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仲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 100080)
党的十八大的一个伟大成就,是明确宣布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和历史作用的一个新的认定,也是对这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重要提升。
一
科学发展观是在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的,并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上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写入了党章。党的十八大之所以将科学发展观提升为党的新的指导思想,首先是由它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性决定的。
科学发展观,在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最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个新的发展观,不仅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还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乃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是党90多年来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指导思想地位的第四个重大理论成果,也是最近10年来最大的理论创新。
第一,科学发展观对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有重大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用最简捷的语言来表示,就是“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一言以蔽之,也是“发展”二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呕心沥血,历尽艰辛,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探索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道路,形成了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坚持和拓展了“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而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发展道路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科学发展理念贯通起来,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党的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化了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形态。
第二,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身的发展理论有重大发展。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共产党宣言》有一个著名论断:在未来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重申《共产党宣言》的观点,并将所追求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关于人的理想和现阶段关于人的发展目标作了区分,提出目前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将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前提。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根本。在当代中国,这个“人”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其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内的社会各阶层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里的“人”既指群体,也不排斥群体中的个体。这正是科学发展观提出后所以得到社会和学界热烈拥护和高度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进一步明确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每个人的发展和一切人的发展的关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各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的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从而也是我们党的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重要创新。
第三,科学发展观对长期存在的以社会为本的发展观有重大发展。所谓社会发展,主要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人的发展则指人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的发展。这两者既是统一的,又是相矛盾的,是对立的统一。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人的社会,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根据上述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发展比社会的发展更具根本性,因为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人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社会发展状况。但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来看,社会的发展在许多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以牺牲人的发展来实现的。这不仅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是很明显的,就是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在相当长时期也很难不以社会发展为本。这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为了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不得不作出的选择。但是,随着社会进入科技飞快发展的时代,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才的作用、知识的力量空前提高,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第一语来宣示,使人耳目一新。它既实现了由以社会为本的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巨大转变,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飞跃。
第四,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有重大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更加明确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谋发展、促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思考,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因此,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
二
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新的指导思想,还由于它具有显著的实践优特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10年,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10年。从实践层面看,科学发展观至少有这样四大特点:
一是理念内涵更具明确性。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很明确。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个内涵各要素的功能定位也很明确。作为第一要义的“发展”,是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作为核心的“以人为本”,是突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作为基本要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使人民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中生产、工作和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作为根本方法的“统筹兼顾”,是为了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一言以蔽之,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发展的科学性。只要把握“科学”二字,就把握了它的本质和精髓。
二是思想要素更具实在性。上述四大要素,除以人为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经过解读,也很明白,且为大多数人形成共识外,其他三要素都具有质朴的实在性,可谓一目了然,不会产生歧义。这里要指出的是,这四大要素的实在性,还在于都是针对实际工作存在的问题或要防止的偏向而提出的,因而有很强的实际针对性。比如,讲“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针对那种否定“经济建设中心论”的观点而强调的。科学发展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发展首先要牢牢地抓好经济发展。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一是经济发展的实力还很脆弱,二是经济发展指数中的科技含量还需要大幅度提高,三是人均GDP指标还与发达国家差一大截。在当前国际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特别是在周边局势还不太平的国际环境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于国家安全和人民福祉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科学发展观就是用来科学指导“发展”这个主题的,离开了“发展”主题就没有意义。因此,它的实在性和针对性是长期起作用的。
三是宣传解读更具普及性。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素既然都很明确和实在,不那么抽象和虚泛,因此,它提出10年来,对其有异议者不多,其认知度比较高,受众面比较广,普及层更大,连山村老妪都懂得要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可谓深入人心。这既说明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很突出的理论成果,也说明它的提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是贯彻执行更具操作性。科学发展观既是理论体系,也有实施的明确规范。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提出时就强调了四大基本要求。即一是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任何时候都决不动摇;二是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三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四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这样的明确规定,不仅有利于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而且有利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科学发展观提出10年来,一直在讲“深入贯彻落实”。10年的实践证明,它提出的各项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不仅对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等方面,而且对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都起了更为显著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上述特点,也是它的显著优点。这1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在总体上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不能不说与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有密切关系。它的上述优特性是将其提升为指导思想,以便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因。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三
科学发展观提升为党的指导思想,还有历史的客观需要。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又一个地提升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看,这个需要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关于毛泽东思想。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发表后,就有专家学者撰文认为中国“有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开始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的体系”等概念。整风运动开展后,全党首先是党的高级干部,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深入讨论,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仅认识到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上是党的正确路线的代表,而且在理论上对马列主义有创造性的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集中体现,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因此,1945年党的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其次,关于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方位的拨乱反正,努力推进在思想路线上从“两个凡是”到实事求是的转变、在政治路线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在经济发展方针上从僵化半僵化封闭半封闭到全面改革开放的转变,国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新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昭告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党的十三大宣布:中国共产党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还初步建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体轮廓。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又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指出了明确方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称谓,并指出这个理论“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指针”。经过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近20年实践经验的总结,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了进一步提升,不仅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更加鲜明简捷的科学概念,而且高度评价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样,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行动指南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再次,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历史进入新的千年世纪之际,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的重大变化,如何跟上时代步伐,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和怎样建设执政党的问题日显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由治党及至治国的理论回答了历史的需要。这就是从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来说,必须使我们党执政具有更加强大的物质基础;从作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来说,必须使我们党执政具有更加强大的精神基础;从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来说,必须使我们党执政具有更加强大的群众基础。只有这样,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加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成为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这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也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也将其确立为新的指导思想的基本考量。
最后,关于科学发展观。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一方面需要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另一方面也需要深刻总结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以及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阶段性特征。这样,顺应时代潮流和国情需要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10年的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地进步发展。党的十七大在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作为战略思想的科学发展观。这三个理论的关系,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把握。从横向看,它们是根据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而提出的,是总结那个阶段实践经验的理论创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与时俱进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递进性。从纵向看,由于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源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由治党及至治国的理论,主要是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和怎样建设执政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相对于邓小平理论来说,更多地侧重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问题。科学发展观由于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的集中体现,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它对于邓小平理论,更多地是丰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这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于邓小平理论都具有纵深性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在10年前提升为党的指导思想了,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提升为指导思想乃势所必至。这是党的指导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所使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永无止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也将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将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实践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