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勇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编辑部,重庆 400065)
网络时代高校学报编辑任务的变革
刘 勇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编辑部,重庆 400065)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在各个层面上发生了变革,作为高校学报编辑,要顺应时代的变化。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并运用网络时代的新理论,新观念和新技术,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达到刊物,编者,作者和读者的统一,树立具有个性和共性的编辑风格,办出特色鲜明的学术期刊,让高校学报的价值在信息时代,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得到充分体现。
网络时代;学报编辑;编辑工作;网络信息技术;编辑风格;编辑任务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发展,伴随着20世纪末的新技术革命浪潮,迎来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已日益社会化,并不断向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渗透[1]。网络信息技术无孔不入,影响无处不在,使得变革广泛地发生在各个层次。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作为知识积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各类高校已成为网络信息技术的直接受益者,作为生产和传播信息的学术期刊无疑也受到空前的影响。受此影响,网络期刊也正在成长发展。而作为公布新的科技成就,传播科技信息,交流思想的高校学报[1],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联系十分密切。在这个网络时代,高校学报正在经历着大的变革与改进,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不断涌进的新挑战,面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高校学报的编辑,如果不能融入信息社会,不能提高自己,就很难在这个新的时代把握正确的办刊方向,提高刊物质量,直接影响的后果就是导致其相连的高校学报在经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出局,乃至淘汰。因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不能仍以旧知识,旧眼光。旧的工作方式从事编辑工作,而须更新自己,不断提高,勇敢迎接网络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开拓新的思路和市场,使高校学报更加绽放它的光环。
高校学报是由高等院校主办,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研究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2]。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教育事业,科研的发展和交流。同时,它是一个高等院校对外展示自身实力的窗口,也是对外交流的一个平台,受传统思维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学报还存在着封闭办刊等弊端。在选稿,组稿上仍囿于对本校重点服务,编辑只是被动地接受稿源,只为作者服务而漠视读者的需求。在编辑的办事方式,办刊思路上,还像过去办传统纸介期刊一样。在信息技术时代,市场经济活跃的今天,高校学报编辑的思维要更新,要跟上时代的变化,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办刊原则和理念。编辑要起主导作用,使学报由单一地组织学术论文,转变为以读者需求为准则的学术传播[3]。编辑不再单纯地为作者服务,而要向社会负责,根据读者需求,作好策划,选择来稿;二是不能局限本校的服务,而要进行开放式办刊。在立足于展示本校科研及教学成果的基础上,高校学报应向全社会开放,广泛地吸纳与学报专业特色相关的优质稿件,畅通信息及时捕捉国内外的最新科研动态,介绍最新的科研成果。这样,要求编辑人员必须主动出击,要有敏锐的眼光,作好策划,组稿,选稿等工作;三是编辑人员要树立明确的市场意识,改变只管编辑,不管卖,吃皇粮的旧观念;四是发展网络出版,改变过去只是纸介的单一模式。网络出版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相对于传统出版,打破了时空局限,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广,内容丰富,运营成本低廉,学术研讨互动,个性化的贴身服务等特性,无疑,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在出版市场上已占据了主动,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也必须顺应潮流,主动地迎接网络出版,并应用之。正如文献[4]中所指出,纸上,网上并发展,是21世纪期刊发展可以预期的,必须付诸努力的期刊发展前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崛起,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及高校职能的延伸,高校学报的内涵及功能都有了新的发展,具备了更多的大众传播的特性[5]。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当今世界信息化的速度,也使人们的精神需求迅速增长,对信息的内容,价值要求越来越高[1]。作为高校学报的编辑,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将会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实用,实效的网络信息技术并将之运用到实际的编辑工作中。在高校学报工作中,不能仅限于传统的纸介期刊,而编辑任务也不仅限于计算机的文字处理,还需要懂得如何从浩瀚的网络世界中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同时,还须向网络世界传播信息,让高校学报所承载的新理论,新观点,科技信息,学术成果发挥其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编辑人员应该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掌握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具有开拓与创新精神。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提高编辑工作效率,真正实现包括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加工,出版发行,读者反馈,内部管理等整个流程网络化。从而加强高校学报编辑出版的时效性和社会影响力,改变传统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同其他期刊一样,是收集作者的稿件,出版,发行给读者。一本高质量的学报离不开好的文章,好的编排,好的装帧设计,编辑人员通过自己的工作,办出适合时代要求,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高校学报,使学报在社会上展现良好的形象,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信任,以获取最好的社会效益。编辑人员在肩负重大的责任之外,也起着一种联系作者与读者(反馈)的桥梁。在作者,评审,编辑与读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对高校学报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编辑可以利用网络发布组稿信息,要求作者按出版要求从网上投稿。同时,编辑可利用计算机对各种形式的投稿进行网上登记,网上送审,网上修改,网上编辑,网上反馈。这样,不仅扩大了稿源,使编辑的选择余地加大,为提高学报学术质量创造了好条件;又缩短了与评审专家,编者,作者,读者的距离,避免了以往投稿方式的联系不便,信息反馈速度慢等弊病。作为编辑要有较强的信息采集能力,有针对性地广泛收集有关的研究信息,对稿件内容的科学性,创造性,实用性作出正确的评价,使刊出的稿件具有学术价值,创新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避免刊登重复的低层次的论文[6]。在对稿件的编辑过程中,编辑应时刻通过有效的通信方式同作者联系,使自己不是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出现,而是以一个“共同作者”的身份投入到稿件的编辑中。针对稿件中存在的问题,同作者或审稿人积极探讨,相互切磋,以确保稿件的质量并发挥其影响力,从而保证学报的高质量和市场的影响力。
如何保证学报的高质量,除编辑要时时掌握国际国内的学术动态,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和取得的新成果,对某些学术领域的研究趋势和研究热点有清晰的了解外,也需同审稿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高校学报的编辑委员会本身就是由校内各专业,学科的专家,并聘请校外专家学者等组成的,他们都具有审稿人的身份和资格。除此之外,校内外的学科,学术带头人不仅仅掌握和熟悉学科前沿研究方向,也是理想的审稿人。学报编辑应同他们建立良好的联系渠道,建立一个审稿人的数据库,熟知他们的专业所长,跟踪他们的研究进展以吸引高质量的稿件和选择最佳审稿人,并虚心向他们学习,使编辑自己在所涉及的领域中有所见解和专长。在网络信息时代做一个知识广博而又有所精通的学者型编辑。最后,怎样才能体现学报的影响力呢?在市经济条件下,一个刊物要想生存,首先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那些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自身特色鲜明的刊物脱颖而出,发行量稳步上升;反之,那些不研究读者需求,缺乏自身持色的刊物,发行量逐年萎缩,继而慢慢地从市场上消失了[7]。一个刊物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以自己独特内涵赢得读者的青睐。高校学报的读者群体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体组成,同时也表现出一些共性。因此,作为高校学报的编辑,需要了解读者的组成及需求。可通过问卷调查,信息反馈,文献检索系统等方式,了解学报或某些稿件的认知度和受欢迎程度,建立读者和作者双向沟通的交流。并通过读者和市场的信息反馈给学报予以正确的定位,作好学报编辑的策划工作,不断推出适合时代需要的,体现鲜明个性特色的高校学报栏目和稿件,使学报在社会上展现良好的形象,赢得广大读者的信任,以获取最佳的社会效益[2]。上述可见,为办出具有影响力的高校学报,在作者,审稿和读者之间,编辑必须建立好一种良好的关系,形成不是编辑个人而是大家一起办刊的互动关系。
高校学报的定位主要是与其依托高校主要的专业,学科相关的。在定位找准以后,鲜明的特色就成为学报是否能体现自身价值,是否成功的关键。一本刊物的特色可以说是该刊编辑群体风格的体现,而编辑群体风格又是编辑个体风格的综合表现[7]。编辑风格在办刊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编辑风格的形成主要靠编辑主体的实践活动,编辑主体的理论修养,心理品质,知识结构,思维习惯,业务水平和能力等都应是富有个性色彩的。因此,他在观察社会,收集信息,捕捉选题,判断稿件质量等方面也会有着独特的观念和方式,这便是风格[7]。对期刊编辑来说,编辑的风格具体表现在选稿方面。因此,作为一个高校学报编辑,必须对本高校的主要专业,学科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需要编辑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善于学习,加强同作者,评审专家的沟通及互动。同时,也要将自己作为一个读者去体验读者的需求,例如,对某些理论性,高专业性极强的稿,在选稿出版时,应与作者沟通,能否深入浅出地阐述其理论,除了让本领域的学者能充分地理解外,也能让其相关的,有兴趣的其他读者了解。要形成编辑风格,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编辑必须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摸索,从而形成独特而鲜明的风格,达到刊物,编者,作者和读者真正的统一。在风格形成的过程中,处理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一旦编辑个体风格形成,就集中地体现在刊物的风格上。其办刊宗旨将得以充分贯彻,学报的特色就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从而,使高校学报的价值在市场经济中得以体现。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时代,互联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把学术期刊各项活动联系起来的能力,并且,使得在某项活动中产生的实时信息能够在编辑内部与外部的渠道和读者得到广泛的共享。通过采用公共的,开放的通信协议互联网技术提供了标准的结构,提供了获取发布信息以及多向沟通的浏览界面和渠道[8],相互间联系更加方便,快捷,网络传播的实时性,实效性,互动性,信息量最大化和易于检索等特点,将使得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报价值得到更充分地展现。
人类已经进入电子,信息和网络时代,编辑出版流程和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革新了学报工作流程,增加了学报信息占有量,为高校学报超前于时代发展的步伐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它也使学报的出版方式多元化,由单一的纸介印刷发行发展为电子出版,网络传播等多种形式。作为高校学报编辑,也应适应时代的发展,转变工作职能,工作作风,勇敢接受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努力学习并运用现代高技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形成独特的办刊风格,实现校与校,校与社会之间的资源共享,真正体现高校学报的学术价值,增加学术交流机会,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高校学报这块传播科学前沿最新信息,反映科研最新动态,体现学术领域最高水平的园地成为学术期刊中最亮的一朵奇葩,使网络时代下高校学报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1]张雪梅.网络信息技术对高校学报发展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20-123.
[2]课题组.高校学报编辑策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06-109.
[3]齐栋.谈高校学报发展中的三个转变[J].编辑学刊,1999(6):29-31.
[4]张伯海.斯刊如何迎接数字出版时代[J].出版发行研究,2005(8):69-71.
[5]王学青.高校学报的信息传播路径与改革发展[J].编辑之友,2007(3):64 -66.
[6]李弘.编辑工作和网络信息的采集[J].科技与出版,2000(5):38-39.
[7]李京明.期刊定位与编辑风格的辩证关系[J].邵阳师范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85-86.
[8]宋冬英.网络时代学术期刊的价值链重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216-218.
(责任编辑 张佑法)
C23
A
1007-7111(2012)06-0076-03
2012-05-02
刘勇(1966—),女,硕士,副编审,重庆市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编辑学和应用心理学。