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济遥
(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5)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基本实现社区建设规范化、村庄管理社区化,逐步实现城乡社区服务管理一体化;积极稳妥地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健全管理体制,从而构建人文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促进城乡交流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此,笔者就豫东北地市的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和濮阳市的华龙区、高新区这五县两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1)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率仅为32.8%。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14.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6.4个百分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77元,比全国人均纯收入低842元,比全省人均纯收入低447元。受经济条件制约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住房绝大多数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修建的,其中大部分为砖瓦房和平房,约占总建筑面积的90%以上。部分村庄内部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多数村内道路尚未硬化,医疗卫生设施功能不全,缺少文化设施,环境卫生质量差。
(2)村庄空间分布零散。五县两区共有85个乡镇,3090个行政村,面积4188平方公里,总人口3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0多万人。农村村庄一般都是临水或沿路而建,村庄规模和集聚度较小、数量较多、空间分布零散。临城区和集镇区周边村庄分布密集,2—4个村庄相互胶着,边界不分。随着村庄的向外扩张,农村住宅制度未能做到“批新交旧”,当新宅建成之后,老宅自然废弃,空心村现象比较明显,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3)新型农村社区多为一村一社区。目前所建的社区大多是在原村基础上改造,几个村联合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所占比例较少。
(4)高标准社区尚未成型。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刚刚起步,效果不明显,多数社区还处于规划阶段,公共配套设施还没有到位,示范带动能力不强,效益不明显。
(5)新型农村社区多分布于城市近郊和产业聚集区周围。近郊村和园中村在新型社区建设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6)经济实力较强的农村社区建设较快。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建设的电光源工业园区,入区企业16家,安置劳动力1.2万人,利税达亿元。2010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6万元,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其新型农村社区已初具雏形,基础设施得到长足发展:建成了文体广场、高标准的幼儿园和学校,投资9000万元建设了社区医院和集职工培训、餐饮、娱乐、购物于一体的服务中心。
(1)整村搬迁模式。主要是通过上级政策扶持、社会帮助、群众自筹等方式,集中利用国家、省扶贫资金,选择条件较好的地方统一搬迁建设住宅区。该住宅区安置了9个村庄2178户的居民,涉及人口8704人,且道路、排水、学校和医院等已建成。
(2)旧村改造模式。在传统村庄的基础上就地进行重新规划,将原来居住布局比较分散、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村庄进行拆旧建新,由村集体筹措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按照规划自拆自建新型农村社区,从而彻底改变村庄的旧面貌。
(3)村庄合并模式。将几个地域相近的传统村庄通过整合形成一个新型农村社区,依靠政府统一规划、统一进行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统一土地整合、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等加以推进。高新区的20个新型农村社区都属于村庄合并模式。
(4)土地综合整治模式。主要依靠土地整理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相关涉农资金,通过村庄用地整理,将原本分散零乱、功能落后的自然村庄调整、缩并,促进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镇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该模式不仅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而且有利于改善村容村貌,拉动农村消费,实现土地大规模流转。
(5)中心城镇吸纳模式。主要结合中心城镇建设,在镇区规划新型社区,高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周边居民入住乡镇驻地的农村社区。
(6)产业园区带动模式。统筹规划聚集区、“园中村”和园区近邻村的建设,统筹布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建设住宅小区,解决“园中村”居住混乱、生产混杂交叉、土地浪费等问题,形成产业发展与农民生活条件同步改善的良好局面。
(7)城中村改造模式。在城市中心城区、郊区的农村集体土地上,按照城市建设用地区域标准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配套设施,建设城市化标准的新型农民住宅小区。华龙区孟轲乡孟轲集村、高新区的17个城市社区等均属此模式。
目前农村住房已经经过几轮更新翻建,在面积标准、功能等方面已基本满足了居住要求,而且大部分自然村已通公路,电力电讯基础设施网络已基本形成。然而,撤并自然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农民在付出昂贵的经济代价后,发现社区建设水平与一般自然村的差距不明显,村民的居住条件没有本质改变,因而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受土地制度的影响,土地调整困难,村庄之间更缺乏统筹安排和协作。基础设施以行政村为单元建设,缺乏统筹考虑,且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多个单位和部门,新农村建设的多项资金由多个部门管理,而且各有运作体系,互不通气,缺乏沟通协调,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据调查发现,有些村镇体系规划设计与地方发展规划不相衔接,更谈不上规划的全局性和统一性。故会影响今后的空间发展布局,对统筹城乡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将严重制约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
在大多数地区,农民收入偏低,因而拆迁有一定的资金压力。当前,农民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
5、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入是保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资金来源,大多以节省土地产生的补偿资金、群众交纳的资金、村集体积累资金、争取的政策扶持资金为主,多数村的集体积累资金为空白。目前省、市没有扶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和专项扶持资金,县区财政十分紧张。土地置换补助资金需要等到土地复垦验收合格后才能到位,时间滞后。
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放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格局中来,与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及旧村改造等紧密结合,与基本农田保护、产业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有机衔接。县(区)政府首先要将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纳入县(区)全域规划。完善县城中心城区—产业聚集区—重点乡镇—新型社区的城乡统筹体系,保障各区域规划时空衔接的统御性和前瞻性。其次要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管理体制。经有关部门反复论证和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讨论确定,使农村社区建设科学合理,从而促进农村的长远发展。最后要强化项目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加强规划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杜绝乱圈土地,防止豆腐渣工程。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目的是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此在推进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农村布局特点,按照生产现代化、设施城镇化、服务社区化、生活市民化的要求,合理引导,适当集中,土地规模化经营,打破行政界限,拓展服务领域,引导农民从小村向大村集中,大村向居民区转变,建设功能辐射型社区。各县(区)要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特色,选择合适的建设模式,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
由于农村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各县(区)的情况不同,所以农村社区建设不能要求立即全面展开,必须突出重点、顺势而为、梯次推进,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进行尝试。一定要量力而行,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选择,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成熟一批建设一批,不一哄而上。注意保持农村的特色和风格,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的传统建筑。从实际出发,因村施策,不急功近利,不盲目推进,要搞好示范,积累经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路子。
首先应制定适合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激励机制,从产业发展、金融扶持、土地置换、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提供有利于社区建设的扶持措施。其次加大支农项目整合力度,实行项目打包,统一使用,重点投向。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再次积极探索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多种投资融资模式,加快城乡投资融资体制改革,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优惠政策,广泛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最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支持村经济合作社兴办社区产业发展配套的各种项目,并通过物业出租、委托经营、承包租赁等形式,广辟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首先在“建设—入住—管理”各个环节做好衔接,从而进一步加强后续管理。其次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制,促进公共管理和服务向农村覆盖和延伸的管理体制改革。最后建立符合社区发展的管理体制,推动村级事务管理向城镇社区管理转变。
[1]骆屹:科学谋划 促进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J].现代农村科技,2010(20).
[2]杨世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探讨[J].决策探讨,2011(24).[3]诸葛鹏、岳书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角色转变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9).
[4]张颖举:中部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