用这一策略会带来不求甚解的负面影响,而且容易令该语言项目处于被动状态,长时间都学不会积极使用它,导致“石化现象”。“有些词见过好多次,可是用时还是想不起来,但一看到它在句子里就知道是什么意思。既然知道意思了我也懒得再去查字典,但是写东西要用的话就想不起来了,很郁闷。”(3号受访者,女,23岁,研究生1年级)
演绎推理,指学习者寻求和利用一般性规则来学习外语的一种策略。所有被访者都是进入大学后才开始学习法语,之前的外语学习均以英语为主,由于法语和英语有不少相似之处,被访者们在学习法语时会有意无意地将法语和英语进行比较,比如在词汇形态方面。4号受访者(女,24岁,研究生1年级)回忆在法语学习初期时,她常使用演绎推理策略记单词,因为“这个策略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记忆负担”。演绎推理同样被用在法语和汉语之间:“中文里我们会说‘根据我的理解’,我有个朋友根据这个说法讲法语时就喜欢说‘selon ma compréhension’,其实同样的意思在法语里不该这样说,但他不记得要改正。他的法国同事听了觉得挺好玩,也跟着说”。(6号受访者,23岁,研究生2年级)据此,我们认为演绎推理策略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母语负迁移,从而使中介语系统中与目的语不一致的形式石化。
实践,指学习者旨在帮助记忆和检索语言使用规则的练习,如重复某一句子直到熟练、仔细听讲并认真模仿等。访谈发现,实践策略较多地运用在2个方面。一是语音语调的学习上。语音是最早出现石化的语言项目之一。所以,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对于外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非常重要,这有助于语音语调的积极石化。“刚开始学法语主要就模仿磁带录音、模仿老师的发音。”(2号受访者,女,24岁,研究生1年级)“我还喜欢听法国电台、看法国电视台的节目,模仿那些主持人,他们说得又快又清楚。”(7号受访者,女,23岁,研究生2年级)二是口头表达方面。“有些固定的发音我们不知道在法语里该怎么说,看法语节目时不知不觉就学到了,可以在相应场合复用。比如别人跟你说谢谢,你想表达其实是该你说谢谢才对,在法语里其实很简单,就是‘c’est moi’这是看TV5还有其他一些访谈节目时学到的,很受用。”(9号受访者,男,25岁,研究生2年级)可见,实践策略会促进中介语朝着与目的语一致的方向发展。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写论文要看大量的文献,阅读速度虽然提高了,但看的时候明白了什么意思那一页就翻过去了,不会在意怎么写,用什么表达方式。其实这样对写作不太有好处。现在一写论文就后悔看文献时没多学几个好句子。”(7号受访者,女,23岁,研究生2年级)同样是实践,阅读相对于口头表达是被动地使用语言,若长期如此,学习者在主动输出方面则难以进步。
记忆,指与实践相似但重点在于记忆和检索的过程,如做笔记、大声朗读、复习某一语言项目。记忆策略多被受访者用在以下2个方面。首先是词汇学习:“复习考研时会集中背单词,一边写一边记。”(5号受访者,女,24岁,研究生1年级)“考专业4级时会专门复习单词。”(8号受访者,女,25岁,研究生2年级)二是语法学习:“有很多动词变位要记。”(1号受访者,男,22岁,本科4年级)“那些时态、语态都要反复复习,长时间不用会忘。”(4号受访者,女,24岁,研究生1年级)也有被访者采用过背诵课文的办法来记忆单词、短语和句型(6号、10号受访者)。记忆策略是使中介语中与目的语有关的语言项目、语法规则、语言系统和知识趋同的直接手段,会加快中介语结构系统的稳定过程。
监控,指学习者发现(语言和交际方面的)错误,观察某一信息如何被听话者接受和理解并作出相应反应的策略,如纠正自己在语音、词汇、拼写、语法和风格等方面的错误。访谈发现,与法国人接触越多,被访者越有可能使用监控策略。从2009年9月开始,2号、3号、6号受访者每周至少有2个小时与1名法国留学生用法语交流,3位被访者都表示会根据这名留学生的反应来更正自己口头或书面表上的错误。“好几次我说‘cinq’,他都听成‘sept’,我现在会特别注意这2个词的发音。”(2号受访者,女,24岁,研究生1年级)“有时候发音不到位,虽然不会影响理解,但他还是会纠正我的口型,这样我会更注意。”(3号受访者,女,23岁,研究生1年级)“我请他帮我修改演讲比赛的稿子,他跟我说他明白我的意思,但我写出来却不是法语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文章内容的安排上,逻辑性不强,不是‘法式的’。他修改过的稿子和最初我自己写的相比差不多面目全非了,但意思还是没变。在演讲的时候他也指出我的语调有中文的痕迹,我就模仿他的,直到他说听不出是中国人在讲了。”(6号受访者,女,23岁,研究生2年级)根据以上访谈内容,我们发现,运用监控策略有助于修正外语学习中的错误。但也存在相反情况,如果学习者的输出总是被纠正,那么他可能避免使用易错的表达方式,只使用相对简单的处理办法,这样外语水平难以提高。
从以上分析可知,学习策略对“石化现象”的影响是双向的,是促进还是阻碍,主要取决于学习者如何使用策略。
2号、3号、6号受访者长期与法国留学生用法语交流正是保证目的语输入的1个例子,这种做法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法语学习。“跟法国接触多了才发现他们是这样说话的,不知不觉就模仿他们的说话方式,尽量在说法语时像法国人那样。”(3号受访者,女,23岁,研究生1年级)从教育科学的角度来看,以输入带动其他学习行为是符合学习规律的。Krashen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获得大量的处于i+1水平的可理解性输入,只有这种输入才是最佳输入[4]22。输入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包括视觉输入和听觉输入。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可接受的、有一定挑战性的输入,最大限度防止“石化现象”的发生,促进中介语不断向理想状态靠近。
访谈发现,受访者在经历了多年的法语学习后,对法语的新鲜感、好奇心大为减退。我们应该找到这门语言新的、更高层次的利用价值,重新激发学习动机。“因为学的是口译方向,所以促使你不断提高你的语言水平,尤其是口头表达的熟练程度,所以不太敢松懈。”(6号受访者,女,23岁,研究生2年级)“在培训班教课的时候,学生有时会提些我们看来怪怪的问题,一时不能回答,但下来我会去查证,对自己也是个提高。”(4号受访者,女,24岁,研究生1年级)笔者认为,学会一门外语,无疑是多了一条了解世界的途径。学会将法语作为我们了解法国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工具。
“石化现象”按内容可分为“语言错误石化”和“语用失误石化”。母语负迁移对这2类“石化现象”有很大的影响。受访者们谈到的一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理论学习方面:“跨文化交际、社会语言学等课程,都谈到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挺管用的。”(8号受访者,女,25岁,研究生2年级)此外,我们也可在与法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控制母语负迁移:“我们好像不习惯经常说谢谢,尤其是跟很熟的人,但法国人一直是把‘merci’挂在嘴边,所以跟法国人一起的时候会特别记得说‘merci’。”(1号受访者,男,22岁,本科4年级)
我们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针对薄弱技能加强训练,全面提高法语水平。“刚上研究生时觉得自己怎么还是只会说那些大二、大三时学习的句子,然后经常收看法国电视台,收听广播,学别人怎么说,提高挺大,老师说我的口头表达比起刚入学时有了很大进步。”(7号受访者,女,23岁,研究生2年级)。
防止消极“石化现象”的方法也因人而异,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策略,促进中介语向目的语方向逐步靠近。
综上所述,中介语“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其形成因素错综复杂。学习策略既会促进中介语向目的语方向靠近,也可能使得学习者在语言项目、语法规则等方面止步不前,这取决于学习者如何运用策略。因此,如何恰当、适时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是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修订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林立.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司联合.过渡语理论与语言教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4]李炯英.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30年综观[J].国外外语教学,2003(4):19-24.
[5]陈慧媛.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37-43.
[6]戴炜栋,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教学,1999(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